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令我作佛时。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
法藏的弘愿很特殊,一般学佛,发愿作佛,就很难得。我成佛,也像你这尊佛一样,我们听说过。弥陀此愿,我们没有听说过。‘欲’是希望,希望我将来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我的智慧,我的光明,我所居住的国土,我所教授(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字,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众生,都能听得到。这个愿很奇怪,确确实实一切诸佛在因地没有发这样的愿。这个愿就殊胜,弥陀的智慧、弥陀的光明、名号,“皆闻十方”。
‘国土’是西方极乐世界。“教授名字”分人、分法,他教授的方法是‘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成佛’。教授的名字,就是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实在讲,最殊胜的法门,就是最简单的法门。虽然简单,含义之深广,连等觉菩萨都不能完全了解。信愿持名‘南无阿弥陀佛’,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只有佛果地上,对于这个方法、名号的功德才彻底明了,这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第一殊胜。要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世尊在其他经里告诉我们,有比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更庄严的,不但有,而且很多。为什么说阿弥陀佛第一?阿弥陀佛真正的第一就是‘教授名字’。他的方法这么简单、这么容易,而且是真实的成就,确实第一。就这一个角度来看,十方一切诸佛都没有。这是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一切众生依照这个法门平等成佛,因果都平等。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这也是阿弥陀佛第一。他发这个愿,他真做到了。这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在经上有时候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人天,还有声闻,你会生起疑惑,以为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有天人,换句话说,那里没有三恶道、没有阿修罗道,还有人道、天道、声闻。现在我们读这一句经文,就晓得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十法界。
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所以他的世界是一真法界,声闻、缘觉、六道决定没有。佛在经上有的时候也说有,本经里解释得很详细,佛说西方极乐世界人天、声闻,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你没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们是人道去往生的,佛说他是人;小乘发心求愿往生的是声闻,是这个意思。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决定没有人天、声闻这种称呼。第二个意思,是从修行功夫上比照他方世界。像我们初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思烦恼都还没有断,所以从修行断证上来讲,等于他方世界的人天。如果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有破,就等于他方世界的声闻。说为人天、声闻是这个意思。
其实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菩萨,不但是菩萨,我在讲席中常常跟诸位说,是‘普贤菩萨’。因为西方世界的大众,都是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与《华严经》上所讲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完全相应。所以彭际清居士称本经为中本《华严》,是有道理的,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无量寿经》称为中本《华严》,《阿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西方世界每个人都修十大愿王,都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那个地方是普贤大士的法界。我们再看看《华严经》,佛在《华严经》上明白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菩萨最后要想成佛,一定要修普贤行。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都修普贤行,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方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菩萨五十二个阶级,从初信位菩萨(当然都是圆教,西方极乐世界是圆顿大教)、二信位、三信位,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是普贤菩萨,实在是非常希有难逢。
魏源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净土三经之后,成为净土四经,很有道理,这是真知灼见。印光大师又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附在四经的后面,成为净土五经,尤其不可思议。如果他没有把这章经文附在净土四经后面,我们读《楞严》,往往把《大势至圆通章》含糊笼统念过去,没有留意,看不出它奇妙之处。印光大师把它附在后面,使我对于这一章经就特别留意,这才发现它是净土宗的‘心经’。《般若心经》是般若部的‘心经’,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大势至圆通章》是净宗的心经,不但是净宗的心经,可以说是整个《大藏经》的心经,比《般若心经》超过太多太多了。印祖这样一拈出来,使我们体会到了。净宗经论至此究竟圆满了,还要不要再加?到此为止,真的没得加了。
“诸天人民及蜎蠕类”。蜎蠕类是畜生。六道里讲了三道,其余的三道不必说,都包括在其中。“来生我国,悉作菩萨”。
