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6

【如是应于晨起、午前、午后、初夜,四次修习。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这个了解了,在正修的时候一天分四次,早晨起来一次,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次。正规是四次,但是我们刚刚开始修,时间长了以后会昏沉,心会不相应,自己不能把握得住。不相应有两种:一种是掉,心不断地向外面散;一种是沉,这在后面正讲“奢摩他”的时候会详细讲。如果养成沈、掉的习惯,将来很难改,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宁可时间短一点。我们刚刚开始修的时候往往不得法,等到稍微得了法以后,会觉得修得好欢喜,就有欲修的心,这个时候就应该停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因为你觉得修行这么好,停下来以后,你心里会一直想再去修,所以说“于后次心欲趣入”。如果你不这样的话,一开始还修得蛮好,于是继续不断地坐下去,结果到后来坐得苦不堪言才下座。因为已经坐得苦不堪言,下次想到要修,心里就害怕,一看见那个座位心里就讨厌它,发呕就是指这个。

【若待稍固时渐延长,于一切中,应离太急太缓加行过失。由此能令障碍减少,疲倦惛沉等亦当消灭。】

  等到慢慢稳固了,再渐渐延长时间。经过这样不断熏习,能远离太急太缓(就是指前面的沉掉)等过失。这种过失消除了,再照正常的一日四次去做。如果你能够如法去做,障碍会减少,疲倦、昏沉等消失了,然后就能够成就。
  在甲四亲近知识的修习轨理当中,正明修法分为两部分,因为以我们专门修行的人来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正修,其余的时间是另一部分。正修的前面是前行或者称加行,中间是正行,修完以后是回向,这样的正修每天有四座。那么其余的时间呢?

【未修中间如何行者。总之虽有礼拜旋绕及读诵等,多可行事,然今此中正主要者,谓于正修时励力修已,未修之间,若于所修行相所缘,不依念知,任其逸散,则所生德,极其微□。】

  总的来说,虽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礼拜、绕佛,或者读诵经典等等,但是现在这里最主要讲的,就是不但正修的时候要非常认真努力,修完了以后其他的时间,还要继续做与正修时所缘行相相应的事情。应该依正念、正知继续努力,假定正修以外的时间不能继续地以正知正念来策励自己的话,尽管修的时候修得很好,也很努力,可是产生的效应不大。

【故于中间应阅显说此法经论,数数忆持。】

  所以不仅修的时候要认真,修完了以后还要继续看经论等。正修时是认真地去实际体验,这个只有自己如法修持才能体验的。下座以后就要看经论,而且看的还是要跟所修有关系的,这样不断地去思惟观察。因为所修的一定是根据之前闻思相应的法,等到思惟得到决定不疑了以后,再如理地去修,修的时候一定是依照自己所思惟决择的道理去做。下座以后,要对照著经论去看,以了解前面修的对不对,这是一种;此外修完了以后回过头去看经论,对经论的内容亲自加以印证,会增长自己的净信心。这个是我们应该做的。
  真正要修行,先要亲近善知识,因为我们所有的认知都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假定不能靠近善知识而靠近恶友的话,会受到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凡夫位上没有第二条路好走,要谈修行,亲近善知识是必须要的条件。亲近善知识要做什么?听闻正法,听闻以后要如理思惟、决择。对所听到的法产生决定的信心以后再去修,下座后还要不断地串习。假定下座以后就不管了,那就算修的时候很努力,实际上这个功德也不大。
  以我们现在来说,还不到修的阶段。但平常上课的时候可能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自己不好好如理如法地去听,有一种是上课虽然很认真,下课就把握不住而散掉了,就像前面说的三种器过。本来听完了以后是要不断如理思惟,而且要经论的证成,这样才能渐次增上;我们自己本身条件很差,如果不努力增上,上完了课以后又嘻嘻哈哈,能产生什么效果吗?所以这跟世间的确有很不一样的地方,但并不是要一天到晚很紧张,我们还是需要调适一下、轻松一下,可是脑筋里面平常所缘的是什么念头,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之所以要这样去做的原因。

【应由多门,修集资粮生德顺缘,亦由多门,净治所有违缘罪障。】

  整个的修行,说来说去就是净罪、集资两件事情。正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随顺著无明习气,所知的固然是错误的,根据错误的知见所行持的也都是错误的,一向都在这地方转,习气非常强盛,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或是不遵照善知识的教诫努力去修持的话,效果不大,扭不过来。所以真正要去修的话,这是必须要的条件。到了那个时候,同样要不断地策励自己,我们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有松紧的调节,比如说我们的心脏,它在跳动时是一张一缩把血液压出去,舒张的时候好像没有做工,实际上这是一种调整,是准备下一次再要压送血液所以一松一紧地交替。又如一棵树的成长需要夏天、冬天交替来调节;修行的时候则有上座、下座,可是不管上座、下座,它的根本都是一致的。回过头来看世间,世间人的做法也是一致的。他为什么去上班?要去赚钱。为什么要赚钱?为了享受。所以他上班是为了赚钱,以便下班后能用这个钱去享受。至于我们的修行也是这样,应该是很认真地去学,学了以后,照著去行,因此不论上课下课、上座下座,都应该如法而行。平常虽然不容易做到,可是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应该策励自己,这对我们眼前是非常重要的。

