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信佛勿入误区 16

     元神在肉身之中,智慧、能力、善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肉身的限制,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加上肉身的诸多欲望,往往容易使人忘其根本,失去正念,所思所想所行仅仅只是满足肉身的愉悦。这样就容易使人在尘世中不知不觉地做出许多背离佛法的事,从而造业。业是与善德相背的物质,业力越大,人的善根、悟性被屏蔽的越严,人越是难以信佛悟道。

  不仅如此,人在尘世中有许多执著和欲望,在人的正念不强的情况下,有些其它灵体会根据人的执著和欲望附到人身上,从而左右人的思维,这时的人发出的思想还以为是自己发出来的,其实不是。人只有在敬佛悟道,去掉各种执著心,正念强的情况下发出的思想才真正是自己的思想。

四十八、什么宗教都信

  正教都是教人向善,引导人心向善,走正道的。为此,有人认为各种宗教都讲的有一定道理,可以相信,但不能迷信,就是说不能太脱离一般人的常规思维,不能为了某种信仰而舍弃已经形成的是非标准和通常人们已有的固有观念,或改变已经形成的许多人公认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深入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最终目的,不愿深入了解宗教,特别是佛法的深层内含,有此想法无可厚非。这种情况只是让人觉得一个本质尚好的人,由于被尘世中的观念障碍,不能真正明白佛法是什么,不能真正明白人生的真实意义,让人感到遗憾!

  大凡有此想法的人一般也只是浅层次地接触了一些宗教的基本教义,或只是看了一些一般的文章介绍。如对于佛法可能也只是简单地了解了一下他讲的是要人行善积德,以免下地狱等。并没有深入全面了解真正的佛法是什么,更别说学佛修佛了。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就象有的人永远在读一年级一样,尽管可能第一次学的是中国的课本,第二次可能学的是日本的课本,第三次可能学的是英国的课本……,不管学了多少种课本,终久还是一年级的水平,根本不可能知道和体会到高层的、博大精深的佛法是什么。

  真正下决心开始学佛修佛时有个特点,就是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一会儿有响声,一会儿有人找,一会感到很疲倦,同时可能有许多事一起涌来,让你应接不暇……。同时,还会不断地有各种念头在头脑中翻腾,让你怀疑佛法讲的是不是真的,究竟有没有佛等,从而让许多人不能进一步学佛修佛。

  这种现象的出现都是有因缘关系的。人在生生世世中积累了许多业力,人生的各种苦难和疾病等都是因业力而起,人生中遭受痛苦就是在还业债。所以一般人在没修佛时,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反映,因为到哪一天要怎么样自然都会根据业力情况表现出来。但开始修佛后,人的心性要提高,人的身体要净化,业力也要被消掉,去掉人在尘世中由业力所形成的各种观念,使人的本性一面或说真性一面显露出来。而业力也是一种灵体,当它知道要被消灭时就会制造事端,干扰人的正念,从而保全它。

  思想上出现怀疑佛法的念头或对佛法不坚定,也是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在往脑中翻,形成了一个屏障,阻碍和影响了人的正念,从而使人出现摇摆不定的状况。但佛法毕竟是有法力的,当人真的正念很强,对佛法坚定不移,勇猛精进时,业力形成的壳就可被清除,人的本性的一面就能出来,佛性的一面就会增强。人在轮回转世中形成了层层的壳,修佛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剥壳的过程,待壳剥完,人的修炼过程也就完了,那时就是功成圆满,大智慧、大自在、大神通、大慈悲。

  《宋 高僧传》、《神僧传》中记载了一位名叫知玄的僧人的故事。知玄俗姓陈,法名知玄,字后觉。眉州洪雅(即今四川省洪雅县)人。不会说话时,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岁时曾赋诗:“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七岁时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他每日去听讲经。十一岁时,削发为僧。唐僖宗称之为“悟达国师”。

  知玄曾与一僧人在京师邂逅。当时僧人患“迦摩罗”的恶疾,没人知其异,都十分厌恶他。知玄一直照顾他,从无倦色。后来与这个僧人告别时,僧人对知玄说:“如果你日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相寻,有二松为标志。”后来知玄居住在安国寺。唐懿宗亲临法席,赐沉香木的椅子为座。

  有一天,知玄的膝上突然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天喂它饮食,则开口吞吃下去,与人没有两样。多方求医也无效。他突然想起了以前那个僧人所言,就入山寻找。果然看见二松立在烟云间,这才相信所约确实是真的。知玄来到一座庄严的佛寺前,僧人已经立在山门迎接他,两人见面非常高兴。天晚将要睡觉时,知玄将自己的苦恼告诉了僧人。僧人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山上的泉水洗后就可以治愈。”

  第二天黎明,童子将知玄引到泉水所在处。知玄正要掬水,疮忽说人语道:“不可洗。公曾读西汉书否?”答道:“读过。”疮有又说:“既曾读过,你应该知道袁盎杀晁错的故事。你当年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我被你错误的腰斩在东市,冤枉太大了,所以累世都来报复你。而你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所以没有办法随便报复你。今日你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所以能害你。你幸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法水洗我,自此我们不再是冤家了。”知玄听到这些话,魂不住体,急忙掬水洗之,疼痛彻底消失了,其疮亦痊愈。

