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心地这样清净,但不碍说法。所以,佛还是天天说法,时时说法,处处说法,从未中止过。我们也听到佛门常说‘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到底是说了,还是无说?佛菩萨不执著「能说’、‘所说’,也不执著「能听’、‘所听’,一切都不执著,就是‘无说’。‘说’是什么?天天为众生讲经说法,所以‘说’与‘无说’是一桩事情。众生有分别心,认为‘说’跟‘无说’是两桩事情。所以,我们对于一切事实真相不太容易理解,不知道‘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又说,‘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佛是能说的人,我们是听经的人。假如我们会听,就是‘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样的态度来听,真正会开悟。
我们听经几十年都不曾开悟。不但不开悟,反而把意思听错、曲解了,原因就是有分别、执著。‘听’,耳根听得清楚明白。‘无听’,对于这些言说,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决定不分别、不执著。听得懂,觉悟了;听不懂,不理会。不懂就算了,心不被境界所转,亦即不被讲经的音声所转,心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听而无听’,所以能开悟。凡夫不是这样的,他随著说法的音声转,就是随听随分别,随听随执著,完全落在意识里。这样听经,不能开悟,只能得一点佛教的皮毛常识而已。这种常识有没有用处?于戒、定、慧,于生、死分上,毫不相关。所以,佛菩萨会说,我们要会听,才能得利益。
“如尼拘树”,这句是说佛的平等慈悲。‘尼拘树’生长在印度,古德的注解里说,这种树很高很大,树叶很大,因此树荫就大。印度是热带,树荫底下很凉爽。把佛说法比喻成荫凉,众生在树下得到树荫的遮蔽,意思是形容佛的大慈大悲,能覆荫一切众生,离热恼得清凉。
如金刚杵。破邪执故。
前一句比喻‘慈悲’,这一句比喻‘智慧’。经上凡是讲到智慧,都用‘金刚’作比喻,如‘金刚般若’。金刚是金属里最坚硬的,能破一切物质,而一切物质不能破它。我们要从古代的背景看,不能从现代的眼光看。现代科技很发达,连金刚钻也能分解。古时候没有这个技术,金刚钻就是最坚硬的。所以,佛取‘金刚’比喻能破一切邪见、执著。
‘邪执’是两桩事,就是佛在《华严》上讲的‘妄想、执著’。‘邪见’就是妄想。只有智慧现前,二障才真正能破。譬如阿罗汉,智慧没开,全凭定功。烦恼被定功伏住,不起作用,称‘伏烦恼’。烦恼没断,只是定功伏住而已,因此烦恼就不起作用。烦恼虽未断,跟断了差不多,是以第八定伏住。这种定功不能永久保持。第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力能支持八万大劫。可是八万大劫过了,定会失掉。失掉了还要搞六道轮回,所以不能出三界,也就是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必须修到第九定,佛法称‘九次第定’,才超越六道轮回。这种定功深,不会退转,这是阿罗汉所证得的,这样才超越三界。
烦恼断得了吗?其实烦恼不是断,是转变。智慧开,就把烦恼转变成菩提。所以,大乘法讲‘烦恼就是菩提,菩提就是烦恼’,真的是一桩事,不是两桩事。智慧开,觉悟了,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人没有智慧,菩提就转变为烦恼。由此可知,只是迷、悟两种不同的名称。名称不同,理事一如。论受用,烦恼不自在,菩提自在。作用不同,烦恼痛苦,菩提大乐,苦乐不一样,事实就在一念迷、悟之间。
‘杵’是古代的兵器。此处是指金刚宝杵,最为锋利,用此比喻智慧能破无明重障。
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这一句经文里,定、慧都具足。‘定慧等持’,功夫就得力。我们的定、慧功夫都不够,所以常常被外面境界动摇。
