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所自在,心复随向烦恼等障,而为发起一切罪恶。此修即是,为令其心,随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缘。】
我们的内心所以这么难矫正,不听招呼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养成了习惯。习惯越久越难改,我们的习惯是从无始以来薰习而成的,这个时间长得算不尽,我们始终“自为心所自在”,一天到晚听它招呼,“心不为自所自在”,而且为烦恼所转。由于被烦恼障碍住了,对事情的真相看不见,明明是恶的,我们却以为是好的,因此做种种坏的事情。这种例子世间就看得见,譬如抽烟,你说抽烟有好处吗?如果有机会,你们不妨试试看,当然受了戒的同学不要去抽。以我来说,本来都不抽烟,十几岁的时候,为了好玩,人家递给我一支烟,我就抽了一口,一抽之下感觉那个味道实在很难受,又呛、又辣,根本搞不清楚是什么味道。槟榔也是一样,有一次我也拿了一颗槟榔来尝,一嚼也觉得味道实在不好。可是奇怪了,你慢慢地多吃几次的话,就会习惯,所以人家说“嗜疾成癖”,很多很不好的东西,你不断去做的话,慢慢地就会觉得很好,这个都是习惯成性的缘故。
我曾经听过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刚听见的时候,以为人家开玩笑,后来才晓得是真的。你们有没有看过苍蝇的蛆啊?白白的,通常都在粪秽当中。如果说在菜饭或汤里边有一条蛆的话,你有什么感觉啊?叫你吃下去,你一定会吐出来吧!我想我们都会这样。可是居然有人就欢喜吃蛆,而且觉得这个味道之美啊!招待客人最好的就是这个。这个事情就发生在台湾的花莲,据说是某部分高山族人的习惯。以前我遇见过一位花莲的法师,他说在花莲的山上有很多高山族人,他们最好的一道菜就是蛆。据说他们会把打猎猎到的东西吊起来让它腐烂,招来很多苍蝇后就会长很多蛆,然后他们就很高兴地把它们活生生吃下去。你们想想看,那个肉都已经发臭了啊!还有另外一种,我们这里有臭豆腐,那还不算什么,大陆浙江宁波人很欢喜吃臭冬瓜,尤其到了夏天,他们觉得这个实在美味,没有这个还吃不下饭。实际上如果不习惯这个味道的人,屋子里面稍微放一点点,所有人都会跑出去,根本待不住。这么恶劣的味道,偏偏有人觉得很欢喜,这说明什么?习气。我是随便举两个轻松的例子,让大家能感觉到习气的厉害。我们之所以要这样努力地修行,就是要对治无始以来的习气。以往我们由于无明、颠倒而造种种罪,现在经过修行以后,希望能使我们的心如我们所愿,要它怎么办,它就怎么办。
我们都希望离苦得乐,所以要造种种善业,也因此必须使心安住在善的事情上。以前我们做不到,现在经过了修行就做得到了,这一点我们人人都有机会体会。刚开始到寺里来的时候,往往觉得写字、背书苦不堪言,但是只要不离开这个环境,而且能够听从师、友给我们的教诫,慢慢去练习,到后来就会觉得很容易,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沙弥预科班的小朋友们所写的字,很多大人看了都自叹不如,现在写字对他们来说一点都不困难,随手出来就是这么工整俊秀,但假定不这样去练习的话,我们的生命就会白白浪费掉了。所以有句话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我们在六道中枉自轮回,白白把时间浪费掉,一点好处都没有。现在努力修行,你会觉得走过来了以后,眼看著自己一步一步地改善,而且不但自己改善还能够帮助一切人解决这个问题,多么地好!
