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者殊胜略说如是,广则应知,出广传文。】
以上是介绍阿底峡尊者,从他的出生背景、此生修行的自利功德、利他的经过这三方面来介绍。对于造者阿底峡尊者的殊胜,简单的说明是这样,要想详细知道可以看他的广传。这个就是本论正文当中的甲一。以下是甲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造论的人是这么殊胜,而所造的法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呢?
【显示法殊胜中法者,此教授基论,谓《菩提道炬》。依怙所造,虽有多论,然如根本极圆满者,厥为《道炬》:具摄经咒所有枢要而开示故,所诠圆满;调心次第为最胜故,易于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车轨,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
法殊胜当中的法实际上就是《广论》,而《广论》的基础根据是《菩提道炬论》,这本书的造者是“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虽然造很多论,但其中最究竟圆满而且重要的就是《道炬论》,因为它具备了三种特别的殊胜:第一个,它含摄了显教、密教所有的精要,“所诠圆满”就是本论所说明的内涵圆满无缺,如果缺了一部分修行就不可能成就,这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虽然是圆满,内容很丰富,但是我们如果不了解,会由于很庞杂而无从下手,所以他把那么丰富的内容依一定的次第来教授,而且这个次第的安立,完全是依著调心的次第;我们真正修行是修心,这颗心无始以来都是杂染的,要调伏这颗杂染的心需要正确的教授,《道炬论》就是按照调伏我们内心的次第,从粗浅到深细这样的次第来编排的,所以它容易受持,这是第二个殊胜。第三个殊胜是它是根据从佛传下来的传承,这个传承分成两大流派,我们称为两大车轨,依“二师教授而庄严故,胜出余轨”,二师就是二个流派当中的重要师长,正因为它具足这样究竟圆满的条件,所以比其它所有的余轨超胜。以上是显示法殊胜当中的整体的说明,下面分四部分来说明本论的殊胜。
教授殊胜
※﹝此论教授殊胜分四:一、通达一切圣教无违殊胜,二、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三、易于获得胜者密意殊胜,四、极大罪行自趣消灭殊胜。今初﹞
【圣教者,如《般若灯广释》中云:“言圣教者,谓无倒显示,诸欲证得甘露胜位,若人若天,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即薄伽梵所说至言。”谓尽胜者所有善说。】
所谓的圣教就是世尊讲的教法,它的内容无量无边,留在世间的就很多;因为是对著不同的对象讲的,彼此之间难免有的时候看起来会有一些冲突,实际上,这是学的人不了解,圣教本身是不会违背的。阿底峡尊者跟宗喀巴大师引《般若灯论》来证成,这的确是大师们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条件都非常够,跟佛一样,可是解释的时候还是引祖师、佛菩萨的话来讲。这个对我们是很大的警愓,想想那种大师们是与佛菩萨无二无别,乃至是佛菩萨亲自来的,要讲法的时候还要引证种种根据,我们自己一无是处,却往往别出心裁,还很执著,这是两者间最大的差别。虽然是这种小地方,我们也要注意。
《般若灯广释》说所谓圣教就是一点没有错误地来开显指示--指示给谁看呢?就是凡是希望得到“甘露胜位”(成佛之果)的人、天。在六道当中只有人跟天能修行,真正说起来初学者只有在人道才能修行,要到了相当成就以后才能在天道修行,了解这一点会使我们更珍惜这个人身。那么世尊要开示我们什么呢?世尊的教法虽然内涵很深广,但是可以分成四大类:苦、集、灭、道。第一个“所应遍知”,就是我们普遍应该了解的,了解什么?世间一切都是苦。为什么一开头要为我们开显苦谛呢?我们要从苦当中透脱出来,如果对苦的真相不认识,那还谈什么呢?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第一个应该知道苦。我们最麻烦的就是不认识苦的真相,还对苦因乐此不疲,一方面说想脱苦,一方面却拼命张开眼睛往水里跳。其次“所应断除”,既然要去掉苦,如果能够把苦的原因去掉,苦自然解决,所以苦的因应该断除。断除了以后,就能够证得离苦的状态,这就是灭谛;达到这种状态所有的痛苦都彻底消灭了,所以这个是应该现证的。要想证得灭谛,就要如理地修道,这个是“所应修行”,如果这个做到了,问题就解决了。它告诉我们整个圣教用这四点可以含摄无余。这个内涵也就是薄伽梵(世尊)所讲的至言,最究竟圆满的圣教。所以这里边把胜者所有正确的开示统统含摄了,这个就是圣教。下面说明圣教是怎么“无违”的。
