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203

下面是讲事,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于所受用。
  “受用”就是有相有为。若没有相,那来受用;没有为,也没有受用。他们有受用,衣、食、住、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都是他们的受用。
  皆无摄取。
  “摄取”就是执著,是我们今天讲的拥有。极乐世界菩萨无有此事,念头尚且没有,那有这种行为。只是自在的受用,决不会将一物据为己有。没有这种意念,所以他很自在。
  遍游佛刹。无爱无厌。
  为什么“无爱无厌”?因为他们无诸分别。你有喜欢的、有讨厌的,你对境缘生起了分别心。不但生起分别,还有严重的执著;你执著好恶,那是病,决不是正常。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对极乐世界有没有贪爱?没有。再回到娑婆世界来,到三恶道去度众生,应以恶道身度之,你自己也要现恶道之身。你讨不讨厌?不讨厌,因为没有爱厌,深观一切法皆是幻化。好像在戏台上表演一样,表演一个忠臣孝子,也是在唱戏,表演一个老奸巨猾,也是在唱戏,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十方佛刹是他们的大舞台,他在舞台上表演,所以绝对不生爱厌。
  亦无希求不希求想。
  ‘希’是希望,‘求’是求取,菩萨也没有这个念头。菩萨有愿、无求。我在讲席上讲过很多次,有愿无求,就自在!有愿,愿后面还有一个希求的心,那是很大的负担,也很苦恼。什么苦?求不得苦。求到之后,又患得患失,又怕丢掉,苦就来了。所以,佛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那就得大自在了。即使弘法利生,也不例外。有缘,我们就好好的做;没有缘,就好好的念佛,更自在。有缘,你要尽心尽力去做才圆满;没有缘,我的心一发就圆满了,不必要做。这是随缘。
  佛为阿难所讲的‘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心一发就圆满功德。为什么?因为没有机会去做。有机会,一定要做了才圆满;没有机会,发心就圆满。所以,佛菩萨在世间,那有不自在的道理。随缘,绝对不攀缘。攀缘是什么?我们心里有计画、有安排、有步骤去做,就是攀缘。攀缘是说,本来没有事的,你已经多事了。
  这一段是讲菩萨在十方世界参学,他们所持的态度。菩萨游化十方世界。我们今天游行六道受报,想不游也不行,真是苦不堪言!能把念头一转,也抱这样的心态,在六道里舍身受身,你也能减少痛苦。对于你修学出离法(出离法实在讲在今天只有一条,念佛求生净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有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不但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也是假的。连身相都不可得,那里还有我所有?你真能把这个放下,你的信心才真清净,你的愿心才真恳切,对于求生净土,就有决定性的帮助,有真实的利益。
  古德常要我们放下身心世界。真放下,没有意念,‘我、我所’这个念头就没有了。譬如钱财(这个世间人看得重的)丢了,丢了就没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失若无其事,你就没有烦恼,没有牵挂。人有得失心就苦,没有得失心,多么自在!
  亦无彼我违怨之想。
  前面所说都是对事,这一句是对人。处事难,处人更难。事不断在那里变化,可是人心的变化比事还要快速,还要难于捉摸。我们用什么心态来处理人事?同样的,要保持清净的觉心。第一、决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他跟我结冤仇是他那一边的事,我不接受,我不跟他结冤仇。你抱著这个态度,这就对,就正确。
  “违怨”里面包括著爱憎,都是错误的分别执著。以真诚的心待人,以清净心待人,以慈悲心待人,就是佛菩萨,决定不沾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世、待人、接物?
  何以故。彼诸菩萨。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这一句是总说。他们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这是真正自利利他。对自己的利益是历事炼心,修自己的定慧;同时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是真实的慈悲。慈悲上面加一个‘大’,就是没有分别执著,这个慈悲就大。世间人慈悲,对待喜欢的人就很慈悲,对待讨厌的人是一点都不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真实的,当然称不上大慈悲。“大慈悲”是清净平等心里自然流露的。
  舍离一切执著。成就无量功德。
  “无量”,无法度量,不可称量。“功德”,‘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修学的收获,称为功德。所以,功德要靠自己修行,别人不能帮助你,任何一个人都帮不上忙的。我们再把这一个名词具体的说出来。
  用佛法的名词来讲,戒、定、慧是功德。戒是功,定是德,‘因戒得定’。定是功,慧是德。慧是功,自在是德。于此可体会功德二字之义。用《无量寿经》经题来说,清净是功,平等是德;平等是功,觉是德;觉是功,无量寿庄严是德。你得到这样无比殊胜的果报。‘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无量的功德,就是我们经题上‘无量寿庄严’。无量寿、无量庄严,是舍离一切妄想执著才得到的。你要是在一切法里,稍稍生丝毫的分别执著,你就得不到。这是自己成就,自受用。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
  此句是利他的功德。前面讲自利,一定是自利之后才能利他。自己没有契入这个境界,要帮助别人是不可能的。说实在话,有些人往往把经看错了,把经讲错了。讲错有没有责任?有责任,讲错就误导别人。自己走错路不能怪别人,你指别人一条错路,这要负因果责任。古人常说,‘错下一个字的转语(就是把人的方向误导),堕五百世野狐身’,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公案。这是讲经讲错了一个字,那一个字是关键的字眼,不是普通的字。普通的字没有这样大的妨碍,不要说错一字,错十个字也没有什么大关系。关键的字眼错一个就不得了,你把人家修行的方向指错了。所以,一定是自己先能契入这个境界,而后你的知见才是真的正确。
  “以无碍慧,解法如如”,真正明达万法皆如,无有一法不如。佛经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如’不好懂!如果不能解法如如,你必定把意义讲错了。什么时候你能解法如如?舍离一切执著,你才能解法如如。为什么阿罗汉没这个本事?因为阿罗汉尚有法执,所以不能解法如如。两个‘如’字,第一个‘如’是讲真如本性;第二个‘如’是讲一切万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我这个讲法还是很难懂,古人用金器作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将性体譬如是金,将现象譬如作器。我们到金铺里面去参观,看黄金制造很多种不同的器物,那一样器不是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由此可以体会,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一,性相不异。
  我们今天若问,真如本性在那里?随拈一物,问这是不是真如本性?是,没错!相就是性,性就是相。随便拈一法都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法性就是真如本性,在无情众生上我们称它‘法性’。在有情众生上,我们称它‘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个性,所以《华严经》上才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它怎么会同圆种智?因为它是一个性,不是二性。你真正能了解,一切万法原来就是真如,你已经是明心见性。见什么自性?见自己的自性。能见到这个境界,心清净、平等、正觉,自己还会跟自己打架吗?自己还会跟自己过不去吗?没有这回事。二法才会有对立,一法那有对立。
  诸佛菩萨跟一切众生没有对立的,原因是他知道真相。而众生不了解这个事实,处处跟自己对立,处处跟自己过不去,这是颠倒,这是可怜愍者。我们没有办法契入事实真相。虽然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好像也听懂了,其实还是分别执著,那就实在是没懂,是真的不懂。要是真的听懂了,恭喜你,你见性证果了!
