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菩萨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度彼岸门已,增上意乐善清净,觉心不舍诸众生,具慧大悲我敬礼。”总具修习慈悲为本,菩提之心众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师,多时修习,至尊慈氏及妙音尊,传授无著及寂静天,最胜教授。如赞中云:“能舍自利以利他,为胜是即我师尊。”谓心发起,爱他胜自菩提之心,以此愿心所引行心,受学菩萨广大妙行,学受随行所有学处,行贤妙故,能不违越诸胜者子所有制限。】
度彼岸就是波罗蜜多,也就是大乘,波罗蜜多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把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度越到解决生死的彼岸去。这一段是讲尊者成就菩萨戒,实际上,菩萨戒真正的重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简单来说是为利一切有情愿成佛,要利益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例外。我的亲人,我固然要利益他;这个人跟我没关系,我一样救他;即使我的仇人来伤害我,我还是要救他,这才是发菩提心最了不起之处。我们想要救他,但这不是世间的救,世间的救没什么意思,弄了半天,仍旧在轮回生死之中,所以是要真正彻底解决他的生死问题。救他要有救他的条件,如果自已做不到,怎么能救他呢?所以为了要救他,我一定要成佛。既然为了救别人而希求成佛,那自己一定要努力,这个就是最了不起的一种发心。
“增上意乐善清净”,增上意乐是指什么呢?我们现在为了要修菩提心,所以先要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个有它特别的原因,在本论后面会详细说明。将好的东西给他,叫慈;他的痛苦愿意帮他解除,叫悲。很多声闻乘人也修慈悲心,可是修的内涵,只是心里面觉得:啊!面对一切众生,希望他离苦得乐。而菩萨有一个特点,不但是希望他离苦得乐,而且这件事情是我亲自帮一切众生去做,这样一个特别的念头,称为增上意乐。眼前我们面对事情时,也许会希望别人不要受苦,但只是希望罢了!现在不但希望他不要受苦,而且是我帮他忙,这个就很不容易。阿底峡尊者他修习慈悲为本的菩提心,就具有这种增上意乐。
要想修行要有修行的教授,他学过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教授传承是来自金洲大师。如果大家想要多了解金洲大师的话,《阿底峡尊者传》可以好好地看一下。尊者有几种传承,都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菩提心的传承有两个:一个是至尊慈氏(就是弥勒菩萨)传下来的,传给无著菩萨;还有一个是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萨)传下来的,传给寂天菩萨,那是最殊胜的。本论后面讲到大乘发心的方法有七因果教授及自他换教授,这两个教授就是上述的传承所传的。觉心就是菩提心,内心绝不舍弃众生,尊者具有这样的条件,这个是尊者的成就。
尊者不单单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母亲,发起要救他们的心,而且到什么程度呢?爱他胜自,这个很不容易。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气是只管自己,能够想到别人已经非常难。我们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讲的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要的,就不要给别人,然后把你所要的给予别人,处处地方推己及人,从自己而想到别人,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佛法不但超越,并且把爱自弃他的心反过来,我真正最珍惜的是别人,一心一意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问题,完全弃舍了自己而去帮助别人,这是菩提心真正珍贵之处。所以这里说爱他胜自。我们每一个人无始以来只爱著自己!要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发菩提心呢?要起心动念任运地都是为别人考虑,代别人著想,解决别人的问题。谁去解决?我来做!希望别人好,这个勉强还可以做得到;如果要弃舍了自己去帮别人,对我们来说就很难。因为难,所以真正的教授就非常重要。
