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食沙门”,此地‘沙门’是讲出家人。对于真正发心修道的人,我们要供养他,使他生活没有忧虑。所谓‘法錀未转食轮先’,如果他生活有忧虑,不能安定,就决定不能安心办道。要让他安心办道,先要使他物质生活不缺乏,生活清苦不怕。衣食住行基本的生活条件没有忧虑,身安道隆,才能专心办道,这就是供养。饭食沙门含有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四桩是生活不能缺少的,我们照顾他。现在医药有保险制度,参加保险就是医药供养。
“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这两句真正的意义是宣传佛法。‘缯’就是幢幡,现在没有了。从前寺庙前面都有旗杆,就是悬幢幡的。作法会就悬幡,外面人看到,今天寺庙旗杆上挂幡,晓得作法会,喜欢参加法会的人就来了,这就是传达讯号。古代无法个别通知,以此法传送讯息使你知道,自动来参加。如果挂幢,幢是圆形的,表示今天此地道场有讲经说法,喜欢听经的人就来了,所以它是属于宣传的工具。现在则多用电话通知亲友,那个地方有讲经、有法会,就是‘悬缯’的意义。还有在报纸上登广告,也是这个意思。甚至我们印通知,发通知,也是这个意思。现在用这些代替,乃至于大规模的在电视上作广告,广播电台上作广告,都是属于‘悬缯’的意义。
‘然灯’,‘灯’是佛前供养具,代表燃烧自己照耀别人。尽心尽力为大众服务,为佛法、为众生尽自己的心力,这是燃灯所表的意义。如果你听了这句话,每天在佛前点油灯,点二枝蜡烛,则不明佛教化的心意。完全把他的意思错解。你若真正明白,尽心尽力宣扬佛法,舍己为人,你灯也不燃,烛也不点,佛欢喜,你真做到了。灯烛是形式,是表法的,是提醒众生的。你真正觉悟,燃与不燃,无所谓,一定要懂得佛法的真实义。
‘散华’、‘烧香’也是宣传的意义。‘香’代表信香,代表戒、定、慧真香。这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想得到、做得到的,提出几个例子。细说就太多了,《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本经限于经文,只提出几桩事提醒你,告诉你日常生活中应当怎么做。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是将日常所修的功德都回向求生净土。这是中辈修行的方法。下文讲果报。既修善因,必定有善果。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中辈的修因,前面跟诸位报告过,经上也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我们学佛一定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一定要明白佛的意思,就像开经偈所讲‘愿解如来真实义’。要解义,要懂得佛说法的义趣,然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知道怎样做才如法。修因当然就有果报。这一段说的跟前面一段相仿佛,此人临终的情形跟上辈也相仿佛。一种是寿命到了,就是报尽往生。另一种就是修行功夫成就,可以自在往生。虽然他还有寿命,他可以不要,也能生死自在,想走就走。
佛与观音、势至以及海会诸菩萨都来接引。经上虽然讲‘化佛’,来接引的都是佛的化身。如果佛没有无量无边的化身,怎么能同时接引十方无量无边往生的众生?化佛跟真佛没有两样。报身、应身、化身,实在讲是一身。与佛同来的这些大众,一定跟自己有很深厚的关系。如果没有关系,不可能跟随佛一道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一生中决定证得无上菩提,果报殊胜实在不可思议。这一类的人,他的功德智慧比上辈要差一点,这是事实。
‘功’是修行的功夫。功夫不及上辈,所以功德智慧比上辈的差一等。但是没有说福德次如上辈,所以他的福报、神通、道力差不多是平等的,这是佛力加持。
功德智慧怎么区别?功德是讲断惑。佛在大乘经上常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惑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譬如我们念佛往生,一品惑也没断,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讲功德智慧是最浅的。假如我们把见思烦恼断了,本性里面的智慧透出来的,决定比没断惑的人多得多。由于断惑的程度不同,所以他们的智慧不一样,功德也不一样。见思烦恼断了,断是功夫,‘德’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不在凡圣同居土,他得的果报比凡圣同居土殊胜。这是讲断惑证真的果报。相好光明、寿命长短的福报,因为弥陀本愿功德所加,都是平等的。在十方世界都不平等,唯独在极乐世界平等,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诸佛赞叹’。
