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5

【说彼等中,不显内义,唯是开辟广大外解,执为可应轻毁之处,是集诽谤正法业障。】

  为什么不恭敬经论呢?因为认为经论只是讲讲道理,没有讲修行里边深密的内义(也就是反省净化自己身心的这种内涵),修行的方法不在经论里头。有这种想法的话,就会对大经大论不太重视,会轻慢,乃至于毁谤,这是最可怕的谤法之罪,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就不会犯这个毛病。

【是故应须作如是思而寻教授,诸大经论对于诸欲求解脱者,实是无欺最胜教授,然由自慧微劣等因,唯依是诸教典,不能定知是胜教授,故应依止善士教授,于是等中寻求定解。莫作是念起如是执,谓诸经论唯是开辟广博外解,故无心要;诸教授者,开示内义故是第一。】

  所以我们应该作如下的思惟,至诚恳切、一心一意从经论里面去寻求最深刻、重要的教授:大经大论对于真实想求解脱的人,实在是最正确、最殊胜的教授。但是因为我们自己宿生的善根不够,罪障重、资粮缺,单单依深广的经典,是不能真正了解它最殊胜的内涵的。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应该依照著诸善士的教授(就是诸大菩萨、祖师们作的注解,把广大经论里边的精要部分阐释出来,所以称为“教授”),我们因为条件不够,所以要透过他们的教授去认得真正殊胜的意义。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或起这样的执著:大经大论都只是讲讲道理而已,不是真正修行的心要,种种教授开示内义,所以是最好的。

【大瑜伽师菩提宝云:“言悟入教授者,非说仅于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

  以上是特别讲明一切圣言--所有佛讲的经,跟菩萨、祖师造的大论,全部都是最重要的教授,这里是引出例子来说明。这位大瑜伽师的名字叫菩提宝,他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弟子之一。阿底峡尊者在印度、西藏各有一些弟子,大瑜伽师是康地人。一生都跟著阿底峡尊者的弟子,最重要的就是敦巴尊者跟大瑜伽师。他说:“若要真正能够体悟尊者的教授,绝对不是只凭著量如掌许的小函卷就能得定解。”我们一般人因为善根差、条件不够,往往不要佛的广大经典,只想要简单扼要很少的一点点。“量如掌许”是说就像我们手上拿了一本书,比如只念某一本经,其他的经论都不要了,这是末法的现象,很多人都是这样。实际上不仅汉地现在是这样,当阿底峡尊者到西藏去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所以大瑜伽师特别说:“教授绝对不是只有这么一点点,不是单从这少量的经卷里边就能了解佛法,是要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真正对于教授有深刻认识、有体悟的人,他了解所有佛讲的都是教授。下面又引另外一个例子。

【又如大依怙之弟子修宝喇嘛云:“阿底峡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今乃了解,一切经论皆是教授。”须如是知。如敦巴仁波卿云:“若曾学得众多法已,更须别求修法轨者,是为错谬。”虽经长时学众多法,然于修轨全未能知,若欲修法,诸更须从余求者,亦是未解如前说义而成过失。】

  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他的另外一位弟子叫修宝喇嘛。“喇嘛”是西藏话,是很尊贵的称呼,就像我们现在称寺院的住持为和尚一样,喇嘛是尊称很特别有高条件的出家人。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呢?因为以前由于烦恼而造下很多恶业,所以藉著修行把烦恼跟恶业去掉。修宝喇嘛说: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在修行的时候,哪怕修一座,就能够把我们身、语、意所集的所有一切罪业,全部去掉(碎为微尘就是这些恶业全部弄干净)。这是什么意思呢?修行如果不知道诀窍的话,就会以为所修的这一部分,比如说修无常或是修暇满、修皈依,跟其他的好像搭不上关系,或是说我们要净化身、语、意三业,修身时,好像跟语、意没有关系;其实不是,佛法的教授往往互相辗转,彼此间有主副的关系,如果你得到这个教授的精华,虽然少少的一点点,可是它辗转相关能够纵横交叉地把整个世尊的教法都含摄在内,包含了整个的佛法。因此你去修的时候,哪怕是一座也可以把相关的所有的罪障都净除掉。浓缩起来可以很精要、很少,但实际上里边含摄了一切。上面这些内容应该如是了知。
  下面是敦巴仁波卿说的,他是阿底峡尊者最重要的心子。他说:“假如学了很多的法,学完了要去修的时候,觉得以前学的都是讲道理的,现在要去修必须另外再找修行的轨则,那就错了!”接著是宗大师的解释:虽然经过长久的时间学了很多法,但是要怎么修行却不知道,要修行时,就说以前都是讲道理的,必须再另外找修行的教授才能修,这是错误的!下面再引证。

