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

【后时止迦摩啰室啰,圣教盛行,彼诸智者,则许三种而为初要。谓正法造者殊胜、正法殊胜、如何讲闻彼法规理。今于此中,应如后释。】

  后来兴起的止迦摩啰室啰寺(这个就是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圣教在那里很盛行,那里的大成就者们认为,最重要的三种就是:造论的人要殊胜,所造的法也要殊胜,此外,这个法传下来的时候,讲、听两方面应怎么样做才能够相应。这个法是阿底峡尊者传的,而宗大师是得到阿底峡尊者的传承,此处引用的,就是表示这个传承的根源,所以“今于此中,应如后释”,宗大师说,这两种当中,我采用的是后者,表示这个法有一定的传承。另外还有一种意义,我也不妨说一下。那兰陀寺这么殊胜,后来为什么重心会慢慢变到止迦摩啰室啰寺呢?一方面世间本来就是无常相,因缘一直会变化的,以前的人根性具足,条件都很好,所以简单说明他就能懂了;后来的人条件差,简单说明对他而言还不够,需要更确实的内容。因此了解了以后,不必拿我们的眼光去评判哪一个好、哪一个坏,世尊说的法没有不好的,只是为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说不同的法而已,这种根性的人以这种方法,那种根性的人用那种方法。从整个时代来说,以前跟世尊相应的那些人的条件好,所以不妨为他说得简单一点,如果要让后来的人得到同样的内涵的话,就应该为他说得更多一点,但是这也并没有一定的特征。总之,从多方面思惟观察,我们能够找到自己相应的才是真正重要的。

    造者殊胜

※﹝由是菩提道次引导分四:一、为显其法根源净故开示造者殊胜,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三、如何讲闻二种殊胜相应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之次第。今初﹞

  现在正式进入正文(通常称为“正宗分”)。宗大师依据他的传承分成四部分,这个传承是阿底峡尊者创立的。这文上说“由是”,由这样的因缘,并不仅仅经论上面这么讲,他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经论的来源,这个传承是这样来的。第一、为了显示这个法的根源清净,而说明造论者的殊胜。法要靠人来讲说,世尊把最详细的法说出来,后来根据众生根性的不同而分方便、智慧两支,一直传到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被西藏人迎请入藏,辗转地传到宗大师。所以法的根源实际上对我们来说应该是宗大师,宗大师造这部论的根据是阿底峡尊者所传的教授,这一点是以后我们渐渐深入的时候极端重要的,一离开传承,要真正修行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先在理念上了解,实际上总有一天会从实践当中渐次体会到。当你体会到究竟圆满的时候,那就是成佛。所以这文字容易懂,而内涵我们在一开头学的时候就要注意,依不清净的法而修一定不会有结果的。
  第二、令于教授起敬重故,开示其法殊胜。祖师很清净,他造了各式各样的法,这些法当中,有很多是局部的,有很多是圆满的。什么是圆满的、什么是局部的?譬如说经,像《华严》、《般若》都是把佛要告诉我们的整个道理--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什么是佛、成佛要经过什么样的内涵、我们的错误在哪里、如何修行等,原原本本依照次第丝毫无差地说明,这样就是圆满的教授。有很多法只是局部的,针对著某一个人的根性,像《阿含经》里面,佛针对某个弟子所欠缺的部分告诉他,比如很简单的一句话“这是苦,你应该知道。”这个法虽然对他来说正是他需要的,可是法本身的内涵并不圆满。譬如你身体不舒服,稍微有一点头痛,医生为你开一点点药,那些药本身并不能代表全部的药。而本论所说明的是整个佛法的内涵,所以第二部分就告诉我们这个法的殊胜。第三、有这样好的老师讲这样圆满的法,但是如果我们条件不够,那也没有用。所以第三个说明如何讲闻--讲的人要有什么条件、听的人要有什么条件、我们条件够了应该如何、不够应该怎么学。经过了这样学习,有了这个条件,最后才正规地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法。
  对这个了解了以后,向后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虽然学得很粗浅,可是我们能够用这个粗浅的法在生活中去衡准自己。一方面思惟观察对我们很重要,一方面从对法步步的实践当中提升自己。不要只把它当做文字看,如果我们刚开始学习之时不在实际行持上面努力,进而渐次深入的话,将来就很难学得好。正因为我们现在条件差,所以从浅的我们能做的地方做,当能够渐渐深入的时候,就会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跟得上去。

【总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现观庄严》所有教授。别则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复即是大阿阇黎胜然灯智,别讳共称胜阿底峡。】