  知玄回到寺中,寺庙已经消失不见了。于是就在该地建庵后成大寺。知玄感念僧人,明白自己的积世之冤,如果不是遇到圣贤就不能解脱,因此写了忏法三卷。又因为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云》。

  故事告诉我们,对佛法只有怀有精诚之意,并严于律已,勇猛精进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法是什么,才能真正清除身上不好的东西。

  还有一个例子是唐朝的寿州刺史张士平,他自中年以后,夫妻俩双双患了眼病,四处寻求方术医生,结果毫无疗效,只得退职居住在别墅。他谢绝一切访客检讨自己的过失,只设祭坛向星辰祷告,祈请神仙保佑。一年年过去了,家业也渐渐空虚了,但他的精诚之心仍然丝毫不减。

  元和七年壬辰八月十七日,有个书生登门求见,言说自己研攻医术,可以治疗他夫妇的眼疾。士平闻听之后,就去见书生,书生说:“你这病不能用一般药物治疗,明天请派十名劳工,准备铁锹一类的工具,为你挖一口井,眼睛自然就会好。”张士平于是就按书生所说,准备好一切人手工具,书生选好地方,从早晨开始挖井,到晚上就见到了水,士平的眼病顿时减轻了,等到家人拿来井中的新水洗眼,士平的眼睛当时就看清了,平复如初,十年之疾,一旦豁然。夫妻感动得向书生道谢,厚赠他金银布帛。书生对金银布帛谢而不收,又对士平说:“我并不是世上之人,是太白星官。因你抱病数年,仍不忘于道,精心诚意设坛祭祀祈祷,感动了上天的星辰。五帝星君让我下界传你这个方术,为你祛去重病,酬答你修道敬奉之心。你赠送的金帛,不是我所需要的。我把这个方术留下,请你转教世人,用来救助疾苦之人,以增添你的阴德。”太白星官说完之后,就化为清风升空而去。

  俗话说:“心诚则灵。”人的真心可以感动天地,从而能出现难以令人相信的奇迹或神迹。极真诚的相信与极认真的服从就是专一的信仰,它的力量胜过人世间的任何技能或努力。至于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虚伪之人,徒然拥有人体形骸,却丧失了心的主宰,令人觉得口是心非、面目可憎,甚至当其独处时,他自己也会因其心不诚、有愧于心而暗自羞惭。因此,精诚之心才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真正要诀。

四十九、一边念佛,一边怀疑佛法

  佛法是宇宙自然的特性,是生命形成和存在的根本。佛在人世中讲的法是他通过修炼开悟之后在他那层次上对宇宙对自然对生命的认识,然后根据人的情况传授给人以度化人教化人,指导人们修炼,让生命同化佛法,提升生命层次,返回到生命的原始的善良本性上去。佛是觉者,是通过修炼觉悟了的人,是智者,具有大慈大悲之心,他的每句话都是真理,不会怀有私心而随意讲出不负责任的话。

  佛为了度化人往往会舍尽世间的一切,让人能够认识佛法、接受佛法、修习佛法从而得度。如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佛为了度人,不惜在常人中要饭。

  对于佛法,必须怀有虔诚之心,敬仰之心才能体悟到其博大精深和无边法力,也才能开启人之智慧和善念,进而改变本体。由于人的生命来源不同,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人的根器有上中下,悟性有高有低,对于佛法的理解也有差别。如上根之人一听到佛法就会萌生修习佛法的念头,并且为了得到佛法上下求索,一旦入道得法就会勇猛精进,哪怕是遇到猛虎,哪怕是遇到万丈深渊也会舍尽自己的一切,勇往直前。而有些人是下士,他一听说佛、道之类的事就觉得好笑,认为这是子虚乌有的事,是迷信,是愚昧。但有一些人属中士,也相信佛法,但不易精进,若有个好的环境,在环境的带动下也会严格要求自己;若环境不好,就会打退堂鼓,随波逐流。或只相信一部分佛法,对于超出他认识的就不相信,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就长期突破不了自己,到最后可能觉得佛法就那样,没有什么高深的东西。

  佛法确实是博大精深的,佛法确实是无边的。一个生命修多少世也不一定能悟到最终的佛法是什么。但真正在佛法中精修可体悟到佛法的威力以及不同层次的体现。

  据《酉阳杂俎》记载,唐朝的西山行营中,有一个士兵名叫伍伯。有一天,伍伯在别人家中看见有人在诵读经书,就问对方读的是什么?对方把书给他看,他不认识字。对方就教他念《金刚经》,他认真的念了几遍,总算把这三个字认会了。伍伯回到军营后,一天晚上,他到外边去拾柴禾,不幸被番邦的骑兵绑架去了,走出一百多里才停下来。番敌把伍伯扔到地上,捆绑住他的手脚,又把他的头发系在一根木桩上。然后,番敌把一块驼毛毡子铺到地上,放心的睡去。

  逢此意外的灾难,伍伯心里又怕又急,此时他想起了刚刚学会的“金刚经”的经书名,他就默念这三个字。忽然间,看见一个金光闪闪的宝物,停在他面前。他想去摸摸那个宝物,意外的发现捆绑他的绳索等,都自行解脱了。于是,他悄悄的站起身,追逐着宝物向前走,共计行走不到十步,天色已经亮了,不知不觉的就回到了自己的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信佛勿入误区 16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