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臂请问经》云:“如其仅有一轮车,具马于道亦不行,如是若无修行伴,有情不能获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洁净姓尊趣注法,大辩勇悍根调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饿渴及苦恼,不供婆罗门余天,精悍工巧知报恩,敬信三宝是良伴。诸能完具如是德,于诤世中极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应依如是咒师伴。”此说所说圆满伴相,八分之一为下边际。】
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就像我们要从甲地到乙地去,需要一辆马车,一般的马车必定有二个轮子,假定只有一个轮子,就算有马也没办法用。譬如说现在的汽车有四个轮子,左、右边各两个,假定只有一边的轮子,就算你的引擎很好,这辆车子也没有用。这是说明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有好的弟子以及好的老师。一个轮是自己,一个轮是老师,更进一步来说要有三宝,这个在后面会一层一层深入。没有修行伴的话,有情不可能获得成就。我们现在有没有同伴?有啊!轮回六道的同伴是无穷无尽,因此,要想修行跳出轮回的话,一定要远离这些另外找。修行的友伴,从师到友都包括,也就是佛、法、僧三宝,或者我们称为师、法、友。善知识需要具备的条件我们不细说,只要根据前面十德就可以。《妙臂请问经》是密教经典,所以这里讲的咒师伴也就是学密的人应该找的善知识,其中有一点很重要--不供婆罗门余天,换句话说,一定是敬信三宝的。
现在这个时候很难得到这样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因为现在是诤世,末法时代的特征是斗争坚固。佛法分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三个时期过后佛法就没有了。正法的特征是大家听见了以后马上去修行,听了很容易就懂了,就算不懂稍微一问,弄清楚马上就去修,修了也很容易成就。像法时修的人渐渐少了,大家就讲道理,不过讲完了道理还是去修,但是悟证、解脱的人,就不像正法时代那样多了。末法的特征是大家不修行了,互相争吵,争你有道理还是我有道理。也许有人会问:“修学佛法时也要学辩论,那到底是不是在争吵呢?”不是,佛法的辩论是要把理路辨别得很清楚,它有一些基本的决择关键,讲到后头会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并不是大家争强好胜。后面弟子相当中很明确地说:只要我们反省观察内心,很容易清楚自己是以什么心情来谈这个问题。诤世的特点就是这样,这是我们众生业力所感。
诤世中真善知识很稀少,实际上就算是真的有善知识,我们也看不见。那怎么办呢?具备一半、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的德相也可以。这是宗大师根据经论告诉我们,前面的十个条件当中八分之一为下边际。这不是像作算术那样十除以八,它有一定的次第,绝不可能说已经通达实性而没有前面的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一定是根本。实际上还有其他不同的说法,我的老师很明确地告诉我:我们可找的师长有三种,全部条件都具足的最好;有五个主要条件的是中等。下等的至少应该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他是以佛法为中心而不是以世法为中心。这个我们可以看得见,比如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你可以看他对境的决择,如果他对世间这些东西很在乎,对佛法很忽视,你依止他根本没用;第二、他所追求的是为了后世,不为现世;第三个条件是德增,就是他的条件比你高,这就是我们现在要找的师长所要具备的最起码(下边际)的条件。万一连这样都没有呢?我的老师就没讲了。其实以这八分之一为下边际的标准,还是从戒定慧三学上面开出来的。所以真正找到自己的老师,他会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以什么条件决择。
【铎巴所集《博朵瓦语录》中,述大依怙说尊重相,亦复同此。故于所说完具圆满诸德相中,随其所应配其难易,具八分者,为下边际。】
铎巴所集的《博朵瓦语录》中,所阐述的大依怙(就是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的善知识行相,是跟上面一样的。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德相中应该配其难易,这个难易就是次第,八分之一是指其中最重要的。像刚才所引我的老师讲的三个条件,其中德增的德是指三学的德行,所以也一定是包含了三学在内。
以上是讲老师的条件,那学生又该有哪些条件呢?
【第二能依学者。《四百论》曰:“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释论》解云:“说具三法堪为闻器。若具其三,则于法师所有众德,见为功德不见过失。犹非止此,即于听众所有功德,亦即于彼补特伽罗,见为功德非见过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说法知识虽极遍净,然由闻者过增上故,执为有过。于说者过,反执为德。”是故纵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识,然于其师亦难了知。若知彼已能亲近者,必须自具是诸德相。】
这是很重要的概念,做弟子的需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具足了才是一个法器,才真正地能够跟著善知识听闻,进而依闻、思、修的次第渐次增上。如果具足了弟子相,那么对于说法师所具的种种功德,就会看得见,否则只会看见过失。实际上我们自己可以检查,也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比如现在世界上有一些莫名其妙打著佛的名号的人,却有很多人去捧他、跟著他,但是这些追随者却不学佛,为什么?他们根本谈不到是弟子,也谈不到具备弟子相。所以这个条件对我们将来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固然要选,可是弟子相更重要,如果我们不具弟子相,不要说找不到好老师,根本也不懂得怎样是好老师。乃至于不具这些条件的话,非但看不见老师的功德,对于其他听众所有的功德也看不见。平常如果我们看见的都是人家的过失,这是因为自己的条件不具足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之下,善知识虽然非常清净,而且各种条件普遍地都具足,是百分之一百德相全圆的善知识,结果我们不但看不见他的功德,反而会看到他有过失;相反地,讲的人有错,我们却会反而执以为对,完全颠倒。其实现在世间的状态就是这样,如果你了解了佛法后认真去观察的话,就很明显可以看见这一点。
