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作是云:若入波罗蜜多大乘,虽须劣乘法藏所说诸道,然于趣入金刚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诸道非为共同,道不顺故。此极非理,以度彼岸道之体性,悉皆摄入。意乐,谓于菩提发心;行,谓修学六到彼岸。是则一切定应习近。如《胜金刚顶》云:“纵为活命故,不应舍觉心。”又云:“六度彼岸行,毕竟不应舍。”又余咒教,宣说非一。】
大乘分两种:显教叫波罗蜜多乘,密教叫金刚乘。如果有人这么说:“显教的大乘虽然需要学劣乘法(就是小乘),但是金刚乘不需要学显教诸法,因为密乘的走法跟它不一样。”这种说法极不合理,完全错误。因为在大乘当中的金刚乘,它的体性、本质以及它的行持,跟显教完全一模一样。这里边分两部分--意乐及行持。意乐就是发心,学金刚乘的心要什么心呢?菩提心。菩提心对密乘、显乘而言,同样需要。其次,发了心以后要修的行,是六度万行,这个也是显、密二乘完全共同的。既然不管是发的心和要修的行,显密完全一样,所以确定显教所学的,密教也一定要学。下面马上引密教的经典来印证,这道理在密教经典中说得很清楚,理论、经典都有很明确的说明。如《胜金刚顶经》所说,金刚乘最重要的是内心要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人,为了修行、成佛,即使必须牺牲生命,也绝对不能弃舍菩提心,经上说得很明白。这是意乐方面,意乐就是内心。发了菩提心以后,你的行持就是六度,跟显教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绝不可以舍弃不修。除了《胜金刚顶经》之外,其他很多密教的教授、经典也都这样讲。下面再一层一层深入。
【众多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亦多说须受共不共二种律仪。共者即是菩萨律仪,受律仪者,即是受学三聚戒等菩萨学处。除发心已如其誓受学所学处而修学外,虽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故。又金刚空行及《三补止》、《金刚顶》中,受阿弥陀三昧耶时,悉作是云:“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受咒律仪须誓受故,由见此等少有开遮不同之分,即执一切,犹如寒热遍相违者,是显自智极粗浅耳。】
上面讲的是理论,这里是讲行持。“趣入无上瑜伽曼陀罗时”,趣入修无上密,在真正灌顶的时候受曼陀罗(曼陀罗就是坛城,这在灌顶的时候一定有的)。你理论了解了,去修学密教的时候,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受二种律仪:一种是共的,一种是不共的。共指的是跟显教共同的,也就是说显教大乘要受的三聚戒,密教也全部要受。真正受菩萨戒的时候,分两部分:一个是愿心,发愿我从现在开始要学佛,要救一切众生;等到愿心坚固了才受菩萨戒,这个叫行心。受菩萨戒要立誓愿,这不是别人逼的,绝对是自己愿意的,而且为了加强自己的愿力,决定要做到,这个叫誓言。“誓”表示自己愿力的坚固,绝对要做,所以如果受了菩萨戒而自己再舍掉的话,罪是非常大的。“于波罗蜜多乘中亦无余道”是说,显教所有要学的,实际上已全部包含在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如其誓而学,再也没有多余的了。
下面特别再举金刚空行等,这些都是密教当中的经典,受这些戒的时候,“无余受外密,三乘正妙法”,就是说真正学密法,并没有其他的,就是前面的三乘,从比丘戒开始,到菩萨戒,所有的这些我们全部要受。所以真正进入密教的时候,显密二教的戒要全部受,不过其中的确有少部分开遮的不同。什么叫开遮呢?就是世尊所制定的戒,一旦制了以后就要遮止,不可再犯,这叫遮;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之下,才可以例外,这个叫“开”。譬如根据比丘戒,比丘是不可以拿金银钱宝的,这是要遮止的,但是有一个办法可以允许他拿而不犯戒,就是须先作一个法,也叫“作净”,作了净以后,他就可以拿,就是说这个钱并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代别人用的,在这种特别情况之下才允许,这叫“开”。此外,二乘人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事情愈少愈好,菩萨恰恰相反,要济度一切众生,怎么可以少事、少业呢?那这条戒怎么办呢?就是说既然学了菩萨以后,你的钱已经全部舍给别人了,此时你虽然拿钱,但你拿这个钱是要帮别人的,这是允许的。同样的一件事,菩萨被开许,二乘人却是被遮止的,这个叫做开遮不同。戒的制定是这样的,但是,在特别情况之下,可以开许你不照著戒条的明文,但是它的意义本身却不会出差错,这是因为个人发心深广不同,所修的法不同,所以自然持犯不同、方便不同。
