二十八、信则有,不信则无
提起佛、佛法,现代许多中国人有种观念,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好像是说这类事情你信他就有,不信就没有,完全是人自己所招来的。其实这句话是不能这样理解的。佛法是自然特性,是客观存在的宇宙法则,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认不认识他,承不承认他,他始终存在。正如磁场、红外线、紫外线、珈玛射线一样,这些东西在人类科学技术没有认识之前就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让人认识了它们而已。人通过修炼、通过正悟,参透出来的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和宇宙存在的法则就是佛法,这是人对宇宙自然在一定层次上的一种认知,不是说人没有认知,他就不存在,人认知了他才存在,只是法理往往是随着人的心性展现出来的。
人如果只有凡心,看到听到追求的只会是尘世中的名利、地位等,只会为这些东西而乐而忧,争争斗斗,高层次的东西决不会轻而易举地展现在人的面前。随着人心性的提高,对佛法认知程度越高,理解的越透,佛法的殊胜美妙展现在人面前越丰富。如一般人并没有见过真正的佛是什么样,但修炼达到一定境界者就可以看到佛是身披迦裟,蓝蓝的卷发,大大的耳垂的光焰无际的殊胜伟大形象。敦煌壁画那些美妙的图画绝非凭空杜撰出来的,那栩栩如生的佛像、仙女、飞禽走兽,如果不是高僧大德们感悟看到了超越人类世界的世界那些美妙的景象是不可能画出来的。现代也有人试图依样画葫芦,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东施效颦,画出的人物缺乏一种神态,更象世俗中的人,这说明现代一些作画者的心性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看三维画也是这种情况,必须全神贯注,平心静气,物我两忘,两眼盯住画面才能在平面画的基础上突破平面画看出三维画来。如果心浮气燥,思想中还留存有周围环境及自身是怎么也看不出三维画的效果的。
佛家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无论什么人行善事就有善报,做恶事就有恶报。一般的常人都逃脱不了轮回之苦。现在许多人不信佛,也不信道,有的也不相信善恶报应,是不是因果律对这种人不起作用呢?是不是他们就不在六道之中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人不管是信佛,还是信道,或信其它宗教,甚至于什么也不信,都要受到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的制约,谁也逃脱不了。这些法则不是哪一个人规定的,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大觉者感悟认识到了这些法则之后,传授给了人,作为觉者来讲,也不能违背这些法则,否则,一样会受到约束。只是觉者更加懂得这些自然法则,他们会维护这些法则,不会违背法则。
佛家讲善讲忍,这是提高心性的关键,也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准则,否则人心会大乱,道德会败坏,人类社会也会面临灭顶之灾。不仅佛家是这样讲的,西方宗教也是这样讲的,挪亚方舟的故事讲的就是因为人类的道德败坏到了极点才惹怒了上帝,下了七七四十九天雨,除了挪亚一家因为有方舟得以存活下来外,其余人全部埋葬到了汪洋大海之中。可是,现在有些人看到中国经济落后了,不仅不从人的本性上找原因,去掉头脑中的污垢与愚见,努力提高道德水准,反而认为是佛家讲的善和忍影响了落后,这完全是是非颠倒,混淆黑白。若以这种思想引导民众,带给人类的必将是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
二十九、厚此薄彼
人生活在尘世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圈子,由于人与生俱来的亲情、友情、同志情使得人往往对其圈子内的人感情深厚,愿意来往与付出。而对于陌生人则有种戒备心理。特别是现在许多人抱着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人生态度,遇到陌生人的险情和矛盾往往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在外吃饭时,如果是熟人可以共同进餐,如果陌生人把自己正在食用的餐具碰一下,有的人可能再也吃不下去了。许多城里人看到乡下人总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常常欺负乡下人。这就说明在人们的心中存在一种分别心。佛家认为,人不应该有分别心,佛法要求人必须修去对世间名、利等执著不放的心,修去为私为我的心,而生出对众生的慈悲之心,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谁都应该心存在善念,甚至要爱自己的敌人。因为所谓敌人也是因为业债引起的矛盾或因自己心不正被魔钻了空子,控制人制造矛盾,搞乱人的心智。只要按照佛法修炼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心魔自然消除,业债得以化解,敌人也就不存在了。
