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36

千万要记住,“不起贪嗔痴欲诸想”,这是真正修行。平常一面念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十遍《无量寿经》,内心还是贪、嗔、痴、慢,则一切都完了。你是念经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成就。念经、念佛是要把贪、嗔、痴、慢念掉,才是功夫。为什么叫你天天念经,念阿弥陀佛?因为不念佛经,心里会起贪、嗔、痴、慢,会一天到晚打妄想。
  不著外境,色声香味触法是外境,外面的境界不应执著。色是一切色相,眼根所见的。我们见色相,分别这是好人,这是坏人,这个如法,那个不如法,这就著相。不著相的人清净、平等。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佛不著相,他是平等的。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也不著相。凡夫看佛菩萨都是凡夫,凡夫著相。怎么著相?这一尊是释迦牟尼佛,那一尊是药师如来,释迦牟尼佛决定不是药师如来。著相就错了!我们要在一切境界里锻炼,对外面的境界不著相,随缘不攀缘。随缘自在,攀缘很苦。
  由“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一直到“植众德本”,这几句经文都是教我们应该要忆念佛的德行,这是诸佛所行、所修的。学佛就要在这些地方学,这就是所谓‘一念单提’。净业的纲领、净业的宗旨就在此,也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忆佛念佛’。这是我们应该要做,要修,要学的。
  “过去诸佛”,实在讲,是不分过去、现在、未来。佛佛相念,我们能念诸佛,自然就成佛。佛佛才相念,由此显示出念佛法门不可思议。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那里?就在这部经上。我们念这一部经,想这一部经,重要的不是口念,口念没有用处,要用心念。在中国文字里,‘念’字属于会意。‘念’是什么?现前的这一个心‘今心’,上面‘今’,底下‘心’。现前的这个心,里面是佛,心中有佛,这是念。心里没佛,口里有佛,不是念。心里真有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我心里要有佛,要想佛,要忆佛。
  念佛的功德,具体而言,就是世尊在本经所教诲的,我们常念四十八愿,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就是‘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诸佛所修、所学,以及所成就的普度众生、教化众生,这些无量无边的善行功德,是我们该去念、去想的。不要想是非人我,不要想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又怎么样,这些果报都在三途,都出不了六道。你想阿弥陀佛,想西方世界,将来决定生净土,这一生决定成佛。成功与否,就在这一念,希望同修们在这些地方认真体会。
  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前面说‘庄严自心’,以长远心、恒心、耐心来积功累德。‘功’是指功夫,此功夫完全是指修行,修行是功夫。‘修行’二字要搞清楚,‘行’是行为,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都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依照佛菩萨的教训,或者世间圣贤的教训,将错误改正过来,这是真‘修行’。圣贤人的教训,实在说,并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如果是他的意思,我们何必遵守他的意思。大圣大贤、诸佛菩萨的教训是从心性里流露出来的。换言之,修行是顺自性,不是随顺别人。明心见性的人,其言语、行为都是从自性流露的。我们跟他学习,以他作标准,就是以自性作为标准。‘顺性是至善’,没有比这更善的。这一点必须理解,然后我们才能欢喜信受,欢喜接纳,使我们也能达到明心见性的目标,是为‘积功’。唯有‘积功’才能‘累德’,道德方能建立。
  经上很具体的为我们指出,佛法积功累德的标准就是‘戒、定、慧’三学。‘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末后一句‘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这完全是智慧。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之人一定有定。好比三层楼房,第三层一定包括第二层跟第一层,第一层未必有第二层、第三层。所以,要清楚明白三学次第,才知道这一句经文里包括多少意义在里面。
  经文教我们修学的原则、纲领,属行门。“行寂静行”,一切行为中是以‘寂静’为最贵,‘寂’是清净寂灭。清净寂灭是对烦恼、对妄想而说的。有妄想、有烦恼,你的心就不寂静。必须把烦恼、妄想消除,恢复自性本来面目。自性是什么样子?自性是清净寂灭的。换言之,寂静行就是诸佛与大菩萨的行持。我们要问,心地清净寂灭了,还有没有作为?如果到深山里去修行,离开城市,离开人群,是不是这样就是修寂静行?不是的。逃避到深山,躲开人事,是小乘,那是很笨的方法,修成功了也未必是真的。为什么?让他到都市逛一逛,他的心又乱,又不寂静了。所以,纵然得到寂静,若靠不住,则未必是真的。
  真正的寂静行就在红尘里修学。怎么修法?前面已教了我们纲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事可以做。《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意’是什么?贪、嗔、痴、慢,这是意。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我们做什么,诸佛菩萨跟著我们一样的做什么。可是,我们在境界里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诸佛菩萨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事情做得比我们还要好,还要圆满,我们比不上他。所以,是在万事万法中,显示出心地的清净平等正觉。这是佛法,这才是真正的寂静行,是真实的禅定。不是离开一切现象,那种清净是不算的。真正的定是像《楞严经》首楞严大定、《华严经》师子奋迅三昧的境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36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