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1

【总之雪山聚中前弘圣教,谓圣静命及莲华生,建圣教轨。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达扼要。以是因缘,谤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为莲华戒大阿阇黎善破灭已,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于后宏圣教,则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及瑜伽师,由其倒执相续部义,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为此善士,善为破除。复能殄灭诸邪执著,弘盛增广无倒圣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众生。】

  西藏弘传佛法分两个主要的时期:一个叫前弘期,就是弘扬圣教的前半期;还有一个叫后弘期。唐睿宗时,金城公主嫁给藏王,生下一位太子叫赤松德赞,他当藏王的时候大弘佛法,时间大概是在我们中国唐朝玄宗时,相当于西元七百多年,也就是八世纪的时候。赤松德赞先请来一位印度的大师--静命大师,由他而建立了显教的基础,后来又请来莲华生大士,建立密教的部分,就这样把藏地的佛法建立起来。佛法传入西藏,一方面由印度,一方面也从汉地。汉地就是由唐朝初年的文成公主跟后来的金城公主二位带去。当时汉地禅宗非常盛行,后来莲华生大士跟静命大师所建立的圣教,就受到“支那和尚堪布”的影响,堪布是西藏话,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住持,平常应该说和尚,一个寺庙里就只有住持称得上和尚。这位中国和尚是学禅的。就学禅本身来说,如果安对了次第,禅是不会错的,因为禅也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可是到后来就有一些偏了。本来成佛需要方便、智慧,可是到西藏的这一位中国禅师对佛法并没有彻底了解,他排斥种种的方便分,因此对于藏系佛法造成一些损害。当时的藏王请这位支那和尚去了以后,在西藏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果在见解上有了一些诤论,后来从印度传来的那一系,就又到印度请了莲华戒论师。莲华戒论师就是静命大师的弟子,他跟那位中国和尚辩论,最后支那和尚辩输了只好离开。而西藏佛法经过莲华戒论师破除邪执以后,就重新恢复起来,所以说“决择胜者所有密意,为恩极重。”透过他一方面把那位支那和尚的错误破斥掉,一方面重新恢复佛教最究竟的深密的意义,这个恩很大,这是前弘期。
  后来到朗达玛灭法,整个佛法就毁掉了,西藏乱成一团,一直等到智光跟菩提光两位国王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才迎请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朗达玛灭法以前是前弘期,灭法以后是后弘期,所以等到阿底峡尊者入藏的时候,后弘期已经开始了一百多年,西藏佛法乱成一团。那个时候最糟糕的就是“有一类妄自矜为善巧智者”,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由于当时密教很盛,那些人“倒执相续部义”,他们对于密教的真正内涵弄不清楚,颠倒执持,所以就“于教根本清净梵行,作大损害”。真的修行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就是戒行,因为戒是定慧的根本,有了定慧佛法的内涵才能真正地产生。当时很多学密的人都忽视戒律,而戒是根本,根本一坏,后面就没有了,所以不是佛法的错误,而是人的错误,智光王去请阿底峡尊者时就是这么乱成一团。后来尊者去了以后,这里说“为此善士(指阿底峡尊者)善为破除”,能够很善巧地把错误统统破斥、清除,使得所有错误的邪执全部改正过来,把世尊的圣教再弘广。所以尊者对于“雪山国(西藏)”的一切众生,有非常深厚的大恩。

【如是造论,光显能仁所有密意,复有三种圆满胜因,谓善所知五种明处及具教授,谓从正遍知展转传来,于其中间善士未断修持彼义扼要教授,并得谒见本尊天颜,获言开许。此等随一虽能造论,然三齐具极为圆满,此大阿阇黎三皆备具。】

  尊者不但根据圣教破除当时的邪谬,而且能够把世尊的圣教精简扼要地统摄起来造了《菩提道炬论》(本论就是根据《道炬论》而写成),这是弘显圣教授最重要的宝贝。要想造论,无非是因为世尊宣说的教法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藉著此论能够真正光大开显世尊深密的意义。造论需要三种条件,这三种条件是造论圆满的殊胜因由:第一个是善知五明,不但佛法的内明,而且世间的学问统统要懂,第二个是“具教授”,教授是指从正遍知(就是佛)亲自传下,始终没断地辗转传来,而每一代祖师都有具量的理论及修持,对于教授本身丝毫没有偏差,具足这个才是具教授,这个主要是讲教量。换句话说,传下来的祖师都是教证具足的。除此之外,理论了解了以后还要去修行,修行还要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亲自在修行当中见到本尊天颜;比如我们现在念佛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或者念观世音菩萨能够亲自见到观世音菩萨,现在修无上密要亲自见到忿怒尊,他允许你造论;写完了以后还要请问写得对不对,他说“完全对”。在这种条件之下,那就跟佛所说的无二无别。这三者当中只要具有任何一种就可以造论,最好的当然是三个都齐备;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这种条件的确跟佛无二无别。阿底峡尊者三个条件都具备,也就是说,本论所根据的《菩提道炬论》是与佛无二无别的阿底峡尊者所造的。
  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上造者宗喀巴大师跟阿底峡尊者的内涵是一模一样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会对“造者殊胜”产生决定的信解以及无比的景仰,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假定造论的人不具足这个条件,你学他,那不一定会有什么好处;另一种情形是虽然造论者具足了条件,我们不了解他的殊胜的话,也不一定能启发真正殷重的净信心。造者本身殊胜以及我们对他的净信心,这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其为本尊所摄受者。如赞云:“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谒颜得许故,或梦或现前,常闻最甚深,及广大正法。”】