我立是愿。都胜无数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法藏向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请教,我立的这个愿超过一切诸佛。法藏在因地所发的大愿,从“欲令我作佛时”一直到“诸天人民及蜎蠕类,来生我国,悉作菩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也未曾发过这样的愿。这样的大愿能不能圆满?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佛家常说,佛氏门中,有愿必成,怕的是你没发愿。不是其他的诸佛做不到,是其他诸佛没有动这个念头,没有发这个愿。他发的这个愿超过一切诸佛。
愿是发了,怎样修学,怎样达到,这是非常大的问题。说实在话,我们读这部经就是要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阿弥陀佛就在这部经上。我们只要发心认真的去学,佛就是经,经就是佛,佛就在我们面前,经本一展开,阿弥陀佛就在面前。你不发心学,展开这个经本,阿弥陀佛不在,没有感应。要学他的发心,学他的发愿,学他的修行。问题提出来了,老师怎样回答他,怎样教他?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
前面说过,法藏比丘向佛请教,如何修行才能很快的证得无上菩提?唯有成佛,才能真正帮助十方世界一切苦难的众生,他无限的悲愿才能得到圆满。佛遇到这样的学生,当然非常珍惜,绝对不会让学生失望。我们来看看佛是怎样教导他。
“世间自在王佛,即为法藏而说经言”。说经的时间长,当然不能把世间自在王佛所说的一切经详细的叙述。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经四十九年,世间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你想想看,他要说多少经!此处先设一个比喻,肯定了法藏比丘所发的大愿必定能圆满,这非常重要。他的愿,前面说得很清楚,他要成佛,还要超过一切诸佛,这是很不可思议的。
第二大愿就是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都成菩萨。这一愿比成佛超越诸佛的愿还要难,还要细微,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佛在此地说一个比喻:“譬如大海一人斗量”。一个人用斗来量海水,如果“经历劫数”,这是讲无限长久的时间,他不断的量,海水还是可以量得尽的,“尚可穷底”。海水可以用斗量,这个比喻就是说,只要你真正有决心、毅力,精进不懈,决定可以成就。下面是正说。
“人有至心求道,精进不止”,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就是真心。我们今天求道,道业不能成就;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就是来听经,听了之后不懂,往往把意思错解,确实是有,而且是多数,不是少数。原因在没有至心。‘至心’这两个字怎么讲?事实上,夏莲居居士会集这一品经文,品题用‘至心精进’,就是经文这两句。‘至心’是真诚心。什么是真诚心?若有一个妄念,这个心就不诚,当然更谈不上‘至’。所以,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才是至心。若用一个妄念都没有的心来听经,会开悟的;即使讲经的人没有开悟,听经的人也会开悟。‘至诚感通’,会开悟的,所以古人常说‘会讲不如会听’,会听很重要。
佛教他‘修行要用真心’,也就是本经经题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正净’,用这个心是至心。用至心生活,你的生活就快乐,真正离苦得乐。我们今天生活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有那么多痛苦?心不清净、不平等,迷而不觉,所以生活才有痛苦。佛法教学的目的是教我们离苦得乐。苦从那里来?苦就是从不平等、不清净、迷惑颠倒来的。乐从那里?快乐是从清净、平等、觉而不迷来的。
佛法的教学就是在破迷开悟;破迷开悟的目的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现在就离苦,不是将来。如果离不开现前的苦,能离开将来的苦,没有人会相信。所以,佛法学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见效,这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学佛,学了这么久,为什么还不见效?你虽然学佛,你的心不诚,不是真心来学佛,所得的效果不如预期的理想。
‘精进’,决定能成就,而且能快速的成就。因为法藏比丘希望他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要速成,那就要精进。精是精纯、简洁,不多、不杂、不乱。如果你学的太多、太杂、太乱,你想快速成就,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法教学是教我们精纯的进步,一门深入。如是契入之后,于其他无量无边的法门,一接触就贯通,就是触类旁通。可惜的是现代人不相信,认为修学一定要读很多很多的经论,才能真正透彻的理解佛法。殊不知,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佛法绝对不是多闻可以得来的,佛法是从开悟得来的。怎么能开悟?是修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明心见性,大澈大悟。净宗讲‘理一心不乱’,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是同一桩事。只是宗门教下用的名词不相同,境界是一样的,这才能通达一切法门。
过去、现在、未来的菩萨、祖师大德,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途径成就的,这是诸位必要知道的。悟后起修,那时候才博学多闻,没有开悟之前是没有资格博学多闻,这是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讲的。没有开悟,烦恼没有断,多闻都变成了邪见。他讲‘有解无行’,解就是看得很多、听得很多;无行,妄想、烦恼没有断,没有修行,‘增长邪见’。你所学的都变成邪知邪见,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我们道场里的一些同修,展开经典、注解,叫他讲一段给我听听,讲的都是邪知邪见,为什么?用他自己意识来讲,把佛经讲成凡夫之经,佛知佛见变成凡夫知见。清凉大师讲的话没错!如果‘有行无解’,真正修行,但是不读经典,清凉大师说‘增长无明’,那也不行。因此,祖师大德才教我们一门深入,解行并进。
读经,我就读一本。读一本,我心里有行又有解,我既不是邪见,也不堕无明,无明邪见两边双破。这个方法好,所以初学教你一门深入。读经的目的是修定,定的目的是开智慧。我们选择《无量寿经》,一切经里最殊胜的经典,依这部经修行,能精进不止,就是此地讲的“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佛道一定能成就,特别是指这一部经,万修万人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