总之,如果自己不具备弟子相,纵然得到具足上面所说十种条件的这种善知识(这种老师太难得了,他样样条件都具足),但是对于这老师的功德我们却不知道。弟子相前面说了三个,实际上后面还有一个,总共四个。有了弟子相以后,才能够真正地看清楚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非善知识,下面一一说明这几个条件。
【其中正住者,谓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如《中观心论》云:“由堕党恼心,终不证寂静。”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
堕党类是指对于自己所执持的,很贪著、放不下,对别人的很排拒。正住是指内心当中不会对自己欢喜的就执著,对不欢喜的就排斥,比如:他讲的东西配我胃口就可以,不配我胃口就不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觉得配自己胃口的是什么东西呀?就是无始以来的习气--我,而所讲的法真正地说起来,一定是对治这个“我”的;我们最严重的致命伤就在这里,所以正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下面引论说明,假定我们内心有这种错误,堕在党执的烦恼当中,则不管听多少、讲多少都没有用,绝对不可能得到佛法真正要告诉我们的究竟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寂静--解脱烦恼和业的束缚。
堕党类的行相,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反观自己的内心就清楚了。比如平常与人辩论的时候可以稍微检查一下,内心当中是在保护自己、为自己找种种借口吗?是为了争胜吗?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也许我们不一定清楚,但只要照著本论一步一步学下去,到后来特别是中士的部分,对于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就有很清楚、很明白的说明。说来说去一句话,学了以后要反观内心,但是因为我们刚学的时候不太清楚,所以才要切磋、琢磨、研讨。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在研讨过程当中做文字游戏,忘掉了初衷,就是希望认识了文字以后马上去反观自己。所以正法时代人的特征,是有不懂之处要弄清楚,弄清楚了马上回过头来反观自己,而不是在文字上面空转,这一点非常重要。
【《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
除了上面所引的论,还特别引《菩萨戒经》(别解脱就是戒)。既然是《戒经》上说的,就是代表这个不要讲道理,必须照著去做。“应舍自欲”就是不要随顺自己心里想要的去做,要安住、要敬重亲教、轨范(就是老师)所告诉我们的论宗(也就是佛法的道理),依他所指点的中心概念去做。这话很简单,实际上我们真正要努力的就是这个,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犹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则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
这样就够了吗?还不够,还要能够辨别正说跟似说。有很多话讲起来很动听,也蛮有道理,但是是错的,这叫恶说似道,实际上是最糟糕的。所以世尊曾告诉我们,破坏佛法的不是外道而是相似法,末世佛法就毁在这个上头。那时候必须要用自己的智慧去辨别,这是第二个具慧。有了这个条件,我们才能够舍掉不实在的,而取真正实在的。
《箭喻经》里面有这么一段公案:有人被毒箭射中了手臂,不但痛而且有毒,如果不去除的话,毒会慢慢地蔓延,到最后会送命。医生看了马上要为他动手术,他说:“慢一点,我要先弄清楚,这支箭是谁射的,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要来射我。”乃至于进一步说:“我要研究研究这支箭是什么做的。”诸如此类一大堆道理。大家想一想看,我们是不是也有可能会这样想,为什么无缘无故人家来射我们一支毒箭?好像很有道理,乃至于要找出箭是什么做的。实际上佛告诉我们:“是,你有道理,你要去找,可是你找得到吗?”可能有人会说:“我为什么找不到?我只要找下去一定找得到。”现在提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才能找到?等到你找到的时候,那个毒已经把你毒死了!佛经里面非常强调这个特点,实际上还有其他要注意的地方,这只是其中最浅显的一个道理。我们确实要真正懂得怎么去辨别是非,因为佛经里面也有很多是从正面、反面等不同角度来告诉我们如何观察。但是我特别要说明:有时我们强调要智慧决择,表面上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没有实在的信心,这个没有用;可是也并不是叫我们盲目地信从,这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佛经上说有两点对我们非常重要:一个是信为能入,真正进入佛法之门,除了信没有第二条路;但是单单信不够,还要有智,智为能度,跨进去了以后,还要亲自验证。真正有了这个条件了以后,净信心就生起来了,这时候才能够舍弃自己的执著。
要舍弃自己的执著非常难,我感觉到自己以前表面上在学佛,实际上学的是“我”。这话怎么讲呢?我看或听了佛经,然后透过我自己的看法解释经义,最后都是我自己的道理,于是学来学去“我”是越来越大,这是最严重的一个致命伤。所以具慧之前为什么要正住呢?因为我们一开头学的时候,总归是配我胃口的就欢喜,不配我胃口的就排斥,对这个要认识清楚,把它拿掉,拿掉了以后才谈得到判别善说正道、恶说似道,所以正住、具慧两样非常重要。
【若念仅具二德足耶?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须具有广大希求。】
单单这两个还不够,如果自己听法就像面对画像一样,内心没什么推动力,还是不行;换句话说要自己认真地去求,因为有希求才会来听,听了以后要弄懂,弄懂了以后你才去修,否则听懂了以后不照著去修,这样还是没有用,这个不是闻法之器。
【释中更加敬法法师、属意二相,开说为五。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此四顺缘,谓具慧解,弃舍违缘,谓正直住。】
“释”指《四百论释》。《四百论释》中除了前面所说的三个条件外,还加上敬法法师和属意二相。敬法法师前面甲三当中已经说明,敬是绝端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恭敬的话,佛法绝对不可能受用,以后我们会慢慢了解。前面三相,再加上这两相,一共开为五相,而宗大师又把这五相总摄起来变成四相。总之顺缘要增长,逆缘要弃舍,所以要拿掉逆缘就必须正直住。我们最严重就是不配自己胃口的就不接受,这个是违缘,还没学已经在内心中排拒了,这是最大的障碍所以要拿掉。然后还要具慧、希求这两个条件。
【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故应了知能依诸法,若不了知如是德相,则不觉察,由此退失广大义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