‘魔’是折磨,身心都不自在。《八大人觉经》里将魔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是‘五阴魔’,六道凡夫都有。‘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心经》里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本来不是魔,迷了就受它折磨。‘色’是物质,所有物质的现象就用这个字作代表。今天的物理现象就是佛经上讲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心理现象’。物理现象、心理现象合称‘五阴’,可以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的现象包括尽了。迷惑的人不认识它,受它的折磨,这五阴就变成魔。觉悟之后就不受它折磨,就可以自在的享受,自在的运用它。
第二类是‘烦恼魔’。烦恼很多,天亲菩萨把它归纳成二十六大类,其中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不出这二十六类。根本烦恼再归纳成三个,称为‘三毒’。三毒就是贪、嗔、痴。三毒烦恼使我们身心不安,使我们在六道受苦受难。六道就是三毒烦恼变现出来的幻境。佛讲,贪欲变饿鬼,饿鬼道是这么来的。
我们对于世出世间法没有贪心,就没有饿鬼道。不只是将来不堕饿鬼道,对你而言,根本没有饿鬼道,想见也见不到。没有嗔恨心就没有地狱道。地狱是嗔恨变现出来的。嫉妒、嗔恚是地狱道的业因。不愚痴就没有畜生道。所以,三毒烦恼变现的境界是三恶道。如果把这三条再归纳成一类,就是三毒的毒中之毒,没有比这个更毒,就是‘贪’。所以,菩萨修行,对治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舍、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对治贪烦恼。烦恼是魔。
第三类是‘生死魔’。生死是很大的折磨,生死最苦。‘生苦’我们都受过,迷人健忘,也忘得干干净净。假如生不苦,前世的事情就会记得清楚。因为受极大之苦,所以把从前的事情都忘了。‘死苦’也是极大的痛苦。佛经上比喻:人临终,神识离开身体时就好比‘生龟脱壳’,把活乌龟的壳剥下来。实在讲,比这还要痛苦万分。所以,生、死是极大之痛苦。
五阴、烦恼、生死,都是自己本身的,都不是外在的。外在只有一种,就是第四类‘天魔’。天魔统指外在环境的折磨,所以含义很广泛。前三类是内心的,是自己与生俱来的。外在环境怎么会折磨人?因为有内奸,里应外合才有苦。自己本身若无烦恼,没有分别执著,外面的诱惑对你就不产生力量,你就不会动心,于是外面环境都变成护法,都护持你。心里有贪、嗔、痴,外面环境就尽是魔障。
由此可知,要想魔不能动你,应该要具备那些条件。菩萨有定、有慧,用本经经题上的文来说,就是‘清净、平等、觉’。“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外’是心外求法,称为外道,总指内心烦恼以及环境的诱惑。此段一共举了十五个比喻,都是比喻极乐世界的菩萨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德。以下再举事实来说明。如果只有比喻,没有真正的事实,比喻就落空。明了实际的状况,才知道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
关于读经,今天上午有一位同修告诉我,他烦恼得不得了,有时候经都念不下去。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念一卷、半卷。心情烦起来,一句都不想念。他问我怎么办。读经是不是能伏烦恼?读经确实是能伏烦恼。诚心诚意的念,把一切妄念都放下,一心一意念经,能伏烦恼。伏烦恼是断恶,断恶是修善的先决条件。不能修善,则不能积功累德。断恶要修善才有功德。善要怎么修?要认真的依佛教导去真做。
我们读经文“其心正直”,立即反省我自己的心是否正直,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念到这一句,就提醒自己心要正,心要直,就得受用。‘正’则不邪。心里有邪念就不正。什么念是邪念?有念皆邪。无念是无明,有念是邪念。无明心不正,邪念心也不正。心正是真难!