【达彼一切悉无违者,谓于此中解了是一补特伽罗成佛之道,此复随其所应,有是道之正体,有是道之支分。】
世尊所说的教法可以分成前面说的四个大纲,但细分则无量无边,通常我们说有八万四千法藏这么多类。总摄起来,是任何一个补特伽罗(翻成中文叫数取趣,就是轮回在六道当中的众生)想解决轮回的痛苦所必须修的法,这个法就是圣教;所以他告诉我们的是任何一个想要成佛的众生,你想成佛所需要了解、修行的。不论《菩提道炬论》或是《广论》都告诉我们:很多人对佛法不认识,以为彼此间互相违背和障碍,实际上并不违背,透过了对本论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很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就像是一棵树,树干是它的正体,向下有树根,向上有树枝;从根本上面去看是一个;如果从它的树枝去看,有的向那边叉,有的向这边叉,开的花又在不同的枝节上,好像各是各的。实际上我们修行也是如此,随著众生的根器,有的是当时所修行的正体,有的是它的支分,怎么按照次第而行,这都是我们需要学的,这些内涵对于我们想要修行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此中诸菩萨所欲求事者,谓是成办世间义利,亦须遍摄三种种性所化之机,故须学习彼等诸道。】
我们不是为利一切有情要成佛吗?在没有成佛之前,还在修行过程当中的就是菩萨;“菩萨”是梵文,翻成中文叫觉有情,不但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一切有情。菩萨所应该求的,就是要成办世间所有众生的真实义利,要遍摄下、中、上三种种性所化之机,为了要救他们,所以必须学习这一切道理。下面引证:
【如《释菩提心论》云:“如自定欲令,他发决定故,诸智者恒应,善趣无谬误。”】
菩萨要想启发众生,帮助他们得到决定的胜解,那么自己一定要能够善巧了解这些不同的法门,才能摄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自己要丝亳无错才能真正救别人。就像医生一样,医生要完全了解之后,才有能力为病人看病,如果自己不行,病人的病就医不好。所以菩萨要广学一切,这个是《释菩提心论》上面所说的。
【《释量》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自若未能如实决定,不能宣说开示他故。】
《释量论》的偈子实际上有四句:“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现彼难宣。”就是说,具足悲心的菩萨为了帮助一切众生摧毁所有世间的苦难,他必须很勤恳地去修行种种方便、种种法门。他必须先了解什么是苦,灭了苦以后灭谛的境界又怎样,苦的因是集谛,灭谛的因是道谛,菩萨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够一步一步照著去修行。这些道理都是非常深奥、非常细密的,一定要自己勤修了以后才能了解这些方便,如果自己不努力修行、亲自现证的话,根本没办法向别人说明。要自己了解了,才能够不错误地、如实地告诉别人,因此要广学一切,不论是道的正体或者是道的支分。所以,圣教本身彼此间是没有矛盾的,本论此处就告诉我们佛法本身的这个特点。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办菩萨求事所有方便。阿逸多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胜者母中亦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诸道亦应圆满,亦应成办诸道所作。”故有说云,是大乘人故,不应学习劣乘法藏者,是相违因。】
我不逐字地解释,而是就这一段的内涵来解释。当时在藏地有很多人对大乘有所误解,认为既然是大乘人,对劣乘(指声闻、缘觉乘)的内涵就不需要学,因为它跟大乘是相违背的,大乘是专门要帮别人,而小乘是只管自己的,管自己跟帮别人相违背,所以不要去学它。实际上这个概念错了!因为虽然他只学小乘,但你是学大乘的人,大乘是不是要救他们?要救!既然要救他们,他是个小乘根性的人,你要懂得小乘才能救他;所以并不是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帮他们所以你要学。所以说要“了知三乘”,对于三乘我们都要了解,了解了以后才能够成办菩萨所欲求的,这个就是方便。正如我们现在也讲《论语》,有人会说:“我们是来学佛的,为什么要学《论语》这些国学的东西呢?”这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假定你的国学基础不能建立,你就无法看懂佛经;另一方面,有的人一开起口来让人觉得很有内涵,你一开起口来很粗的话,人家一听觉得你这个人这么粗俗而加以排斥,那你就无法帮助他了。所以为了普遍地救别人,我们必须广学,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菩萨就是这样,所以要广学各种不同根性相应的方便法门。