现代的中国人受阶级斗争学说的影响,许多人不敬佛向道,分别心格外强烈,甚至意识不到分别心的存在,也认识不到分别心是影响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障碍因素。特别是用“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象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之类的简单二分法教育和影响民众,更加强化了人的分别心。这种社会氛围也使许多信佛的人存有分别心却意识不到。如信佛的人在一起谈论佛法时津津乐道,而对于不信佛的人则避而不谈。听说佛度有缘人,就格外亲近那些相信佛法的人。自己相信了哪一门哪一宗哪一派就认为自己所信的那一门是最好的。又如师徒过河,碰到一位希望他们能背她过河的女子,师傅连忙将女子抱过了河,徒弟纳闷半日,忍不住问师傅为何近女色,师傅道:我早已放下为何你还抱着。显然师傅心无所住,只为帮人无分别心,而徒弟住心于戒律、分别于男女都占全了。
修佛修出的是慈悲心,对谁都应该慈悲,应把慈悲留给每一个人,无论是信佛还是不信佛,无论是拥护自己的人还是反对自己的人,无论是强者还是弱者都应该慈悲对待。反对者拥护者那都是对方为人处事的态度,而我们自己则不应用不同的心对待别人。
当然,每个人的生命特点不同,根基不同,人生的道路不同,对佛法的认识不同。那么,在处理人和物的具体方法就会有所不同,这与厚此薄彼地对待他人就不是一回事了。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就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教化和救度世人。有些不信佛法的人不等于没有佛缘,可能只是机缘还没有成熟。有些对佛法认识还不那么深刻的人也许还存有需要突破的障碍因素。如果把人拒之千里之外,会造成难以想象的恶果。
佛家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印度的摩罗国,离都城约有六,七里的地方,有一所精舍,住着约有五百位出家人,他们都是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其中有一个年纪较长的,名字叫摩诃庐,他以愚笨而出名,无论怎样教他,都教不会,他连一句偈语都背不会。在五百比丘中,大家都轻视他,看不起他,也没有人愿意和他呆在一起,所以他一直是一个孤独的人。有一天,国王派遣使者到精舍来,要请比丘们去供养,愚笨的摩诃庐,惭愧自己的痴笨,不敢参加国王供僧的聚会,等到大家都离开之后,当他一个人留下时,他难过地找了一根绳子,走到一棵大树底下,想要结束生命。正在这个时候,宝像庄严的佛陀现于他的面前,佛陀严肃的呵斥他道:“摩诃庐!你不加紧用功精進,找到自己的不足,反而做出更加愚痴的事情?”佛陀停顿了一下,又说道:“你本来在过去一世中,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修道者,因当时不肯施教于他人,生起傲慢心,轻视旁人,所以这世才受此愚笨的报应。这你怪不得别人,自己做错的事情,自己应该深深的忏悔,死并不能了结罪业。”
摩诃庐被佛陀点醒之后,非常惭愧,跪在佛陀面前忏悔。慈悲的佛陀,不计以往的过失,只要知错而改过,佛陀都一样认为他是好人。这时,佛陀不厌其烦的给摩诃庐开示说法,启迪他慧悟,正好机缘也成熟了,佛陀说法之后,摩诃庐觉悟正果,愚钝的心灵,顿时开朗,他能够了解佛陀的微妙法语,能够看透世间的一切。这时佛陀知道他已经悟道,就命他赶快去参加国王的供养,并且为大众们说法,当他正要离开时,佛陀又告诉他说道:“摩诃庐!过去你当长老的时候,收有五百个弟子,这五百人正是于王宫接受国王供养的五百比丘,你现在赶快去,他们正在等着你的指点。”
拜别佛陀,摩诃庐来到王宫,这时筵席刚要开始,摩诃庐看到最上座空了一个位置,他毫不犹豫地坐了下来,大家看到摩诃庐的态度,以为他疯了,但是在这样庄严的场合,又当着国王的面,谁也不好说什么。等到大家吃饱时,摩诃庐站起身来,在众目的注视下,没有一点畏惧,他用动人的嗓音、庄严的相貌,娓娓道出玄妙的法语,给众弟子五百比丘和所有的在场听众说法,众人无不敬佩。五百比丘们也深觉惭愧,原以为愚痴者,竟是这样一位证得果位的觉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