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于诸三种律仪净戒学处,非仅勇受,如其所受随行防护,不越制限。设少违犯,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如是净传,应知是诸通达圣语扼要智者,所喜爱传,随诸正士应当修学。】
尊者对这三种律仪,不但很勇悍地去受,受了后还随行防护,绝对不会违犯。万一不小心犯了一点点,“亦以各各还出仪轨,疾疾令净。”有忏悔的方法,照著方法马上去忏悔,恢复它的清净。譬如说我们受了戒,每半个月诵戒时,要去反省忏悔。实际上真正受了戒,不要等到半个月,犯了马上照著戒律上的规矩,犯什么罪就应该怎么忏悔。有很多罪只是责心忏,这个是最小的,自己马上想到:我是受了戒的,我怎么这样呢?马上责备自己,下次绝对不可以。并不是单单这样就好了,真正的忏悔是往后的确不再犯;实际上我们还是做不到,但是至少慢慢地越来越改善,到最后彻底地不犯。假定是大一点的罪,自己责心忏不够,要对一位清净的比丘如法地说:“我犯了某罪,现在在大德面前忏悔,我晓得我错了,以后不再犯。”这样忏悔干净,那你的戒体还是清净的。如果这个罪更重一点,那么不是对一个人,而是要多几个人,如果大众有什么意见,那就要依循众议,大家都认为你可以了,那才行,所以忏悔还净有它一定的仪轨。别解脱戒是这样,菩萨戒乃至金刚乘的戒,每一种不同的戒都有它忏悔还净的仪轨。还净就是从染污中重新跳出来,恢复戒体的清净,透过还出仪轨可以很快地恢复戒体的清净。他持戒清净的内涵在传记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像这样清净的行传,都是如理通达圣教、真正有智慧的人所欢喜的传记,值得我们后来的人效学。以上是说明尊者在证功德方面戒的部分。
【成就定学分二:共者谓由奢摩他门,得堪能心。不共定学者,谓具极稳生起次第。此复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尔时遥闻,飞行国中,诸空行母,讴歌之声,心中亦有所忆持者。】
定学分成两部分:共、不共,什么叫共、不共呢?大乘有显密两部分,显教部分是不管学密、显的人都要学的,这个是共同的;密教部分,学显教的人可以不必学,只有学密教的人才必须学,所以叫不共的,也就是密教应学而不跟显教大乘所共同的部分。尊者成就的定学,两种都有。先说共的部分(就是显教部分),奢摩他就是止、定,那他的成就到什么程度呢?堪能心。平常我们内心非常散乱,胡思乱想,到底在想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哪怕睡觉了,还会作梦,永远没办法控制得住。现在我们由于了解了道理,如法地行持,清净持戒,然后去学定,由于定才能贯注在要学的东西上头。我想把心定下来,专注在所缘境上头,它就听我的话,这叫做堪能心。实际上也就是真正地得到了定,这是大乘所共的。至于密教不共的,不但是能定,而且要能依所学的法门(譬如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观想自己就是本尊,那是要更深一层极稳的生起次第。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修一种法门叫明禁行,明禁行是一种使三摩地(也就是定)坚固不动的特别的方便,尊者专门修这个三年或六年,修得很有成就。下面就是说明尊者修的成就,他能亲自听见“飞行国中”--就是学了密以后真正见到坛城里边的状况,譬如修胜乐金刚,那就是胜乐金刚的坛城;修大威德金刚,那就是大威德金刚的坛城,可以看见或听见其中的勇父、空行。因为尊者成就了这个,自然而然可以听得见、看得见。就像念佛得了念佛三昧以后,会亲见阿弥陀佛乃至看见极乐世界的菩萨。尊者修生起次第的时候,也观想自身就是本尊,修到非常稳固,乃至看见坛城当中其他的修行男女,那些男女都赞叹他:“某人啊!修得真好!”听见人家的赞叹,而且自己也清清楚楚记得,那就是尊者成就的定学。
【成就慧学中,共者谓得止观双运毗钵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谓得圆满次第殊胜三摩地。如赞中云:“如密咒乘教,显是加行道。”】
