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黑山道场,瑜伽自在,亲见欢喜金刚尊身,获得金刚空行佛母授记之尊重,罗□罗□多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立密讳为智密金刚。二十九岁以内,于多获得成就师前,习金刚乘教典教授,善巧无余。“于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诸空行母于其梦中,陈示众多昔所未见密咒经函,摧其慢意。此后尊重及诸本尊,若寤若梦,随其所应,劝云若出家者,则于圣教及诸众生,起大饶益。依是劝已,如赞中云:“共称汝亲教,为加行道者。”随请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者,厥号戒铠为亲教师,而正出家,其讳又名,胜然灯智。此后乃至三十一岁,习学相乘内明,上下诸藏。特于能飞聚落,法铠师前,十二年中听受《大毗婆沙》,极善根本四部教典,虽诸异部,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
实际上那时印度是大小显密各宗各派,在教量、证量都达到究竟圆满的时候。拿佛法的修学次第来说,刚开始是小乘,就是最基本的部分,到后来慢慢的是大乘,大乘又分显密,密是最高的部分,都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学上来的。当然有一些人只欢喜其中一部分,譬如小乘行者。单单欢喜小乘的人不一定接受大乘,但学大乘的人一定含摄小乘。譬如我们现在读书,读小学可以不再升学,可是读大学不可能不经过小学、中学的过程,越到后来就越究竟圆满。现在这个“黑山道场”指出的是密教部分。举出最高的,一定包含前面的基础。我们如果要说某个人的学历背景,你也可以说他幼稚园读哪里、小学读哪里、中学读哪里等等;可是如果说他得到博士头衔,那当然一定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历都包含了。所以在此特别举出密教的例子,来总括说明阿底峡尊者在内明方面的成就。
在黑山道场,他的老师罗□罗□多的成就是“瑜伽自在”,不但是讲讲,而且是修行得到自在的。到什么程度呢?亲见欢喜金刚尊身。密有四部,最高的是无上密,无上密必须要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亲见”是指修生起次第亲自能够见到本尊。举例来说,我们念佛念了半天却了无消息,他不但念,而且亲自见到阿弥陀佛,那就说明他修这法门的成就,通常这个情况至少都是加行位上的。加行位再上去就是登地了。拿密教来说,不一定要这样一步步,加行位上去就可以成佛的。换句话说,他这位老师最少是加行位的菩萨,那就非常高哦!以我们汉地的祖师而言,如智者大师,我们看起来是高得不能再高的,而他所示现的位次是加行位,他的老师也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成就这么高,亲自能够见到本尊,而且获得金刚空行母授记。“尊重”就是师长,我们现在通常翻成“上师”,在罗□罗□多上师面前具足请受一切灌顶。“讳”就是后人对前人不敢直呼其名,古人也说为尊者、贤者讳,就是对于我们尊重的人、有贤德的人,不敢直接称他的名字,这叫讳。譬如对父母不敢称名,就用这个讳字。我们现在对阿底峡尊者也是一样,他的法号为智密金刚。
尊者二十九岁以内在很多有成就的师长前学习金刚乘教典,都能够善巧。善巧到什么程度?“无余”。老师倾囊相授,而尊者也能够完全善巧,这是何等了不起!所以尊者自己也觉得了不起。的确!如果我们跟著老师学,老师所有的内涵你全部都学到了,不但一位师长,所有的老师你都学到了,是不是我们会觉得很了不起?阿底峡尊者也是这样。结果在梦境当中,空行母让他看见很多他从来没见过的密教经函,他自己就觉得错了!以前认为自己学得最好,从此他的慢心就调伏了。为什么这里讲这点?一方面说明阿底峡尊者真正的成就,一方面告诉我们,将来修学上去最大的障碍就是慢心。我以前也是这样,才学到一点点就自认为很了不起,后来看见很多人也是这样,这是我们的致命伤。我们看传记就要从这地方去看,稍微有点自觉了不起,那就完了!阿底峡尊者的老师成就这么高,都是加行位以上的,他全部都学到了,这样的成就竟然还不够,这就策励我们要好好认真努力。
