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转识成智,舍识用根’,这就是实相。这些事,我们知道,但是我们肯定不能做到。我们只要老老实实的持名,真正依照《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净念相继’,后来一定‘自得心开’,就是实相现前了。用持名念佛,到最后就变成实相念佛,这法子很妙!不求就得到了。求,是决定得不到的。
所以下面说:“虽然众生本具”,这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的,“但因妄心念念生灭,而不能观”。这就更清楚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前面讲“远离生灭”,就是讲远离妄心。妄心念念生灭,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只要妄念在,六道就不能超越。如果妄念力量强,我们念佛也不容易往生。由此可知,妄念非常可怕,一定要提高警觉,否则这一生必定空过,那就苦不堪言。
我们在一生中,没有遇到念佛法门,那是没法子。遇到这个法门,竟然空过了,这是最大的过失,没有任何能补偿的。所以,要理性,决定不能感情用事;要把利害得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众生妄念太多,念佛法门不能修。妄念没有了,念佛功夫自然得力。
故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持名念佛也。
世尊的父亲也示现跟我们一样是个凡夫,一天到晚妄念很多。这四种念佛,除‘持名念佛’之外,其余三种也不容易修。所以持名念佛,在所有念佛法门里是第一方便。
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最为方便究竟,故称为径中之径。
我们从《华严经》上看到,无量无边的法门最后归结到念佛法门,知道它是第一殊胜的。因为在华藏世界,地上菩萨修行方法都是念佛,经上讲‘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才知道念佛法门最好。“四种念佛”法门里面,又以“持名念佛”第一殊胜。大势至菩萨就是选择持名念佛,他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就用这个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果,都不改变,也不需要用别的方法来帮助,就是这一门。这就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反省。
我们今天讲功夫不得力,原因是修杂了、修乱了。杂修、乱修,怎么能成就呢?大势至菩萨是专修,《无量寿经》的宗旨,他完全掌握到了,也彻底把它做到了,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这个法门是“径中之径”,在所有法门里是第一捷径。不但是捷径,它也是最究竟的。究竟就是圆成佛果。如果这个法门方便,但不能成圆满佛果,那就是不究竟。念佛法门方便又究竟,太难能可贵了。
五、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若是圆人看来,称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名念佛又何异于实相念佛。
这话说得真好,要不是对念佛法门真正修持,认识透彻,他是说不出的,四种念佛,在理上讲是平等的。没有深浅,没有难易。深浅、难易因人而有差别的,不是法有差别。‘法’没有差别,‘人’有差别。所以,圆顿根性的人看持名就是实相。因为持名念佛要求的是‘净念相继’。
‘净念’就是我们常讲的‘不怀疑、不夹杂’,特别要紧的就是‘不夹杂’。这一句非常重要。诸位要晓得,我们把这句佛号忘掉了,就夹杂妄念。妄念要是夹杂多了,念佛的心就不专一了。心不专一,怎么能成就?由此可知,夹杂是功夫不能成就的第一个因素。这个毛病几乎我们每个人都犯。古来的祖师大德们,为什么修行很短的时间就见效果,就得清净心,就得一心不乱。我们修了很久,好像连消息都没有。原因在那里呢?‘夹杂’。所以,间断必然夹杂,夹杂一定间断。真正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就是《楞严经》上讲的‘净念相继’。这把念佛法门的秘诀,简简单单四个字都说尽了。你只要做到,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所以,念佛暗中与实相相应,初步即是到家。只要你真正做到净念相继,必定实相现前,故说持名不异实相。
《疏钞》云:‘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
莲池大师解释得很好。外面的现象,我们是不能离开的。诸位要知道,有一些小乘人,到深山里找一个很寂静、偏僻的地方去修行,他有没有离开相?还是离不开。眼见的还是色相,耳听的还是声相,相是离不开的。佛法里教人‘离相’,是离心中染著的相,是不著心心所的相分,不是外面的现象。离心里执著的相,才管用,所以说‘即相而离相,即相而无相’。这个说法通所有大小乘佛法。大乘佛法教我们离一切相,就是这个意思。即相而离相,所以心地清净,也就是一般人说的心里没有丝毫牵挂。
你在世出世间一切法里都不牵挂,心就得自在。必须离一切妄想,离一切执著,离一切分别,离一切忧虑,离一切牵挂,即证得清净平等觉。这一切要是不肯舍离,那是自己找苦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都是假的。什么是真的?清净心是真的。清净心不但能生智慧,清净心还能生福德。佛法常讲‘福慧双修’,修福、修慧,都在清净心中。清净心里有无量的智慧,有无量的福德。所以,你要懂‘即相而无相,即相而离相’,不是把外面的境界排除。外境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六、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
这一段非常重要。有很多人误会念佛人充其量有一点小定,没有智慧。‘般若’是智慧。说这些话的人,不但对净宗法门不了解,他对整个大乘佛法都不了解,所以才有这样的误会。既然有定,慧从定生的,怎么没有慧?净宗古德教给我们,“持名即是甚深般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就明白的告诉我们:
念得纯熟,万缘齐放,能所顿空,即是无住。
从这两句,我们就明了什么叫‘纯熟’。纯熟的标准,就是心是不是清净;万缘是不是放下。“能所顿空”,就是前面讲的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缘,是不是都放下了?果真放下,则证得圆教初住菩萨,你已经得理一心不乱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在中国佛教,不管是那一宗那一派,都肯定它是最殊胜的般若经典,它就是讲‘无住’。《金刚经》上‘无住’的意思,诸位从这两句里就能理解。‘无住生心’是菩萨修证佛果的最高指导原则,通一切佛法,决定不能违背。就念佛而言,‘无住’就是“万缘齐放”,‘生心’就是“念得纯熟”。
于此之时,一句佛号,朗然明白,相续不断,即是生心。
