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上连现存者,总八代十二译。《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
‘八代’是八个朝代。从汉到宋,总共有八个朝代,前后约有八百年,总有十二次翻译。
《甄解》云:“凡于诸经中,传译之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日本道隐法师,唐朝时来中国留学,他为《无量寿经》作了一个注解,就是《无量寿经甄解》。注解里有这么几句话,‘凡于诸经中’,就是佛经传到中国来,所有一切经典,《无量寿经》翻译最多,弘传也最兴盛,‘无如今经’。为什么会这样兴盛?‘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这是佛陀出世真正的意义。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以什么方法教导众生?用《无量寿经》,所以《无量寿经》他讲过很多遍。阿难尊者很忠实,佛每一次所讲的,他都结集,因此梵文原本就有多种。这是阿难忠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经。
日僧峻谛法师著本经《会疏》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甄解》有这种认识,《无量寿经会疏》也有这个见解,与《甄解》差不多。他末后赞叹,这一部经‘道理幽邃’。‘幽邃’就是甚深的意思。‘利益最上’,《甄解》说‘利益无边’。一切经、一切法门里,讲到功德利益,确实本经殊胜第一。一切经论都没有办法跟它相比。唯有深入经藏之后,才能体会得到。
五、本经为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不同。
此经若非“佛多次宣说”,则各种译本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差异,于是古德判定必然是佛多次宣说。“且诵习者多”。依照此经方法修学的人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时,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就很多。
“梵本传写者多”。从前经本是靠手写的,当然喜欢修这个法门,喜欢读这部经,一定要去抄写这部经。因此,《无量寿经》所写的本子,比一切经都多。“梵本有多种”。梵文原本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
“存没详略不同”。譬如说‘莲花化生’一节,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就没有。这是‘存没’不同。因此,必须把所有不同的译本都拿来看,才能看到一部圆满的极乐境界。但是这许多版本,要去收集,的确非常困难。
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
‘梵筴’,讲原本的梵文经典,是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树叶比纸张厚,一张写四行,两头打洞,用绳子穿起来。绳子若断了就易散失,丢一张、二张,就找不到了,所以本子很容易变成残缺。我们读经,忽然感觉文句底下应有经文,因后句接不上前句,知道这里面有缺文。这是古书中常有的情形。“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就是讲现存的五种版本(遗失的七种就不谈了)的内容出入很大。有的本子讲莲花化生,有的本子没有,诸如此类就很多。有的本子是四十八愿,有的本子二十四愿,有的本子三十六愿,出入很大!肯定是翻译的人用的版本不相同。否则的话,四十八愿不应该有这么大的出入。这就证明,佛当年在世必定是多次宣说。
“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就现在五种译本内容细看,其所依据,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梵文原本。“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是肯定说明五译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应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阿难尊者多次结集。这是跟其他所有一切大乘经典不相同的地方。你能看到这部经的殊胜,佛当年对于念佛法门的重视,因此是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
“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后来的人,为什么要发心做会译的工作?因为看五种本子不方便,把五种本子会集在一起,看此一本,五种本子都看到了。这才方便!所以会集就非常的必要了,省了后人很多的不便。
六、会校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种:
(一)《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
王龙舒居士,‘龙舒’是对他的尊称。他姓王名日休。龙舒是地名,就是现在的安徽舒城,古时称龙舒。他是龙舒人。后人对他尊敬,不称他的名字,而称他居住的地名,显示此地出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对一个人的赞叹,用地名是最恭敬的了。像清朝末年的李鸿章,大家尊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在佛门里这样的称呼也很多,譬如智者大师,我们称他智者。智者是他的号,当然不能称名,称名对他不恭敬。我们一般称他‘天台大师’,这是称地名,他的道场在天台山。我们尊称窥基大师,窥基是法相宗开山的祖师,称他‘慈恩大师’。慈恩是寺名,他的道场叫慈恩寺。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我们称龙舒,是对王日休居士最恭敬的称呼。他有一本小册子提倡净土,从宋朝一直到今天都不衰,就是《龙舒净土文》。这是他苦口婆心的劝导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念佛求生净土。流通面非常之广,当然流通量也很大。
龙舒居士虽然中了进士(中了进士,一般都作官),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作官,他在家学佛。他的家庭环境相当的富裕,所以他不作官。学佛、弘法、著书、讲经。在一生中最伟大的工作,就是会集《无量寿经》。他会集的时候,以他的声望、德行、地位,在五种原译本中,唐译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他没有见到。所以,他的会集本是根据四种原本会集的。《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里还有一些重要经文,其他四种本子没有的。由此可知,这个会集就很遗憾,采取的原本不完整,只有四种。在会集的时候,又免不了把原文的用字改了几个。在他,改几个字是没有问题的,他改得比原译更好,更容易懂,意思也不会失掉。但这一桩事情为后人所诟病。