【此中圣教,如《俱舍》云:“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除其教证二圣教外,别无圣教。教正法者,谓是决择受持道理修行正轨。证正法者,谓是如其前决择时,所决择已而起修行。】

  《俱舍》是一本论,一般称为“小乘聪明论”,是小乘根本论典当中最后出的,非常有体系且最完整地把整个佛法含摄起来。我们不要把它看成是小乘的,实际上根本教典当中最重要的纲要都在里头,所以引这本论来说明,代表这是最精要的一部分。它说佛讲的正法分二部分:教正法、证正法。“教”就是讲的道理,透过这个道理说明世尊教法的内涵,启发我们的信心,经过理智地思惟、观察、决择,然后由此步步深入,进而晓得怎么修行。先告诉我们哪个对、哪个错,了解应取应舍以后如何去行持,这是在理论上作说明。“证”就是照著我们前面讲的这个教的道理,如法去行持,最后自己证得所应该得的果。

【故彼二种,成为因果。如跑马时,先示其马所应跑地,既示定已,应向彼跑。】

  教证二法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子,就像跑马,拿我们现在来说像开车。比如我要去台北,却不认识路,所以先拿张地图,了解了路线,开车时,照著地图所示的路线开,地图就像“教”,正式上路就像“证”,教跟证有这样密切的关系。更进一步来说,你有了修证以后,人家来问你,你把修证的经验告诉别人,这个叫教,我们现在依凭的教就是世尊经过了修证以后,告诉我们的,所以教、证是互相有关的。对我们学的人来说,必须先透过教,让我们认识,启发信心,知道如何取舍,才愿意如理地照著去修、去证得,这是我们从凡夫到成佛所需要的。而法是怎么留在世间的呢?就是当世尊亲自证得了以后,再把他所证得的内涵、所得到的经验告诉我们。所以对我们凡夫的修学来说,教是因,证是果;而在教别人的时候,自己的修证是因,教别人是果,有这样互相的因果关系,所以彼此间哪能分得开呢?因此这里举跑马这个公案做说明。

【若所示地是此跑处而向余跑者,定成笑事。岂可闻思决择此事,若修行时修行所余。】

  假定说我们现在要跑马或者要开车,地图告诉你这样开,可是正式开的时候,不照著地图,而是往反方向走,那不是开玩笑吗?有些佛弟子说:大经大论都只是讲讲道理,对修行而言是不需要的。这就像刚才的比喻一样,开车前拿张地图研究了半天,正式开的时候,却往相反的方向开,真是荒唐。前面说这是末法时非常可悲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现在非常普遍,我当年就是犯了这样的毛病。祖师都已经告诉我们,现在因为善根不够,无法深入最完整的大经大论,所以我赶快念佛,净除罪障见到了佛,将来才能够步步深入。祖师讲得很清楚,并没有说要排斥经论啊!我们之所以资粮不够,是因为以前的罪障深、资粮欠缺,为什么呢?因为不恭敬,排斥经论,不但没有照它做,反而觉得经教是没有用的。如果真的念佛还好,偏偏不念佛却到处讲经教没有用,现在很多人犯这个毛病。最早我也犯这个毛病,后来一直觉得最惭愧的就是这一点。所以我也劝在座各位,自己觉得条件太差,更应该感到惭愧,佛法是最好的,现在我条件不够,我只能做这个,千万不要说经教是没有用的,那是在毁谤经教。既然条件不够就应该赶快念佛,结果有些人不念佛,反而一天到晚跟人讲经论都没有用,单单念佛就够了。本来祖师是告诉我们什么都不要管,专门念佛,结果他样样管,只有一件事不管--念佛不管。这不仅对于他自己是受害,而且佛弟子这样毁谤经论,人家会说你们学佛的人自己都说经教没有用,结果佛法就毁在我们手上。我提这一点,一方面是警策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犯,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外面遇上这种因缘的话,要以这个道理善言相劝。