如果是‘理一心’往生的,功德就更殊胜。他的智慧如同诸大菩萨没有两样。我们明白这个事实,如果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把自己的品位提升,就要认真修学。从那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一定要把烦恼、妄想、习气断掉。自古以来许多往生有殊胜瑞相,他们决定往生。是那些人?他在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我看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及诸圣众来接引我。这决定往生,没有怀疑。其他的瑞相都不太可靠,这样的瑞相决定可靠;尤其是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的,都是决定往生。
我们仔细观察这些人,观察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专修’。跟经上讲的一样,‘一向专念’。愈是往生殊胜的,你仔细去观察,大概他是一个人修,所以容易成就。二、三人在一块儿会闹意见,会生烦恼。换言之,会障碍道业。所以,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的老太太一天到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儿孙的什么事,她都不管,都不理会;往生,她能成功。
寺院在一块儿共修的,这一种瑞相非常少有。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真正念佛,要一个人自己念,不要跟别人在一起,找二、三个同修在一块儿共修,很不容易。念佛的音调不一样,三个人在一块儿会生烦恼。这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人喜欢念阿—弥—陀—佛。两个就要打架了,就生烦恼。不容易!这是我看了许多念佛往生人的行法得到的结论。一个人一个道场;一个道场就一个人,如果精进不懈,能真正提高警觉,知道六道轮回苦,往往是上中品往生,绝对不会在下品。他真的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会把妄想、分别、执著都念掉。他得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看不出来,但是他自己明了。几个人在一块儿共修很麻烦,不容易。这是我们看到自古以来的修行人,得到这么一个结论。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下辈往生的,纵然想做功德,想做一点好事,也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像前面所讲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可能因为自己生活很困难,这些他都做不到。甚至于他还要很辛苦的工作;他不工作,他的生活就没有著落。这一类人要想求生净土,有没有指望?也有!这几句经文,使我们在此看到,上辈、中辈、下辈修行纲领完全相同。
往生真正的条件,就是“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行了。诸位还要明了一个事实,十大愿王里的‘随喜功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不要以为他什么事都没有做,也许他修的是上辈往生。自己虽无力作功德,但是有心、有愿,看到别人做这功德,合掌欢喜,恭敬赞叹,等于自己在修功德。念佛的人有能力把阿弥陀佛多生多劫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那么别人所修的功德,怎么不能把它转变成自己的功德?问题是你会不会修。看到别人做好事,我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我有力量我也想做;他们做了,我没有力量做。这样,你就不能把他们的功德转变成自己的功德。
佛法修行全在用心。三辈往生实际上都是用心,不善用心的就是下辈,善用心的就变成上辈。不善用心的,看到别人殊胜,他嫉妒、破坏,是把自己的功德破坏殆尽,不可能往生。这要记住。别人功德有没有损坏?丝毫没有损坏。一个人的福德,你有办法障碍它,破坏它;功德没有办法破坏,只有造成自己的罪业。譬如弘法利生是功德,是好事情。我们对于法师大德能破坏吗?决定破坏不了他。能破坏的是什么?把众生闻法的机会断掉,法师一点损失都没有。众生的法身慧命断绝,这个罪过比什么都大,决定是堕阿鼻地狱的。
为什么我们要赞叹道场?是帮助大家得到法身慧命,给他作增上缘。所以,我们劝一些人来听法师讲经,这人这一生将来开悟修行证果,是谁度他的?我度他的。我虽没讲经给他听,但我介绍他去听经,法师给他说经的功德,我也分享得到,这是随喜所得的功德。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善用心的人不要出力、不要花钱,修无量无边的功德。不善用心的人,往往把自己修积的功德都破坏、都毁灭了,是非常可惜的事。我们应当要晓得,下辈往往不善用心;虽不善用心,但他老实念佛。