  首先说明本论的内涵。所谓的教授,广义来说,佛讲的所有的内涵都是教授。但是因为我们条件不够,福德、智慧都差,无法了解佛告诉我们的究竟圆满的法,所以菩萨祖师们适应我们的根性而示现,把佛圆满教法里的精华中跟我们相应的部分摄取出来,依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指导我们在深、广二方面层层深入,这个就是教授;或者简要地说,就是我们成佛的诀窍。教授的内涵不是文字上面能够看得见的,一定要有老师引导,透过他自己对文字理路上的认识,亲自修行验证,然后回过头来再告诉我们。
  整体来说,宗大师讲的这个教授的内涵,是根据《现观庄严论》,这是“至尊慈氏”(也就是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的内容非常深广,是整个《大般若》的精华。《大般若》的精华我们凡夫看不清楚,只有像弥勒菩萨这样的等觉菩萨才能够把它的精要提出来。其中有三个大纲:三智境、四加行、一佛果,这个也简单说一下。我们凡夫六根所面对的这些东西,这就是我们所对的境。例如我们看到这面墙的颜色是白的,窗是可以透气的,这些都包含在“境”里边。原则上我们应该从两点去看:境、有境。就是我们六根所对的--眼睛看见的,红的、黄的、白的、黑的;耳朵听见的;舌头所尝到的;身所感触到的。这里边包括眼睛看到色尘之后所产生的意识的作用。为什么要讲这个呢?我们所有的问题是不是都由心对境而产生的?修学佛法就是要解决这问题。这问题以佛法来讲叫起烦恼、造业,然后感得果报流转生死。现在我们要认识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要解除烦恼、净化由烦恼所造的业,从恶业或染业流转生死变成善业、净业,不但自己能从生死轮回当中跳出来,解决痛苦,而且还要帮助别人。我们凡夫在无明中,对事情的真象根本看不清楚,佛菩萨所见的跟我们不太一样,他是用慧眼来看。对于种种境界,由于他的慧眼的特征或程度不同,所以分成三智境。我们凡夫因为无明所以造种种业流转生死,世尊是因为智慧,所以造善净之业解脱轮回。因此佛就告诉我们这个特点,让我们认识要用什么方式才能够得到它。了解了这个以后,就晓得我们这痛苦是冤枉的,同样是一个有情的心识,为什么佛成了佛,不但解决了自己的苦乐问题,还能帮助我们,而我们却还在轮回?他解决了以后,所证的是多么崇高的地位,而我们却是如此地糟糕,这是很冤枉的事情。这些不但启发我们的信心,而且了解问题是怎么样产生的、如何步步去解决,所以叫“三智境”,也就是以佛的智慧所对的境;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染污的心识所对的境。了解了以后去修,要修四种加行。透过了这样修行所感得的最后结果就是一佛果。我们现在因为无明而有种种的行为,这行为就是我们的加行(或者说是所造的业),会感得什么样的果呢?永远在生死中轮回。佛的整个教授全部在《大般若经》里,至尊弥勒菩萨把它的精华萃集出来,后代各种论典所阐释的中心也都绕在这上面。所以就整体来说,这个教授是依据《现观庄严论》。
  那么别呢?由于众生根性不同,祖师根据这个根本的教授,而有各式各样个别的教授方式,在特殊的情况之下,他又变一个方式以使我们容易了解。所以就整个教授的整体来说,是根据《现观庄严论》;但是宗大师写《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一个依据,就是阿底峡尊者造的《菩提道炬论》。《道炬论》是根据三士道来引导,也就是说,是照著我们凡夫修行的次第,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上去。就像念书,尽管最究竟圆满的是博士班或是超博士,可是我们刚学的时候,一定先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上去;同理,三士道也就是随顺著我们学习的次第而安立的。这样依次第走,我们的学习就非常容易。这个教授不但是佛、祖师告诉我们的理论,而且是他们修行的实际经验。宗大师就根据他所学的师承来讲,而这个教授的内涵还是不离开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以他分总别来说明,也因此他说这两部论的造者是同一个。我们也许会怀疑:明明是两个,为什么说是同一个呢?因为我们凡夫不管如何千变万化,说来说去,共同点就是烦恼;如同这样一般,佛菩萨不管如何千变万化,慈悲、智慧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下面介绍的并不是弥勒菩萨,而是介绍阿底峡尊者。下面说“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因为《菩提道炬论》是《菩提道次第广论》所依的根本论,从这个角度而说《菩提道炬论》的造者就是《广论》的造者。我们学任何一样东西,如果知道造者是如何殊胜的人,他所告诉我们的这个法是如何地了不起,内心就会产生无比的敬仰。造者殊胜说明这个法源的清净,这样一来,一方面我们学的人自然不会有怀疑;另一方面是启发我们的渴仰之心,以其作为学习的目标。透过介绍尊者的功德,我们就能了解这个法的根源是清净的。关于阿底峡尊者的殊胜分成三部分来讲:

※﹝其殊胜分三:一、圆满种中受生事理,二、其身获得功德事理,三、得已于教所作事业。今初﹞

  他讲的是阿底峡尊者,我们应该了解,实际上宗喀巴大师也是同样殊胜。我建议在座的同学先把《宗喀巴大师传》、《阿底峡尊者传》看一看,我非常愿意跟各位一起温习两位大师的传记。不要把他们的传记当作故事,以我自己的感受,我第一次看时觉得很有趣,就像看一般的传记一样。等到我第二次去看,感觉就不一样了。有很多精要的教授,我们平常从文字上看不出来,等到仔细去看他的传记,就会了解我们走不上去而他能走上去的原因;就像我们在旁边看一个人做,就能晓得他为什么做对。所以这二本传记有这样的加持,我们要很细心、很恭敬认真地去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