最后就是慧,这也分共、不共。共的,叫做止观双运。慧就是戒定慧三学的最后那部分,慧的特征后面会详细地说。简单来说,慧就是把事情的真相能彻底如理如实地看清。譬如无我,我们会讲,可是不知道什么叫无我。经过了修行以后,真正地看见我们以为的我并非真实地存在,真正地亲自见到了,这个才叫智慧。我们现在处处地方执著,这个叫无明,智慧是正破无明的。要想得到智慧的话,一定要有定,那么要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呢?止观双运。止就是定,我们的心可以缘在一件事情上头,但这时要是动一下脑筋的话,心就乱掉了。所以除了心要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面之外,又要能真正深细地去观察,这就非常难。一定要得到定以后,再不断练习,我们的心才能够如我们所希望的,安住在想观察的这个境上面。这个比定更深一层,叫止观双运。在这个情况之下,才能够得到真实的智慧以破除我执,才能真正解脱生死。所以尊者是得到止观双运的成就,止观两个同时现起。“毗钵舍那三摩地”,毗钵舍那就是观,三摩地就是定,这是共的部分。
不共的,就是圆满次第(生起次第的下一步)。圆满次第成就的身叫幻身,平常我们这个身体是业报所得的,实实在在的;幻身则是如幻如化的,佛的身就是这样。真正成就圆满次第,最起码是加行道。再上去,密教加行成就的时候,就成了佛身。赞当中说,在密教当中显然他是加行道。尊者真正的成就绝不止加行道,他是圆满成就了密乘的佛果,此生示现的是加行道以上的。以上是阿底峡尊者在自利方面的成就,接著是利他方面。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大乘行者的所思所行没有别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利益众生。要利益众生要用佛法,所以在圣教当中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弘法利生。这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要利益众生只有用佛法,所以从佛法的推广来说叫做弘法;而所以弘法就是为了利益众生。现在就分两部分,先在印度,后来在西藏。先说第一部分在印度所做的。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尊者在金刚座大菩提寺(此寺在菩提迦耶,是非常大的庙)曾经三次战败外道。印度当年有一个很有趣的习俗,印度在古代可以说是学术思想最发达的地方,是世界上几个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相当于我们汉地诸子百家这种状态。不同的宗教之间常常会辩论,很多国王并不偏袒那一方,而是让两方互相辩论,那一方胜了,另一方就跟他走。在论辩之前大家先立个约,我输掉了我跟你,你输掉了你就跟我。如果外道赢了,佛庙就变成外道的庙,反过来,外道输了,佛法胜了,外道的庙就把原本所供奉的神祇请走,把佛像供上去。曾经有一度,那个地方外道很强盛,后来阿底峡尊者一个一个把他们战胜,曾经一连三次把当时最了不起的外道都降伏,战败了外道的恶论,使得佛教能够安住,“住持”就是能够安住在世间。所以对外来说,他能够护持圣教。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对佛法内部各个不同的部派,所有“未达”(就是不了解)或见解错误的,或有疑惑的,统统能够很善巧地排遣。经过这样,使得圣教宏大起来。所以不管什么部派,四个根本部分成大小几十部,乃至于大乘、小乘,大家都视他为最精采的。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佛经上有个比喻叫狮子吼,说当狮子一吼,其他百兽的脑袋就裂开了。这里的意思是说,佛就像人中的狮子一样,众生都在邪恶的错误之中,当他站起来以正法一吼,所有的外道统统退倒,就好像百兽脑浆裂开一样。