【此复若随,任遇所缘,即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返于如欲善所缘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碍。若从最初令成恶习,则终生善行,悉成过失。】
但是虽然肯修行,还要注意一个问题。真的要修行,不是只要想修就可以,假定你修行的方式是“任遇所缘”,就是随便碰到哪一个觉得相应的你就去修,这样是修不起来的,因为要修行必须要照著完整的次第一步步修上去才行。通常我们一般人的习惯是碰到自己欢喜的就急著去做,修行不是这样,一定要照著佛、菩萨等过来人的经验去做才可以。念书也是一样,如果老师叫你念书,你随自己的高兴拿了一本书去念,可是却不是老师要你念的,这个时候你学得好吗?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听老师话的原因,因为他是有经验的过来人,晓得照著次第怎么一步步走上去。如果不照著善知识告诉我们的去做的话,对于真正应该修的次第中所涵盖的所有内容,不但一定修不起来,反而对于应该修的成为大障碍。所谓“堪任安住”,是说照著次第能够如法地修起来,并且能够安住在上头,不会对所缘的境界始终乱成一团。
所以大师特别警告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一点,假定我们任遇所缘就去修,养成这种恶习的话,那就完了!虽然你也想修行,也作了一些好事,可是结果是,你这一生的好事都没有用,白白浪费了。不但浪费,而且养成这种恶劣的过失改不过来;这一生改不过来,下一世这个恶习又起来了。以修行人来说,绝大部分的错误就在这里。不修行的人不谈,因为他根本没碰到门,晓得要修行了却又会犯这个毛病--不依次第、随自意乐。所以前面始终很强调一定要先找善知识,然后要舍自自在,坚持照著他的方法去做。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去做,不是学佛,是学我,都是随顺著自己的习气,结果学了半天,习气越来越厉害,这个是我们应该要注意的。
【故于所修,诸所缘境,数量次第,先须决定。次应发起猛利誓愿,谓如所定,不令修余。即应具足忆念正知,而正修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
所以对我们所修的诸所缘境--就是我们现在所缘的,譬如说念书,那你念的书就是你所缘的境;写字,你所写的字,还有你的笔、字帖等,这些就是你的所缘境;又如我们修皈依,或者亲近知识、暇满等,这就是我们的所缘境。对于我们所应该修的,不要急著马上去修,在修之前,应该对于修的内涵,包括它的性质、数量、次第先后,都要先有正确的认识,而且要认识到绝不动摇,不是浮浮泛泛的,被人家一说你心里就动摇了。决定了以后也不是马上就去修,还要发起猛利誓愿,它的特征就是要用非常强盛的心力,在内心中觉得我一定要做到,不只是说说而已;否则稍微遇见一点困难就退了,再不然遇见一点好的顺缘,你就被它拉走了。所以不但要发愿,而且要猛利地发,绝对不为外面其他的境缘影响而偏失,那个时候照著所了解的数量、次第,才能够步步深入。发起了这个誓愿以后,才真正照著从善知识那里听闻所了解决定的去修,而不修别的。修的时候应该具足正念、正知,这两样同时需要,这个是正确的练习。“如所决定,令无增减”,如你所决定的,就学这个,不要多也不要少。
关于修的整个内涵,后面我会详细说明,这里先整体性地简单说明总共的修法。我们对修行的方法了解了以后,下面就是拿著这个方法,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现在第一步要修的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这里说的此处修法。
【此处修法者。先应思惟依止胜利速成佛等,及不亲近所有过患,谓能引发现法后世诸大苦等。次应多起防护之心,谓不容蓄,分别尊长过失之心。】
现在我们开始正修了,第一个是亲近知识。亲近知识的道理已经讲过了,现在总结地说:先要思惟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利益,包括快速成佛等等,并且思惟不亲近的过患,能够引发现在及后世的种种苦恼,而且是大苦,为什么加“大”呢?因为这个苦无穷无尽,不但广而且深。
第二个要防护内心,千千万万不要去想师长的过失。我们也要多练习不要看同学的过失,乃至于渐渐地不要去看任何其他人的过失。古代的修行人都很强调这一点,六祖大师有一句名言:“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我们总觉得自己是修道的人,如果真是修道人,则绝对不会看别人的过失;至少理论上我们了解,修道是为了要解决自己的问题,现在看人过失本身就是烦恼,是我们要修改的,方向已经看反了,那还修什么?所以真正要解决自己问题的人不会见别人的过失。进一步来说,我们要学的是大乘,要去帮别人,他正是我要帮忙的对象,没有他就没有策励我修的力量啊!所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看见这么多苦恼的有情,我要赶快去救他们,为了救他们我要学,学了才能修。那些人确实是在烦恼当中,正因为如此更是策励我自己努力修行。所以不是见他的过,而是因为看见他而策励我修行,因此他对我有恩,不管大乘、小乘均是如此。眼前虽然一时做不到,先懂得这个道理,然后如法地去思惟,就能够从做不到而渐渐改过来,到最后能如法地做到。这整个的转变过程就是我们的修行。