  佛常在经上说,有人听经,听了一半,他证果了,他开悟,见性了。那就是契入这个境界。我们听了,还是人我是非,还是贪嗔痴慢,没听懂!这是真的。为什么听不懂?那就是没有办法舍离一切分别执著,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还是照旧,这就没有法子,听也听不懂。听不懂最好,怎么办?最好不讲。为什么还要讲?让你阿赖耶识里落个印象,印象若是多了,即有熏习的力量,会产生作用,帮助你开悟,帮助你契入这境界。所以,佛家教学很重视‘熏习’。
  你的烦恼执著为什么放不下?因为烦恼执著天天在熏习。熏习的力量太大,所以习惯成自然。熏习有这么大的作用,我们今天把熏习的对象换过来,改用佛法来熏习。
  读经即是熏习,听经也是熏习,念佛也是熏习。知道熏习对我们这一生中有这样严重、深远的影响,我们对于‘熏习’就应当选择。这就是智慧!前面念过‘肉眼简择,天眼通达’,所以他们能‘解法如如’,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经过长期的熏习,真的明了,真的理解,真正放下了。
  善知集灭。音声方便。
  ‘善’是善巧。没有智慧就没有善巧。善巧是后得智、是权智,就是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处世、待人、接物上。这样的智慧就是此地讲的“善知”。“集灭”是讲心,就是现在讲的心理现象。“音声”是讲的物理现象。‘集起唯心’,这在‘唯识’经论里讲得很清楚。心是什么?心是集起的意思。念头的生灭,一是心理,一是物理。所以,这四个字包括的范围无限深广,太大太深了!要不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真正明了,是做不到善知的。
  对于‘心理’、‘物理’通达无碍,所以他有“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非常巧妙应用在生活上,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生活的艺术。今天我们讲艺术,其实我们现在生活艺术的概念,距离此地讲的艺术,差得远之远矣!我们的生活艺术跟菩萨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连边都摸不到。人家那种生活才是真正高度的艺术,显示在西方极乐世界,像《华严经》上讲的华藏世界—一真法界,生活艺术达到高度的标准。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
  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世间语,就是世间人以为如何的种种言论。像世间人的诗、词、歌、赋,这是“世语”,这不是正论。在中国,过去儒家、道家的经典是“正论”。文学里大多数都是世语。文学供世间人怡情悦性,主要目的是让你动感情。感情在佛法里是迷,不是觉。佛法清净心里那有喜、怒、哀、乐?能引起凡夫喜、怒、哀、乐的全是世语。正论是让你得真正的智慧,让你得清净心。佛菩萨接引众生是“乐在正论”,世语有没有?有的时候用它来作引导。像经典里许多偈颂就是诗歌,可以谱成乐曲来演唱的,甚至于经典里的故事,都可以搬到舞台上,那就是世语。世语里真正的意义在正论,启发你的真智慧,破迷开悟,于是世语亦变成正论,这是高度的智慧。
  在古代,孔夫子曾经搜集各地方的民谣(我们现在讲民谣就是歌词)。他搜集之后做整理、淘汰,好的保存,不好的舍了。这样编成一本书,就是《诗经》,里面搜集了三百多篇。这三百多篇是符合正论。他搜集的标准是‘思无邪’,《论语》里面讲得很清楚,他是以这个标准来选择。诸佛菩萨教化众生,都是以这个作标准。凡是使我们心地污染、不清净的,决定要淘汰。要帮助我们恢复清净心,帮助我们破迷开悟,这才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于三界中。平等勤修。究竟一乘。至于彼岸。
  这一段是讲他们德行圆满的相状,还是建立在真实智慧的基础上。真智慧是什么?知一切法皆空。《心经》教给我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就是完全一样,没有两样。‘色’是所有一切现象。一切现象不是真的,不但所有现象了不可得,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也了不可得。眼、耳、鼻、舌、身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心经》大家天天都在念,念得很熟。念了有什么用处?一点用处也没有,念了不起作用就是熏习不得力。‘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能提起观照作用,这一‘观照’就是甚深般若智慧。我们天天念,愈念愈糊涂、愈念愈颠倒,即是没有观照功夫,对于一切法,还是妄想、分别、执著。
  极乐世界的菩萨都明了,所以“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余’是指习气。两大类的习气:一是烦恼的习气;一是所知的习气。二障:一是人我执的习气;一是法我执的习气。都已断了,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的境界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静平等觉经》203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