【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能飞聚落”那个地方的出家人有二百五十位,尊者曾经驻锡在此。“能映覆戒”就是止迦摩啰室啰寺,“出家不满百”,那个寺院出家众有一百位。这一百个人是怎么来的呢?这和汉地不大一样。譬如我们现在有很多寺院是专门学念佛的,有很多是参禅的,别派的人不会去。但当年印度不是,它是一个全国性的佛教组织。那时候有四个根本部--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每一部派当中派出最精彩的二十八人到这间寺院里来,它是广泛地容纳所有部派的。实际上是一百多个,为什么说不满百呢?因为二十八个人中有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是护持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客比丘,那不算进去。在这些僧众当中,尊者是最重要的。但是他非常了不起,“无傲举”,他绝不因为自己是属于大众部的,就认为大众部是最好的,他尊重每一个部派。因为他尊重一切人,他也了解一切部派,所以在摩羯陀(这是中印度大国,是佛法最盛的地方),“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所有寺院没有一个例外,大家对大师都是无比地推崇,把他看成顶上之珠。所谓十八部,是由四根本部分出来的,上座部分三部,大众部分七部,正量部跟一切有部各又分四部,所以当时印度是由四个根本部再细分成十八部。不管哪一部,大家都把尊者看为最精彩的顶庄严,而且大家都领受他的教授。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师长叔侄,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数数遣使洛拶□贾精进狮子,及拏错戒胜,往印迎请。菩提光时,请至哦日铎,启请治理佛陀圣教。依是因缘,总集一切经咒要义,束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论》等,而兴教法。】
到西藏做些什么呢?西藏当年佛法已经非常衰颓,后来智光王发愿要到印度去请最有成就的人,因为没有高成就的人根本不可能中兴佛法。譬如说我们现在也许请来稍稍有名的人,但是其他的人不一定服他,念佛的人欢喜的,参禅的人就不一定相应,反之亦然,各说各的;各个宗派之间见解不同,彼此互相对立,一点办法都没有。因此,智光王就特别选了七个非常精彩的小孩,每个小孩派两个人服侍,一方面要学印度佛法,同时还要迎请最好的佛学大师。第一批去的二十一人中,最后只剩下宝贤译师和善慧译师。第二次派的是精进狮子,就是书上说的洛拶□贾精进狮子,他去了两次还是没请到;最后一次派拏错戒胜译师才请到了。请到时,在位的藏王已经不是智光王了,而是菩提光王,菩提光是智光的侄孙,前后经过好几十年很认真地去请,最后才把阿底峡尊者请到西藏。“天尊”就是指智光、菩提光叔侄二位。当时尊者到了西部的哦日铎,菩提光就对他说现在佛法衰了,请求尊者帮助,特别是希望他能够把显密最重要的修行内涵传授给大家。所以“总集一切经咒要义”,经就是显教,咒就是密教,将最重要的中心,“束为修行次第”,一一照著修行的次第开示出来,所以阿底峡尊者就造了这部《菩提道炬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的蓝本就是根据《道炬论》。《道炬论》的文很少,我们《广论》后面的附录就有,只有几页而已,但它都是非常精要的纲要;就是从下士、中士、上士这样修上来,然后每部分再开出很多的内涵。阿底峡尊者所造的论著当中最精彩的就是这一部,透过这部论振兴了教法。
【此复住于哦日三载,聂塘九岁,卫藏余处五年之中,为诸善士,开示经咒教典教授,罄尽无余。】
前面说的就是迎请阿底峡尊者的过程。请来了以后,由于藏王启请的关系,所以把圣教的中心《菩提道炬论》造出来,而且这《道炬论》的教法,透过当时尊者一位心要的弟子就传了下来;现在藏系的佛法之所以还能够保留得这么完整,主要的就是靠这个。阿底峡尊者到了西藏去过主要的三个地方--在哦日住了三载,聂塘是九年,卫藏跟其他地方一共五年;为这些地方的善士(善士不是普通人,是具条件的人,普通人听了也没用),开示种种显教、密教的教典跟教授。“教典”就是世尊所留下整个的三藏;而“教授”则是里边的精要。“罄尽无余”,就是能够把它的中心彻底地阐释清楚。
【圣教规模,诸已没者,重新建树;诸略存轨倍令增广;诸被邪解垢秽染者皆善治除,令圣教宝悉离垢染。】
经过这样一来,使得藏地以前建立的教法规模中,已经没落的,再把它重新建立起来;没有完全没落,多多少少还保留住一点的,又重新增广;如果有错误的则改正,使世尊的圣教宝能够统统离垢染,恢复它最最正确的光辉,使得大家受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