‘无住’是不执著,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了。‘生心’是什么?虽然证得无住,心要是不生,那跟石头、木头有什么两样。石头无住,也不生心。小乘阿罗汉、辟支佛证得无住,他不生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呵斥他们‘堕无为坑,焦芽败种’,就是他们没有作用!菩萨无住之后生心,完全是服务一切众生。自己的事没有了,别人有事,要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我们的心一切无住了,的确生死也没有了;可是这个身体还在,要好好的利用这个身体,为一切众生服务,这是大慈大悲。所以,自利后要利他,才是大乘的精神。小乘只有自利,不肯利他。他自己真正证入这个境界,他不肯教化众生。不像大乘菩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主动的去教化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净宗方法用“一句佛号”。这句佛号是无量觉。诸位必要晓得,在三皈依所讲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都在这一句佛号之中。这一句佛号统摄无量无边的法门,是一切法门的总纲领。佛号提醒我们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什么样的对象,应该怎么样去做。所以念的这句佛号是活活泼泼的,不是呆板的,不是死的。这句佛号念念提醒我们要觉正净,要帮助一切众生觉正净。一切方法、一切手段在佛法里称之为‘善巧方便’。这个自行化他之心,念念相续不断,就是‘生心’。这与金刚般若里讲的无二无别。念佛怎么没有智慧?念佛正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
故暗合道妙,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念佛号即是念实相也。
“暗合道妙”是真的。一般念佛人很少说得出来,原因在那里?念佛的功夫不够。我们道场同修现在功夫也没到这个程度,但是这些话能听得懂,就不容易。虽然说不出,你还能听得懂。希望更努力、更进一步,不但我们听得懂,我们要能做得到,真正把它变成自己的境界。
我劝大家一定要熟读《无量寿经》,因为经典不熟,佛号里真正的义趣不能引发。你念这题目,全篇文章就能浮现在脑海里。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经题。经本题目比较长,是这句‘阿弥陀佛’展开来的。经题上讲‘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庄严’,就是阿弥陀佛所现的依正形象;‘清净、平等、觉’,是阿弥陀佛广大无边的作用。从体、相、用展开,是经的名题,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你要明了这句名号真正的意义,就得熟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就是这句名号的解释。如果看了《无量寿经》还不明白,需要再加解释,就是注解再加注解。《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都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如果还想要知道更详细的,即是全部的《大藏经》。《大藏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的注解。由此可知,这句阿弥陀佛,原来就是这么多典籍的总题目。所以,你能好好的念这句名号,什么都念到了。
今天还有人问我,‘我们要不要念大悲咒、十小咒、楞严咒?’我告诉他都不必念了。为什么?念这个总题目,全都念到了,一个也没有漏掉。你念别的经咒,只念到一部分,漏掉的太多了。念总题目就全部都念到了,所以句句是佛知佛见。佛知佛见是《法华经》上说的。“念念放般若光”,这是自性般若,也就是念念都是圆满的智慧。所以,念佛号就是念实相。这四种念佛可说是达到了极处。
在本省念佛的人虽然很多,念佛真正有什么好处,他说不出来,什么样的宗旨,也说不出来。要想来推广这个无上的法门,当然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认识它,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
我不但劝勉自己同胞,在外国的时候,也常劝外国人要熟读《无量寿经》,我也劝他们背诵。现在有英文的《净土四经》,是吕碧城居士译的。最近我们印了两万册,专门供养外国人的。希望外国人每天念一遍,也能把它背熟。意思不懂,关系不大,先把它背起来。每一天一定要念一遍,念诵经文是戒、定、慧同时圆修。因为你不念经,你就会胡思乱想,就造业。常常念经,我们的妄想就少。妄想少了,心就清净了。心清净了,智慧就增长了。所以,念经的好处非常多。
七、小本有‘一心不乱’之文。今本不云‘一心不乱’,而专主‘一向专念’。是所宗更为明确,更契众生根机,弥显慈尊恩德。
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中国有两次翻译。现在大家读诵的流通本,是东晋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也就是姚秦南北朝的时代。第二次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罗什的本子是意译,没有按照梵文的文法,把它的大意翻译出来,所以很受国人的欢迎。因为我们读他翻译的文章,就像中国人写的一样;不像是从外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总是不太顺口。
什师意译里有‘一心不乱’字样,从前人念这部经,没有多大问题;现代人念这部经文,确实有问题。在台湾,我还没有遇到提出这个问题的。我在美国遇到同修们念《阿弥陀经》,念到‘一心不乱’,他害怕了。我说:‘你怕什么?’他说:‘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成就,那不就白修了?’‘一心不乱’句,在梵文原文经典里,确实没有,这是罗什法师意译的。
玄奘大师是照原文直译的,当然我们读起来觉得很不顺。可是它的原意保存得很完整,是很有价值的。原文是‘一心系念’。看到‘一心系念’,我们就放心了。系念就是挂念、牵挂。什么都不要牵挂,一天到晚只牵挂阿弥陀佛就行了。这比‘一心不乱’容易多了。
‘一心不乱’,确实不容易做到。‘一心系念’,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你们想想,自己一天到晚牵挂的是什么,把那些牵挂的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这是真的方便。但是罗什大师译的并没有错。玄奘大师当年到印度去,目的何在?就是怀疑古人翻的经典可能有错误,他要亲自到印度去学梵文经典。学了十七年回来,对于古大德译的经典,他没有加一个字的评语。由此可知,玄奘大师完全承认古大德译的经典没有错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