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尊重还有本尊(就是观修的本尊,譬如修阿弥陀佛、修观世音菩萨,他现在修的无上密的这些本尊,也都是佛菩萨),不管梦中或是醒的时候都来劝他:“如果你能出家,对你自己、对于众生都有很多好处。”后来他就出家了。他出家所跟随的老师是谁呢?“共称汝亲教”,亲教就是和尚,他自己的剃度和尚是加行道者。换句话说,阿底峡尊者亲近的大善知识,都不仅仅是通达文字而已,而且也有实证功夫,凡是加行位上的人都是有实证的修行内涵。他出家的亲教师是大众部持律上座得到加行道一分真实三摩地的戒铠。尊者出家的名字叫胜燃灯智。以后到三十一岁,他还学显教,相乘内明、上下诸藏,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他的老师当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法铠论师,尊者跟随他学了十二年,听《大毗婆沙》,这是小乘论典中最圆满的,汉译本一共有二百卷。
经过这样学习以后,“极善根本四部教典”。一般所谓四部是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此处的“根本四部”是指律方面而言,也就是上座部、大众部、正量部、说一切有部。总而言之,当年印度所有不同部派的内涵,他全部都了解,不但文字了解,而且事相上实际去做。下面说“诸异部”,除了他自己受的那一部以外,其他各部的“作受食等,诸微细分,互舍取处,遍知无杂。”出家人样样事情都有戒律上的规定,乃至于吃饭,连最细微的地方都有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有的部派这样做,有的部派那样做,彼此有很多不同。同样是佛传下来的,为什么不一样呢?这有它的原因。为什么彼此间会有取舍的不同,我们并不清楚,可是我们往往会说我的好、你的不对;阿底峡尊者不是这样,他非常清楚某部为什么要这样做,某部为什么那样做,彼此间绝对互不矛盾,而且能够截长补短、互相呼应,他在这方面遍知无杂,能够圆满地通达,这非常不容易。我们通常会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别人,学到一些不同部派的内涵之时,往往是张冠李戴,勉强拿我们的概念去看,尊者他不是!这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由是度越自他诸部宗海彼岸,故是无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枢要处者。】
佛在世的时候,以戒摄持大众;世尊涅槃以后,弟子们由于根性的不同,对于戒的解释方法也不一样。刚开始一段时候,大家重心都放在修行,没有什么问题。到后来因为离开世尊也比较远,大家意见也多,就分成两部,第一次从上座部分出大众部;接著,上座部当中又分出来,总共分成四部,就是刚才讲的根本四部。后来这四个根本部又分成很多小的部派,总共有十八部,再加上上座、大众两部,所以一共是二十个部派。每一部派都有自己的开遮持犯,对事情的看法或者从严、或者从轻。而尊者对每部都通达,也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解释。就像我们生了病,各人吃相应的药,只要这个药能治好他的病,这药就是对的,不同的病人吃的药的确不一样,所以彼此间诤论是没什么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拿这个药来对治自己。因为尊者充分地看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能够超越,而且能够正确无倒地解释一切教正法中的重心,所以最后成为全印度当时的顶严--并不是普通人的顶严,而是五百大班智达中最最高明、最最精彩的一个人,大家都把他看成好像世尊再来一样,以上是说明尊者教量方面的功德。
【获得证德事理者。总佛一切教法圣教,三藏宝摄,故证圣教亦须摄入三学宝中。其中戒学,至言及释数数赞为定慧学等,一切功德之所依处。故须先具戒学增上诸证功德。其中分三。】
理论了解了以后,照著理论去行持,不但如法去行,而且要亲自验证。阿底峡尊者修证的功德如何呢?总括佛所讲的一切的教法,可以含摄在经、律、论三藏当中;同样地,依所有的教法去修行的时候,也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含摄,因此,对于阿底峡尊者的行持也是以戒、定、慧来说明。而戒、定、慧是有它的次第的,“至言”(就是世尊亲口说的)以及后来诸菩萨袓师的解释,不管是哪一种,都很明白地说戒是定慧的基础。定慧等所有的功德都从戒而来,这个次第是不能乱的。换句话说,戒如果持不好的话,要谈定慧则无有是处。