‘八正道’之正念、正思惟,以净宗而言,就是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可见我们念佛、想佛是‘正念’。如果不念佛、不想佛都是‘邪念’,无念、无想的时候就是‘无明’。邪念、无明决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这是严重问题,决不是儿戏。心不能不正,时时刻刻都记住念佛、想佛。跟众生接触时,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劝他念佛,这就对了,这个念头就是正念。自己不念佛、不是劝人念佛,都不是正念。
‘直’是直接。‘直心是道场’,这是没有委曲、没有曲折之意。《楞严经》说得很清楚,直截了当。诸佛菩萨的心正直,六道凡夫的心邪曲。‘曲’是弯弯曲曲的。我们要以念佛、读经的方法把邪曲的心改过来。正直的心是‘直心’;邪曲的心是‘妄心’。心正了,智慧自然就现前。智慧是真心本来具足的,你就有能力“善巧决定”。‘决定’是指果断。无论做什么事情,有决断的能力,而且做得恰到好处,这是‘善巧’。恰到好处没有一定的标准,因为每个时代一切众生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每个地区的标准也不相同。菩萨因时、因地、因人、因物,他的决断皆能恰到好处。这一句是‘总说’,底下是‘别说’。
“论法无厌”是指帮助别人,教诲不倦。自己还有什么好讨论的?自己心地清净,一念不生,没有言说。但是众生愚迷、不觉,菩萨要帮助众生觉悟,一定要为众生说法,要有很巧妙的方法诱导众生入佛门,让他认识佛法、了解佛法、接受佛法、奉行佛法,他就得好处。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利他的,与自己真正不相干。自己真正晓得世出世间法里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完全了解事实真相。
“求法不倦”是指自己修行,是上求佛道。‘论法无厌’是下化众生。二者皆须勇猛精进,不厌不倦。为什么要精进努力修学?因为修行尚未达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是求法不倦,要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才达到大圆满的境界。等觉菩萨尚且要精进求法,何况我们在凡夫位,纵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得弥陀大愿威德的加持,神通道力好像都跟大菩萨相等,实际上,一品烦恼也没破,要不‘求法不倦’怎么行。
我们在世间,烦恼、习气、业障太重,想精进,身体受不了,这就是业障。我们造业就要受这个果报。‘业’是障,‘报’也是障,障碍我们不能精进。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个障碍就没有了。带业往生,虽然将无始劫以来所造的业习带去,却完全伏住,绝对不起作用。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得的报身是弥陀本愿加持,所得的身相跟佛的身相没有两样。所以,那是平等世界,报障没有了,也不造业了。到那个时候,确实可以做到不疲不倦,勇猛精进。
“戒若琉璃”。‘琉璃’比喻清净。持戒就清凉、清净,这是戒的真实功德。“内外明洁”。我们今天持戒能做到吗?戒律持得再严、再好,也不能内外透明。原因在我们有分别、有执著,自以为持戒很了不起,别人都不如我,他们都破戒,将来都要堕落。起了这个分别、妄想、烦恼,虽然持戒,就不清净。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要切记!还看到世间的过失,表示心不清净,戒也不清净。净宗是大乘戒,大乘之大乘、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与一般标准完全不一样。大乘是戒心地,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戒行具足。心清净,身口那有造业之处。
佛菩萨在世间应化,‘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舞台上表演,是‘善巧决定’,不是破戒。中国人都晓得济公长老,《大藏经》里《高僧传》中的《济公传》,记载著他的弘化事迹,是真的。他有没有破戒?心地清净,喝酒、吃肉、装疯卖傻,为度众生。这是他的善巧决定,度了多少众生,教他们断恶修善,是摄受的方便。他是菩萨再来,他有能力,我们不行。我们要度打麻将的众生,天天陪他打麻将,我们也堕落了。现在还有吸毒的,想度他,也跟他一样去吸毒,非但度不了他,怕的是被他度了。人家真有能力‘和光同尘’,众生做什么,他也跟著做什么,到最后,令一切众生在其中觉悟,令众生在这里回头。他有这个本事,清净不染。这两句是身教,要真正做到,再影响别人。
“其所言说,令众悦服”。‘诚于中,而形于外’,内心不真诚,说话别人不相信。要真诚、要真做到,你说的话,别人才会相信。自己做不到,要教别人,别人不会相信你。所以,诸佛如来已经证到极果,不像菩萨自己还要学,一面教别人,一面还在学习。诸佛如来没得学,学圆满了。圆满之后,还应化在世间,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为他说法。现的身相还要持戒,要守规矩,因为要作好榜样给众生看,让一切众生仰慕,跟著他学习。仰慕他,尊重他,敬爱他,才能跟他学习,这是‘大慈大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