  前面已经告诉我们尊者五明具足;“其为本尊所摄受者”,是要证明他得本尊摄受的情形,在赞当中说的“胜欢喜金刚,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就是所修的本尊法,这些都是本尊的名字,一位叫喜金刚,一位是三昧耶王,而雄猛世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尊,另外还有主尊度母,这四位,也就是尊者修行最重要的本尊。他所修的法都能亲自见到本尊,而且得到本尊开许。通常见到本尊有三种状态:或者梦中,或者相中,或者眼前亲见。最好的是眼前亲见,其次是相中,还有一种是在梦中;尊者见到本尊的情况是眼前亲见,也就是最好的那一种,而且常常从本尊听受最深的法门。以上是说明造论三种圆满胜因当中的“得到本尊开许”,下面是“具教授”。

【师传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种传承。后中分二,谓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复有二种传承,谓见传承及行传承,其行传承复有从慈尊传及妙音传。于密咒中,亦复具足传承非一,谓五派传承,复具宗派传承,加持传承,及其种种教授传承等。亲从闻学诸尊长者,如赞云:“恒亲近尊重,谓寂静金洲,觉贤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甚深,及广大教授。”说有十二得成就师,然余尚多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是故此阿阇黎能善决择胜者密意。】

  这是指尊者所得到的教授,这个教授通常我们叫做传承。在这里有两种:共乘、大乘;共乘就是共小乘,也就是大小乘所共的;还有一个是单指大乘的。大乘当中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显教的,就是“度彼岸”;一部分是密教的,就是“秘密咒”。显教当中又分二种--“见传承”及“行传承”,“行传承”当中又有慈尊(就是弥勒菩萨)以及妙音文殊菩萨所传二种。另外“秘密咒”当中还有种种传承,如五派传承等很多。总之,所有的各种传承阿底峡尊者无有不得,这是他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将来大家在看《阿底峡尊者传》的时候可以好好地认真看。
  尊者得到这么多的传承,那是由谁传来的呢?赞里边写出他恒常亲近的几位尊重,尊重就是师长,通常我们称为“上师”。上师不是随便叫的,必须是你的确从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他自己教量、证量具足,而你也够条件把它得到,这样才能把传承代代地传下去。不是说随便灌了一个顶或者什么就有了传承,也可以说有,但真正说起来这个都不具足,如果要使教法继续传下去,自己要能够如理如量地了解、修证,这样才算。我但愿各位同学好好努力净障集资,相信我们每一位将来都有希望走上去。
  尊者重要的师长非常多,这里特别举出几位最重要的,其中一位是寂静,就是响底跋,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还有就是金洲大师。响底跋大师传下好几个密宗的传承;而金洲大师最主要的则是发心,前面说过发菩提心的教授就是金洲大师所传;还有觉贤、吉祥智等,都是得到成就的师长,而这里边特别具足从龙猛展转传来最深及广大的二种教授。整个世尊的教法在大乘中分成二部分,就是智慧的深见以及方便的广行,阿底峡尊者二者都得到。论上说他的师长中有十二得成就者;广传上面则说阿底峡尊者的老师有一百五十二位,另一种说法是一百五十七位,他有这么多的老师,而且都能够得到老师所传的全部。所以我们修行首先要注意:一定要好好努力地净罪集资,然后不要以憍慢心得少为足,才得到一点点就自以为了不起,那就完了,实际上什么都没得到!这样一来,还有什么好精进?我们要不怕任何艰难地去学,这一次学不到,下一次再努力,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发心,再加上好好努力,那迟早可以得到。现在这里只举十二位最高、最重要的得成就师,其他的还很多。以上是尊者得到的传承。“善巧五种明处者,前已说讫。”尊者通达五明的状况前面已经讲过了。由于尊者具足这些珍贵的传承教授,因此他的确能够决择(也就是能够如理地辨别)世尊最深奥的意趣。

【此阿阇黎于五印度、迦湿弥罗、邬仅、尼泊尔、藏中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数。】

  下面就是阿底峡尊者去过的几个地方;在印度分五印度--东、南、西、北、中;迦湿弥罗是在印度的北方;邬仅、尼泊尔是靠近中藏边境的小国家;另外还有西藏。“所有弟子不可思数”,既然讲到传承,就必须提到他的老师、他的弟子,以及他的教法。所以前面是说他的老师得到这些传承,以及学哪些法,现在说到尊者的弟子也是非常多,根本无法计算。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谓与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师,号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复加入友密为五。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扎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中藏则有枯、□、种三。是等之中,能广师尊所有法业,大持承者,厥为度母亲授记□,种敦巴胜生是也。】

  得到最高成就的人,主要在印度有四:与依怙智慧平等号为毗柁跋的大善巧师,及法生慧、中狮、地藏,或者加入友密为五个。哦日则有宝贤译师、拏错译师、天尊重菩提光。后藏则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罗札则有卡巴胜位及善护。康地则有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智慧金刚卡达敦巴。其中大瑜伽师、阿兰若师,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中藏则有枯、□、种三”,中藏就是西藏的中部,也就是拉萨那一带。“枯”是枯敦,“□”就是前面所说的善慧译师,“种”就是种敦巴。在这些人当中,能够把阿底峡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够弘广的,就是度母亲自授记的种敦巴尊者。这段是说明他的传承,这个是很重要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1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