关于持戒详细的内涵,我们不要只学到了一点,乃至于名字都不一定认识,就很执著,这种地方都要很深细地弄清楚才知道。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目前有很多人犯了以下的错误,其中第一种是忽视戒,那是个很大的根本错误。世尊、菩萨、袓师都亲口讲:如果没有戒的功德,定慧的功德不能生;没有定慧功德,整个佛法没有下足处。我们既然修学佛法,如果不要戒,那是违背所有佛菩萨的解释。反过来有另外一类人,注重戒但却执著戒相。戒有法体行相,有它真实的内涵,主要的是什么、外面辅助的又是什么,如果对这个弄不清楚,往往会有很大的错误。所以,本论一开始大师就说“今勤瑜伽多寡闻,广闻不善于修要”,我们现在也是这样,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流弊。但愿我们共同勉励,不要摸到了一点点,自己就很执著。学了这么好的法,如果仍旧陷在这些错误里边,那我们白学了。所以要很认真地将整体把握住,然后晓得从哪里下手。刚开始难免会有一点小小的错误,可是根本一定要把握住,这样渐次地增上改善,那才真正不辜负自己。
既然戒定慧三学有必然的次第,所以我们先看尊者的戒行功德。戒又分成三部分,这是因为修学程度的不同。基础是别解脱戒,也就是我们说的比丘戒,以此戒做为根底,持好了,上面是菩萨戒,再上面是金刚乘的律仪,或者称三昧耶戒,以下先讲第一部分别解脱戒。
【成就最胜别解脱律仪事理者。如赞中云:“尊入声闻乘门已,护戒如牦牛爱尾,具妙梵行胜苾刍,持律上座我敬礼。”谓其正受圆满苾刍诸律仪已,如爱尾牛,若尾一缕挂著于树,虽见猎士将离其命,宁舍其命护尾不断。如是虽于一轻学处,尚宁舍命防护不犯,况其所受重大学处,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根本,所以称它为最胜,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上面的菩萨戒就统统没有。对于别解脱律仪,尊者成就什么功德呢?“尊”就是阿底峡尊者,尊者出了家,受了比丘戒。学佛先皈依三宝,然后在家居士则受五戒、八关斋戒;出家则受沙弥、沙弥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最圆满的是比丘戒。受圆满的比丘戒,受的时候固然很认真地受,受完了以后还要随行,要照著所受的戒去做,这个才是重要的。就像我们说要到某处去须借重交通工具,譬如车子,仅仅有车子没有用,我们还要去驾驶它。同样地,我们受戒得了戒体,就要随分随力依戒行持。以前我们都是违背戒而做错误的行为;现在要反过来,内心当中应该怎么安立、身口的行为怎么相应,都要依戒而行。大的戒固然要守,细微的也同样地重要。
对所受的戒,要保护到什么程度呢?这里举个比喻:西藏有一种牛叫做牦牛,或者称它为爱尾牛,为什么叫爱尾牛呢?这种野牛的毛很漂亮,它平常很欢喜自己的毛。有的时候在树林里,不小心牛尾巴会钩到树枝,它一定会想办法保护它的毛,即使看见猎人来,它都不放弃。猎人来的话,会送命的,因为猎人看见野牛一定会把它抓住或者打死。在这种情况之下,平常我们逃命要紧,可是这种牛,哪怕还有一根毛挂在树上,它宁愿舍命也一定要把毛弄下来。我们受了戒以后,对戒的守护也是要这样,重的戒固然要护,轻的也是,哪怕是最小的也要舍命守护。尊者持戒的时候,即使舍命也不犯,这是非常难的。这并不是理论,而是要真正的功夫;这不是空话,嘴巴上说“我一定要做到”,嘴巴讲讲很容易,到时候就是做不到。所以真正做到大持律上座的人,他必定对于戒的内涵--法体行相真正指的是什么,然后做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在什么情况可以开许,什么情况不准开缘,什么情况才是真正的持戒,什么时候是犯戒,这要非常清楚。这很不容易,所以不但是理论上面非常清楚,而且行持的时候要很坚固,哪怕是很小的一点点,他都宁愿舍掉生命而要把戒持得非常好,这样才能够成就。如果小的地方都能做得这么好,那大的当然更不会犯,所以,他被称为大持律上座。以上是说尊者成就三种戒当中最基础的别解脱戒,再往上是成就菩萨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