这里特别举“阿逸多”,这是藏文,翻成中文是慈氏,也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说:想饶益众生的菩萨要“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前面介绍《现观庄严论》时讲过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道种智就是专门为了帮忙一切众生,成办众生所要的利益;这就证明菩萨是要广学三乘的。“胜者母”就是《般若》,《般若经》当中也说菩萨要学一切道,要了知一切道,不管是声闻、独觉、佛陀道,都要学圆满,这样的话就能够成办每一道根器的众生所应该成就的内涵。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种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此等何因而成应舍,故除少分希求独自寂静乐等不共者外,所余一切,虽大乘人亦应修持。故诸菩萨方广藏中,广说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真正学习大乘的人走的道有两种:有一种是共,一种是不共。共就是跟二乘人所共的,也就是劣乘藏中所说诸道。尽管是小乘所学的内涵,大乘人也一样要学,这部分叫做共道。但是有一部分是不共的,就是大乘对于二乘人所学的有一些不应该学,要舍掉。为什么前面说要广学,而这里又说有的要舍掉不学呢?因为二乘人的目标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他们的戒律当中有一些要求得很严格,例如对世间的很多事情抱持著「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心态,事情愈少愈好,千万不要麻烦。声闻乘的特点就是如此,叫他做一点事情,他就觉得这个不需要。这在《菩萨戒经》上面有特别的说明,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乐简厌繁,做一点事情就觉得“哎!真麻烦,我是来修行的,不是来做这些琐事的。”这一点对声闻乘人来说是好事,因为他本来就是要解决他自己的问题而已,所以越简单越好,饭也不烧去讨饭,只要吃饱就算了,什么事情都不管。现在你要学菩萨,要帮忙一切人,你也这样行不行?所以虽然声闻乘该学的内涵菩萨也都要学,可是“只管自利,不管别人”这部分就不可以学。这一段特别说明,除了这个以外所余的一切,大乘人也都应该去修持;所以菩萨的大乘方广藏中也广说三乘法,其原因就在这里。
【复次正遍觉者,非尽少过圆少分德,是遍断尽一切种过,周遍圆满一切种德,能成办此所有大乘亦灭众过备起众德,故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摄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以能仁言,无其弗能尽一过失,或令发生一功德故。又彼一切,大乘亦无不成办故。】
我们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求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正遍觉。声闻为自利只要能够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要成佛则不是,是所有的过失都要彻底解决,所有的功德都要究竟圆满,而不是单单除掉一部分的过失、圆满一部分的功德,所以说“大乘道遍摄一切余乘所有一切断证德类”,“断”是断过失,“证”是证功德。以佛来说,没有一个过失不断尽的,没有一个功德不圆满的。同样的道理,真正大乘的行者,对于这一切也没有一个不成办的。
圣教是世尊告诉我们的,因为众生根性不一样,所以对他讲的法也不一样。佛世的时候,众生的根性、条件都很够,听了法马上净化自己,所以他不会拿法镜去照别人,跟人家讲道理。至于更进一步谈大乘佛法,大乘要广学一切,所以自然会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在文字上面转,跟别人争是非,“我的对,你的错”。文字通达了,再加上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就出在这里。所以,《道炬论》乃至《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把这个错误指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