我刚开始学佛时,什么是菩提心也不知道,后来多多少少从《广论》上面体会到菩提心是无比地珍贵,这个心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就想要取代别人的苦。实际上,在旁边看看很容易,真正碰见时,即使一点小事,要从内心真正想去代别人受苦,都会觉得怕怕的,“唉!这个我恐怕不行!”有一位印度的大师,他修的法门就是要代一切众生受苦,他只要看到任何人受苦,就发心要代他受苦。他修行成就以后的状态是什么呢?有一次,那位大师在一场很大的讲经法会上,外面有一只狗走过去,有人看见那只狗,就用鞭子狠狠地在狗身上打了一下。这个情形被那位大师看见了,因为他修那个法门,所以那只狗被打后一点事情都没有,而他大叫一声,从法座上跌下来,大家也觉得莫名其妙。后来大师把衣服脱下来,在背上相对于那只狗挨打的地方有一条很深的鞭痕,鞭子本来打在狗身上,结果因为他修了那个法门,那一鞭子完全打在他身上。刚开始的时候,只觉得这是个故事,后来我确信就是这样。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也想要去代人家受苦。后来想想:不对不对,好小的苦我都受不了,如果要代一切众生受苦,那怎么受得了!想到真正要去代人家受苦,心里就怕怕的,所以现在不行,将来再说!实际上,是不是真的这样呢?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有无殊胜的教授。假定你真正得到了那个教授以后,代众生受苦并不是像想像中这么难,实际上也是如此。我们自己错误的认识,再加上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理论既不知道,也不晓得方法,那绝不可能做得到。实际上,如果理论了解了,而且有正确的方法,做起来并不难。
发菩提心又分成几个阶段,前面叫做愿心,后面叫做行心。什么是愿心,什么是行心呢?刚开始的时候发这个愿: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要求无上的佛果。发这个愿,就叫做愿心,就可以受愿心仪轨。发了愿心以后要去练习,虽然愿意去做,可是要真的去做的时候,必须要先修愿心。就是处处地方念头一起来,就能够想到我要利益别人,想到要帮助他成佛;必须要有这样一个条件,你才可以说发了愿心。有一些人很轻易地就去受菩萨戒,当我们学了本论以后,会觉得这样不恰当,但我们不必随便批评他们,至少种一点善根种子也好,这一点我们要了解。理论了解了以后,要回过头来在自己身心上去提升,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他们只接触到一点点,不论对也好、错也好,总算遇见佛法,种下种子,我们不妨随喜他们。但是对自己要求应该严密一点,使得自己在理论上面乃至于行持上面,能够步步地深入。发了愿心以后,要不断地练习,等这个能力增强了,然后你再去行。
愿心跟行心有什么不同呢?《入行论》上面有一个比喻。譬如说我们想到台北去,可是我人还坐在这里,这个叫做愿心。当然为了要去,我要做准备--如果是坐车就要车钱。还没有出发,人还在这里,这叫愿心;准备好了,然后我开始上路了,这叫行心。受菩萨戒是指行心而言。受了菩萨戒以后,要行持的主要是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样提示整个纲要,但是并不只做这六样,所有的行为统统要跟菩萨的行为相应。菩萨行总共可以列成这六个大纲,所以我们称之为六度万行,以上就是愿心跟行心的差别。
尊者受学菩萨广大的妙行,他不但受、学,而且去行,那个才是真正地广大、真正地微妙、真正了不起。声闻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这也是根本;而菩萨所学则是无所不包。学了、了解了以后去受菩萨戒,受了戒以后去做,所谓随行就是根据自己所学的、所受的,如理如法地去做。以前我们没有学、没有受之前,做任何事情只是为了自己,难免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现在则不是,处处地方要帮助别人,以世间来说叫损己利人。要到什么程度呢?要利益人家到他成佛为止,这是何等地伟大!这就是广大妙行。所以尊者“行贤妙故”,他真的做得非常贤妙(贤是好),而且真正地清净,所以能够不违犯受了菩萨戒的人所应该有的律仪;胜者就是佛,胜者子就是菩萨。以上是菩萨戒的部分。
从别解脱戒到金刚乘的戒,一个比一个难。各位容或有人曾经受过,或者有人看过戒本。我们如果单拿律本来看的话,好像比丘戒最难,菩萨戒比较容易,金刚乘戒好简单,没有几条。实际上最难持的是金刚乘戒,其次是菩萨戒,最容易持的是比丘戒。因为我们凡夫是颠倒的,所以弄错,这个次第我们要弄清楚。