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这是下三品往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对于念佛法门,对于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真正生欢喜心,真正深信不疑。
‘乐’就是爱好,非常爱好念佛法门,修学念佛法门,丝毫疑惑都没有,一颗最真诚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具备这么简单的条件就够了。其他的,就是连随喜的念头都没有;他要有随喜的念头,他的品位就增高,就是中上辈。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样修学的念佛人,他在临终的时候梦见阿弥陀佛。当然下辈里,功夫也有深浅不同。功夫深的也预知时至、也见到三宝来迎;下辈功夫往生的只是‘梦见’。此处梦见不是作梦,‘梦见’是说他临终见到的佛,就像梦中见到的一样,不是那样的清楚明白。换言之,他没有办法告诉家人。确实有这样往生的人,他在临终的时候,头脑一定清醒;不清醒不能往生。临走的时候,他嘴巴在动,大概是见到佛菩萨来接引他,他想要告诉家人他跟佛去了;但是没有声音,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就是属于这一类的。所以,境界不像前面那样的清晰,如同作梦;但他确实不是在梦中。像这样的境界,一般人平常也有,遇到感应,似梦非梦,境界比梦中清楚,但是比实际,又好像差一点,但确实非常清晰。似梦非梦的境界,他的功德比中辈要差一等。所以,他的智慧功德不如中辈往生的人。
本经讲专修念佛往生法门,开为上、中、下三辈往生。而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将三辈开成九品,说得更详细;可是诸位要晓得,九品的每一品又可以开为九品,这才知道每个人修学的功夫不一样。论功德智慧在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差别的,论福德、神通、受用是决定平等,凡夫跟法身大士没有差别。
末后这一段经文,慈舟大师判作‘一心三辈’。这是属于另一类不是专修净土,而是修学其他大乘法门。一定是大乘法门,小乘不行。因为西方世界是大乘圆教,一定要舍弃小乘,回小向大也能往生。他要坚持小乘,不肯回小向大,就不相应。修学大乘任何经论、任何法门,只要将修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一样也能往生。这就是蕅益大师在《要解》里举例所讲的,像西土马鸣、龙树菩萨都不是专修的。中国永明、智者大师这一流的,永明大师晚年专修净土,他应当算前面三辈往生,不能讲一心三辈;但智者大师是一心三辈往生的。中国禅宗里许多大德,到晚年也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这就是不论修学那一宗,那一个法门。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
‘住’是指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中。大乘佛法广大无边。西方净土克实而论,最重要的条件是心清净;心不清净决定不能往生。念佛要念到清净心现前,烦恼不断没有关系,这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当中,不会有杂念渗透进去,我们的心就清净了。这一种功夫通常称‘伏惑’。‘惑’就是烦恼。烦恼没断,妄想、分别、执著没断,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住,像石头压草,没除根。真正有力量就是佛号一句接一句,绝对不让烦恼冒出来,不许它起现行;也就是说烦恼有,不起作用。
譬如,我见到一桩事,心里很欢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欢喜压住。看到一桩事情不愉快,心里生嗔恨心;也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嗔恨心压住。喜怒哀乐确实有,能用一句佛号把它压平,它不起作用,这样的功夫称‘功夫成片’。有这种功夫就决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烦恼,也不会起现行,因为没有缘。换言之,没有勾引你起烦恼的东西,六根接触的六境都是帮助你伏烦恼、断烦恼,不可能把你的烦恼勾出来。这是西方世界第一殊胜之处。
十方世界的境界都会教你起心动念,唯独西方世界没有。我们必须要有这基本的功夫,就是把烦恼伏住。参禅也好,持戒也好,念咒也好,读经也好,学教也好,总而言之,要达到这样的功夫。如果达不到这功夫,是不能往生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