印光大师对此就有批评。随便改动经文,怕的是开了这个例子,以后的人看佛经看不懂,这个字恐怕是错的,随便把它改一下。我改一下,你改一下,改到后来经典就面目全非,不能看了。印光大师反对是这个道理,因此决不能改动。你如果有意见,可以在旁边注明,这个字应该做什么样的字更通畅。注明可以,不能改动原文。这是后人对他不满的地方。
龙舒居士的成就非凡,他念佛的功夫是预知时至,晓得什么时候走。他没有生病,他是站著往生的。在台湾看到,很多《净土文》首页有一个站著的画像,就是王居士立化像(站著往生的)。这就证明会集不会有过失,会集要是有过失,他不能往生。会集是应当的,会集没有过失,但是会集必须遵守会集的规矩。这一点,龙舒居士未能做得圆满。但是他会集的本子,国人很喜欢。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里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至少有一半是王龙舒的会集本,就是《大阿弥陀经》的文;少数是引用其他原译的经文。可见历代的祖师大德对他的会集本也相当的赞叹,只是稍稍有一点瑕疵,还是美中不足。
龙舒居士会集,花了三年的时间,可见其真实谨慎。他从绍兴三十年到绍兴三十三年(公元一一六O年至公元一一六二年),会集成《大阿弥陀经》,这个本子才流通。
(二)《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
第二种《无量寿经》,经名没有改。这不是会集,是彭际清的节校本,在台湾有流通。《无量寿经起信论》,经文是彭际清节校的原文,《起信论》是彭际清作的注解。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时候的人。他父亲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地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贵族出身。这个人非常聪明,实在讲,也是再来人,不是普通人。他少年及第,没有满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因为家庭环境好,只做了很短时的官,以后不做了,专门学佛,在佛法上的成就非常殊胜。他是念佛往生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上都有他的传记。他在一生中,对净宗最伟大的著作就是《无量寿经起信论》,作得很好。他采取康僧铠的本子,把康本艰涩的文字删掉,所以是节录的本子。由此可知,他依据的本子只是一本,其他的四本没有采取,不能算是会集。节校本文字通畅,我们念起来很舒服。这个本子华冈曾经印过,现在我们基金会重新排版流通。《无量寿经起信论》,李老师、周邦道老居士都有序文介绍。
彭居士在佛教里还有一个别号,称‘知归子’。归是归到西方极乐世界,他知道归。一般人还不晓得,他知道!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著作,就是《华严念佛三昧论》。看他这个著作,才晓得他对佛教研究的深度。《华严念佛三昧论》是修学《华严经》的方法。他将《华严经》里讲的二千多种修行的方法,都归到念佛法门,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用念佛方法。这部论,文字虽然不多,却是修学《华严经》方法里最精彩的。前年,黄念祖居士在北京讲过一遍,此地有录音带。黄居士发心讲这部论,韩馆长发心印这部论。现在有书,也有录音带,对于研修此一论典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彭际清一生在净宗最大的贡献。
(三)《摩诃阿弥陀经》。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
这是一个会集本。邵阳在湖南。魏居士是邵阳人,他的名字叫魏源。承贯是他的号。通常称呼魏承贯。清朝咸丰年间人,距离我们比较近了。他是五种原译本都看到了。这个会集确实超过王龙舒的本子。真的是后后胜于前前。如果再次会集不能超过前人,就没有流通的价值。他的毛病,第一是取舍不当;第二是改动原本文字。所以,印光大师对这个本子有严厉的指责、批评。印老一指责,一批评,他的书就不容易流通了,实在是美中不足!印老也说,对于一个真正通达教理、念佛的人来讲,这个本子是有贡献的;就怕初学的人念了产生错误的观念。所以,对于老修有利益、有好处,不利于初学。这是印光大师对他的批评。这些本子,我都收在《净土五经读本》里,诸位同修都能看得到。
最后一种就是我们现在采取的本子。
(四)《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民国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
这也是会集本。夏老居士从民国二十一年发心,也是感觉到这部经在净宗来讲是非常重要。五种原译,在民国初年还是不容易看得到的,就是在台湾,也很不容易看到。台湾翻印《大藏经》,采用日本《大正藏》。好处是经书体积缩小了,容易收藏。缺点是字太小了,看起来伤眼睛。不像从前的木刻本《大藏经》,经文字体有寸楷那么大。以前《大藏经》是这样的,所以一部《大藏经》需要很大的空间收藏。我们图书馆这么大的一个房子,只能放一部《大藏经》。寺院的藏经楼就放一部《大藏经》。这么大的本子,看起来当然不伤眼睛。所以从前人不带眼镜,念书念一辈子也不要带眼镜。字大,不伤目力,而且是毛边纸,不会反光,不刺激眼神经。因此,版本分量就很大。
台湾在二十年前,这九种本子都能看到的,几乎没有一个人。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李老居士是专弘净土的,原本与会集本,他总共只看过五种,算很不错了,还有四种没看过。道源老和尚一生在台湾弘扬净土,老法师一生所看过的只有三种,六种没有看过。你就晓得能见到九本多困难。老法师年岁大了,虽然《大藏经》印出来,因为字小,看经太伤眼力,也就不看了。现在人有福,我为了提倡这个会集本,特将此经九种本子搜集印成一册,诸位自己去比较,自己去看看。
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是在民国二十一年开始。他会集的经过,诸位看梅光羲居士的序文、黄念祖居士的跋文,就知道他会集不是草率的,不是我们想像那么容易的。他为此事闭关三年,才会集成一个草本,就是二十一年到二十四年会集成。二十五年出版流通。初版流通分量当然不多,但是慈舟法师就根据初版在济南讲《无量寿经》。他有科判,我们都印出来了。科判依据的是初版。以后,夏老居士不断再修订、再校正,一直到十年之后,才完成了定本。定本是第四版,传到台湾来的就是第四版,以后再也没有改动了。三十九年,李老师在台中讲《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用的就是第四版,他的《眉注》就是用这个本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