同样的戒,在这种情况之下是可以的,这叫“开”,在另一种情况之下是不可以的,叫“遮”。有些人只是由于看见一点点开遮的不同,就以为这两者完全不一样,就好像冷与热完全违背,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见解。显出这个人太浅薄,智慧实在太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好好努力深入学习的原因。通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就像小时候刚上学时,对老师所讲的话非常执著,等到长大了,看见弟弟、妹妹或者周围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听了老师几句话,回来就跟爸爸、妈妈说:“老师讲的!老师讲的!”他只懂得一点点,却以为是全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佛法也是如此,学到一点点,自己就很执著,其实并不了解它真正的深意,由于这样的错误而误以为佛法里边有些地方互不相容,所以宗大师在这里特别加以说明。但戒的开遮并不是随便我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怎么遮就怎么遮,倘若这样那就更糟糕。开遮是有它确定的根据的,要对内涵了解得非常透彻,就像阿底峡尊者那样,那个时候才有能力决择。因此,我们刚开始学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必须依靠善知识。
【如是唯除少分别缘开遮之外,诸正至言,极随顺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乘道功德种类。】
就上面所说的,除了很少的一部分,由于特别的原因,而有开许或不许的差别以外,其他所有世尊的教法,都是彼此间相随顺,绝不会有所违背的。修学佛法一共分几个次第--三乘、五道。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通常我们从下面说,小、中、大。五道呢?刚开始是发心、集资粮,这个时候叫资粮道,或叫资粮位;然后开始修加行,叫加行位;加行位之后是见道位;见了道以后是修道位;最后就是无学道。假定要到最上面一阶,你必须从最下面开始,而且要圆满具足下面各层的道,这个次第必须如此。就像我们念书,一定要小学、中学、大学,容或在某一种情况之下,你可能形式上面并没有去念,可是内容上面你绝对不能跳过。例如我们从基隆到屏东,容或你不走公路,不走铁路,但是你可不可能从基隆到屏东去而不需要经过台北?就算搭飞机还是要从台北的上空飞过。所以容或走的路不太一样,可是你必经的次第不可能跳得过的。
【波罗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所有去来现在佛,共道是此度非余。”是趣佛陀道之栋梁,故不应舍。金刚乘中亦多说此,故是经续二所共道。】
“波罗蜜多道”就是显教的大乘道,这个大乘道在《般若经》当中有最完整的说明。《般若经》中说,所有一切的佛,包括过去已经成佛的,以及现在成佛的,乃至于将来成佛的,没有一尊例外,都要修习这个共道。“共道是此度非余”,“度”是六度,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这是所有一切要成佛的人应该走的道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了,换句话说,没一个例外的。这个是佛道的“栋梁”(就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绝对不能弃舍,显教是这样说,金刚乘当中,也有很多地方说明这个道理。经就是显教,续就是密教。所以波罗蜜多道是显密都共同要走的。
【若于其上更加密咒诸不共道,灌顶、三昧耶律仪、二种次第及其眷属,故能速疾趣至佛陀。若弃共道,是大错谬。】
这是总结上面的最重要的结论。修行一定是在下下的基础上面增上。在小乘的基础上加上大乘,在显教的发菩提心跟六度上面再加上密乘不共的修法--灌顶、三昧耶律仪(即密宗戒),要修的内涵是二种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这是主干,还有其他的相关部分,由于这些,所以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成佛。因此快慢不在于你经过的路途同不同,而是你走的速度。就像刚才说,我用脚走,你骑脚踏车,他是坐火车,有人是坐飞机,这是快慢问题,没有说坐飞机就可以不要经过这些地方的。而且因为快速,所以需要的心力要更强。现在很多人因为心力弱,为求省力而希望走快速成佛的路,因此而学密,那是一定不成功,哪有这样的事情?佛陀一再说明,照我们自己的想法学是偷懒,学出来的结果是下地狱,要成佛是不可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没有一尊例外,都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显密都要学波罗蜜多道,所以如果舍弃共道,是大错误。