在这个地方特别是谈对于师长不能观过。我以前念过《常忆念颂》(就是应该恒常记在脑筋里的):“己过如山积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自己的过失积得像山一样大却看不见,老师的过失小得像秋毫那样(秋毫比喻最细小的东西)都看得见。“法不相应实由此”,我们修法修不好,原因就在这个上头,所以下脚的第一步是要“勤加忏悔”,努力去忏悔。现在学了《广论》很清楚,修行的根本是依师,换句话说,就像种树,根很重要,如果第一步就把根弄掉了,那怎么种得出果来?所以这里下脚的第一步就告诉我们千千万万不要看师长的过失,绝对不允许自己有这种心,要把它拿掉。
【随自所知,应当思惟,戒定智慧闻等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净行相信时,应恒修习。】
应该就自己所了解的,思惟师长戒定慧等功德。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师长,没有师长我们自己不会有,所以师长是根本、是种子,如果还没有开始修行就把种子烧焦了,怎么能种出来任何东西;换句话说,修行的成就是从师长那里来,现在如果我们看他的过失,方向完全错了,也不会有任何成就。
思惟师长的功德,要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呢?要修到清净的行相,就是能够对于自己的师长产生净信心。前面说净信心的产生是透过观功念恩,看到他有这么大的功德,对我有这么大的恩,因为这些法都是他告诉我的,我去思惟观察这个法,就能够跳出生死轮回。这个法就像种子一样,我们照这个法去行,功德会渐增长,所以这是他对我们的功、对我们的恩。由于这样思惟,就会产生净信心而恭敬他,这个是清净的行相--信。只要这种状态还没有产生,我们应该继续修习。所以,虽然有的人说“我已经在修行了”、“我已经见空性了”,但是如果对自己的师长没有信心的话,那都是颠倒的,就好比地基还没有打,就说房子的屋顶已经盖好了一般。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次应思惟如前经说,于自已作当作诸恩,乃至未发诚敬而修。】
了解老师的功德之后,晓得这个功德也就是我要的,佛就是这样成佛的,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要修的。不管是已经了解的或是将来要学的这些,都是由于老师的接引,我才有机会学到。
不但是师长,我们还要观察团体的功德。我们是不是必须在团体当中,才有机会共同增长?即使以我来讲,假定只有一位听法者,我讲法的机会就很少;同样的道理,听法也是,需要很多人聚起来才能成办。请问聚起来的这群人要不要衣食住行?这些是不是要靠团体当中大家互助共同努力?如果这样去想的话,周围所有的人对我们修行都有正面的意义,而且是必须要的。明明有这么大的功和恩,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因为被烦恼所蒙蔽。现在指出来了以后,如果我们还是会见过,就更清楚地显示出我们的障碍有多大。“乃至未发诚敬而修”,我们一定要努力,直到看清楚了眼前师友对我们已经做的、现在做的、将来要做的所有重要的恩德,从内心发起恭敬,这个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努力的。
现在所说的总共修法、此处修法这两部分,是属于正行。前行、正行都有了,后面还要有结行。
【后时如何行者。应将所集众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贤行愿》,及《七十愿》等,回向现时毕竟诸可愿处。】
每一座法修完了以后,要将所集的各式各样的福善,以很强盛猛利的意乐,由《普贤行愿》(十大愿王)以及《七十愿》等,不但回向眼前的利益,还有将来究竟的利益,这些利益是真正可希愿之处;而不是现世的利益,譬如说希望发财,这个不是真正可愿之处,是虚假的,只有一样东西才是真实的--为求无上菩提。为了求无上菩提我们要修行,修行要有好的环境、健康的身体,这种状况下求健康就是对的。假定我们健康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要享乐,那求健康就不对,因为享乐会造恶、堕地狱。所以健康是人人共同要的,不同点在要了健康来做什么,如果是为了修行,那就对,这是我们应该弄清楚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