【成就金刚乘律仪者。如赞中云:“尊入金刚乘门已,自见天具金刚心,瑜伽自在获中者,修密护禁我敬礼。”成就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刚心圆满次第三摩地故。总赞为其瑜伽中尊,特赞如理护三昧耶,不越制限。】
这一段是说阿底峡尊者受学金刚乘戒(就是密乘戒)的功德。进到密乘当中,第一步要受密宗戒。密教又分成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尊者受的就是无上瑜伽部;修的内容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什么是生起次第呢?我简单地说一下。学密乘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是,你必须先有出离心的基础,而且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这是必须要的,然后要想快速地成就,而自己条件也够,才可学密乘。密乘是最难学的,必须要有非常勇猛的心,不怕一切艰难。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观修本尊法,不过必须先受灌顶。灌顶就是埋下成佛的种子,之前你已经先净化了身心,所以透过灌顶把佛的种子移植到你的身心上。因为我们的本性是空,跟佛的本性--空性是无二无别的,可是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惯都是跟无明相应,自己把自己看低了。经过前面的努力,再透过灌顶后,了解到原来我们的本性跟佛是无二无别的,只要努力净罪积资,绝对可以成佛。我们常会觉得:“唉呀,我很差啊!”透过修这个法门,观想“我就是佛”,这个叫佛慢。这并不是跟烦恼相应的憍慢,自己觉得很了不起,这种憍慢将来一定会堕落,重的话乃至会下地狱。佛慢不是和烦恼相应,而是知道要救一切众生唯有成就佛果。
所以之前一定对我执已经认识清楚,了解这是虚假的,伤害我们的。虽然我们本身都具有佛性,但是由于错误的认知,妄执有个我,产生种种的烦恼。现在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起心动念能够任运地生起要救一切众生,有了这样的发心,然后要这样去行持,那时候才可以受金刚乘戒,生起次第就是依此而观想自己为佛。尊者修到“成就观见自身即天”,这里的天不是指天人,而是指他的本尊。譬如我们念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的身;或者有的人以文殊师利菩萨为本尊,修了这个法门以后,能够观见自己和本尊无二无别。据说有一位祖师他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刚,修成了以后,他观想自己就是大威德金刚,人家看起来他就是这样,要到这种程度。他内心当中真正觉得“我就是本尊”,不会执取自己为凡夫。这个就是“观见自身即天”生起次第的量。
再下面就是“及金刚心圆满次第”,那个都是真实的功夫,深的我们现在不去管它,总之要内心当中念念不忘自己与本尊无二无别,以这个为根本。既然是佛,当然行为一定要跟佛相应,这种行为就叫做戒。这个非常难非常难,如果一念忘记,你就犯了戒了,这是何等地难啊!这是金刚乘戒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之下,总的赞叹他是瑜伽中尊,就是所有修行当中最了不起的;特别赞叹他能如理护持三昧耶,三昧耶就是誓句戒,也就是说我受这个法门,誓愿如理这样去做,而尊者他能够完全不犯。所谓不犯是怎么样呢?下面就说:
【亦如赞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无谄诳,犯罪不染尊。”】
要守这个戒,必须要具足正念、正知,密乘戒不是普通的戒,必须比丘戒这个基础守得很好,而且还要有定的功夫,这个非常殊胜。真正的“定”一定具足念、知。念力是能够将心维持在所缘上头,知是正确地知道对、错,知道内心有否离开了所缘境。因为有这种功夫,所以他起心动念不会违犯,不会去想与戒相违的事。就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脑筋里想什么?吃、喝、玩、乐,跟世间人一样,虽然修学佛法了,可是习气还在。他现在受了密戒以后,脑筋当中只有“要救一切众生,我就是佛”这个念头,不能有一念忘掉,如果一念忘失了,就犯戒了,要这么严格的。而尊者就是这样,他的念头没有一念掉失,而且没有一点马虎,在这种状态当中,不会犯任何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