【若未获得如是知解,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便谤诸余,特于上乘若得发起一似胜解,如其次第遂谤弃舍下乘法藏诸度彼岸,即于咒中亦当谤舍下三部等,则当集成极相系属,甚易生起尤重异熟毁谤正法深厚业障。其中根据至下当说。】
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对于这个重要的基本道理不了解,而对于一种法,只学到很有限的、很少的一部分,便自以为足,而弃舍毁谤其余的,那就会造下毁谤正法的深厚业障。特别是大乘佛法是要广学一切的,不过广学一切并不是叫我们现在马上学,而是依它的次第渐次地学习,我们一口气要广学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一步一步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犯得少为足的毛病;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些是本身就错了的,以为只学这个就可以成佛了,其他的都不需要,那更是非常严重的错误。法门本来是一个方便,比如禅,禅本身是绝顶高明的方法,可是有很多误解的人就说:“你只要学禅开悟了,你就成佛了。”既然开悟成了佛了,其他的当然就不要学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同样地,念佛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法门,可是末法的时候就有人说,除了念佛,其他的都不要了。我们学教也是这样,教理是需要的,可是教理学好了以后是要去行持的,若只是讲了很多道理而不行持,也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不管是学哪一门,学错了就犯这个毛病。现在这里说,对于一种法“获得一分相似决定”,这个最麻烦,你说他不懂却好像懂了,实际上真的懂了吗?“似是而非”。所以世尊特别说,末法时代真正损害佛法的不是外道,而是相似法,表面上好像是佛法,实际上错了,鱼目混珠。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样,我们学了一点道理,在亲自验证之前,只能说好像懂了。就算是到藏地学也是一样,理论学完了以后还要去修证,在没有修证之前,仍旧只能说他好像懂,因为佛法是必须亲自验证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本来学了佛法,是要我们一步步深入去修持的,现在我们却停在这里,这是不对的。所以,在未亲证之前,严格地说起来,只能说是“相似”。
不过这里所说的相似,有一个特别的内涵,到后面会再详细说明,这里主要的是指只学到一点点就很执著,认为其他的都不对。就像前面讲的,学了密教以后,显教的就不要了;学了这个,那个就不要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佛菩萨告诉我们,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才安立出不同的法门。对于要成佛的人而言,所有法门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必须层层深入,在浅的上面把深的、广的再加上去。有的人不了解这个,产生了相似的认识后,就毁谤其他的,比如一些学大乘的人,了解了一些相似的法以后,就以为我是学大乘的,小乘都不要学了。现在汉地就有非常严重的这种错误。我们常常会听到说:“小乘人只求自利,所以对世间很厌弃,大乘人要救世间,不能厌弃世间。”佛陀是这样讲的,但是我们对这句话误解了,对世间的名闻利养,实际上大乘人比小乘人厌弃得更厉害。那么为什么说大乘人不厌弃世间呢?因为他要救度一切众生,这件事非常重要,有很大的功德,所以他不厌弃,既然要救度一切众生,就必须还到世间,所以他不离开这个世间,是就这一点上来说的。《广论》在后面非常详细地引各式各样的经教来证成这一点。现代的人有一个误解,以为厌弃世间的名利是小乘人的事,大乘人不应该厌弃,因此许多自以为大乘的人就贪名、贪利,弄很多钱,到后来把佛法都毁掉了,最可怕的就是这种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