【如是亦如《修次第后编》云:“复次闻及思慧之所通达,即是修慧之所应修,非应修余,如示跑地,而应随跑。”】

  有一本书叫《修次第》,这是莲花戒论师(甘马拉西拉)造的,它分成初中后三编,告诉我们修学佛法要先听闻善知识的教授,再把自己听得的道理去思惟、决择、观察,才能够得到闻思相应慧。闻思所通达的这个道理,就是我们将来修的时候应该去修行的,而不是另修别的。就像前面说的先照著地图看(或者别人告诉我,或者我去听闻),再照著所听闻的去思惟,透过闻跟思之后,照著这个地图去走;现在同样的,透过了闻思所通达的道理照著去修行。

【如是由此教授,能摄一切经论道之枢要,于从亲近善知识法乃至止观,此一切中诸应舍修者即作舍修,诸应举修者即以择慧而正思择,编为行持次第引导,故一切圣言皆现为教授。】

  由于这样,所以依著这种教授(指本论所讲的教授),能够普遍含摄所有大经、大论的精要。从亲近知识开始,按照著次第一直到止观,这当中所有的内容就是整个佛法的内涵。这些内涵主要分成二部分:一个是不应该做的要舍掉它,这些就依照舍修的方法来修;另一个是应该要做的叫举修,我们以前不熟悉没做过的,现在要努力照著去做。不管是舍或者举都要择慧,就是依著所听闻的去正思择,然后把这个道理依照行持前后的次第来引导。所以在这个部分说明一切圣言(所有佛告诉我们的)都是修行的教授。以上是从正面讲,以下从反面说明。

【若不尔者,于非圆满道体一分,离观察慧虽尽寿修,诸大经论非但不现为真教授,且于彼等,见唯开辟博大外解,而谤舍之。现见诸大经论之中所诠诸义,多分皆须以观察慧而正观择。】

  如果不能了解前面所说的这个重要的特点,会产生什么误解呢?就像念书也是这样,绝不可能一口气同时念完;或者写字、背书、学国文,或者学其他的东西,不管任何一样,都是我们要学的全部内涵当中的一部分。假定我们有了正确的了解,就晓得从眼前所学的这个地方照著次第步步深入,彼此相关地慢慢增上。假如我们不了解的话,就会执著在小部分上,这时候尤其麻烦,因为不了解这个重要的特点,对修行把握不住总、别之间的关系,加上自己条件也不够,不去思惟观察,执著其中一部分而“尽寿修”,哪怕修一辈子,结果对于大经大论的内涵把握不住,不但不觉得它是真实的教授,反而觉得经论都只是讲道理而已。因为没有透过善知识的引导去正确地学习经论,不了解它的特征,才会产生弃舍它乃至毁谤的情况。大师说:事实就是这样(这也是大师亲自现证的),所有的大经大论当中所说的道理(把这个道理的精要统摄起来,收摄成《菩提道次第广论》,乃至于像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这里面绝大部分都需要以观察慧而正观择。至于观察慧是什么呢?佛法的修行可以统摄为止修跟观修,这个部分后面再讲。

【此复修时若弃舍者,则于彼等何能发生定解,见为最胜教授。此等若非最胜教授,谁能获得,较造此等尤为殊胜教授论师。】

  由于不了解经论真正的内涵而弃舍,不照著它去做,这就麻烦了;因为这些道理,你必须透过正确的听闻,然后思惟观察,层层深入才能正确地了解它的内涵。假如你弃舍它不照著去做,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已经拿了错误的方法去修,怎么可能对于正确的经论产生定解?一定不可能。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某个东西你没有尝过,就给你尝一尝,你尝了以后才会知道味道,修行也是如此,你得亲自去体会,照著方法去修;结果偏偏你不照著方法去修,那你永远也尝不到,当然就不可能知道它正确的味道了。这就是为什么佛经当中非常强调“信为道源功德母”,因为这条路我们从来没有走过,所以你真正走进去的时候,只有靠信心。告诉你怎么做,你的信心够就会照著做;再不然理论说明了以后,你觉得愿意去试。世间哪一样东西不是自己亲自体验过了以后,才能够真正深入体会得到呢?心外的东西是如此,心灵的成长更是如此。所以如果我们弃舍经论而不照著它所讲的去做的话,就不会对它的内涵有正确的认识,既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体会不到它是最殊胜的教授。假定诸大经论不是最殊胜的教授,还能够找到比这个更好的吗?佛讲的法我们不了解,菩萨、诸大祖师造的论又不是教授,那请问还有谁能够引导你解脱、成佛,你哪里能够再找到更好的教授呢?这里是反过来说明,再下面又从正面来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5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