【一切之根本,应如所知,励力守护所受律仪。】

  净罪集资当中有一个根本,就是我们所受的戒。为什么从持戒开始呢?我们修学主要就是要去行持。为了要如理建立正确知见,所以要听闻;听懂了以后,要如理行持,这就要从持戒开始。不是坐在教室里面,大家听懂了,在理论上面讨论了半天,可是下课以后不照著去做。它很明白地告诉我们,根本是了解了以后要照著去做。
  持戒有很多深细的内涵。修行最主要的不外乎戒、定、慧,从戒开始--戒捉、定縳、慧杀。真正最主要的是心对境的时候,看自己是继续随顺著相应的我执而起贪嗔痴,还是了解了佛法以后,能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依照著经论把烦恼挡住。为了产生这样的效果,所以要不断地亲近师友、听闻、如理思惟、切磋琢磨,乃至于投入全部的精神去修。

【故亦有于所缘行相净修其心,及律仪戒积集资粮三法之上,名为三合而引导者。】

  也有这样的说法,对于所缘的行相净修其心,这个所缘的行相,可以从广狭两种来谈:一种是照著所学的内容去缘,譬如我们现在要观想佛像,或念无常等等,针对著这一点去缘,这是正规的座上修。另一种是指一切时处面对境时,以往是每一个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现在是要照著佛经上面善知识所指导的道理,来取代我们一向自以为是的这种认识,照著所听闻到的正确的方法来修改,革除以前跟贪嗔痴相应的习气,这个就是修。实际上这与前面所说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现在回过头来再简单复习一下修习轨理:修行之前应该有一些什么准备;有了这个准备,正修的时候又分成前行、正行、回向;下座的时候应该如何用心。它是丝毫不放松的,以两方面不断地策励我们,这个就是修法的轨则。
  以上所说是一个教授,这在宗大师时代是专门针对出家人而教的,像这样的内涵,以在家人来说,的确是相当困难。对于刚刚出家的同学来说,要透过什么方法,不断策励自己渐渐地在内心上面改变过来,这个真正的内涵到了后面会再细说。如果在前面一碰到了就去做的话,是做不起来的。总要记得大师这句话,“若随任遇所缘,即使修者,则于所欲如是次第,修习尔许善所缘境,定不随转。”对真正要修的就修不起来。这个地方只是告诉我们一个大概,假定我们已经有了很深厚的善根,理路也很清楚,那可以去修;否则凭我们现在这样懂得一点就要去修,还是不可以。所以这地方叫做“总略宣说修持轨理”,只是总体的、大略的宣说,有了这个认识以后,我们就会愿意照著《广论》整体的内涵,一步一步细细地学下去。

【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钵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习悎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这个是真正集资粮当中最最重要的,一方面介绍在修行过程当中集资粮最好、最善巧的方法;另一方面,假定自己条件够的话,的确可以照著这四种资粮马上修习。但是目前一般来说,这四种资粮并不是在家居士能够真的实践的。奢摩他、毗钵舍那也就是止、观,而这四种资粮是得到止观的正确之因。前面说过戒定慧当中戒是正因,大师把戒真正主要的内涵,在这四点当中说得非常清楚。这样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我们一般很容易把戒死死地看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以为这些戒相就叫做戒,事实上,戒的基本精神就是在这四点当中。但是也不是说除了这四点之外其他都不要,还有很多辅助的内涵,从沙弥律仪,比丘、比丘尼的大戒,乃至于菩萨戒,一直到后来的密乘戒,我们也都必须要层层地深入。
  首先是密护根门,秘密地保护自己的根门。“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密”就是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所以不是在行相上看,比如袈裟应该怎么披、礼拜应该怎么拜、走路应该怎么走,外面的行相看得很清楚,可是内心当中怎么想,人家就不知道了。这个密护根门,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必需要在这个上面下手才可以。其次是正知而行,此又分二:第一个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二个要用这个正确的方法去做该做的事情。所有的行为,都要根据正知而行这个条件。下面两个是针对饮食和睡眠。

【初中有五:一、以何防护者,谓□护正念及于正念起常委行。其中初者,谓于防护根门诸法,数数修习令不忘失。二者谓于正念,常恒委重而修习之。】

  密护根门分五点:第一,我们拿什么东西去保护呢?“遍”是普遍,要没有一点遗漏地保护正念,以及对正念起常委行。我们的念有正、有邪,首先要使它归到正的上面,然后要一切时处没有例外地去保护这个正念。还要对正念起常委行,常是恒常、不间断地,委是很仔细地。
  此二者中,“初”是指遍护正念,怎么防护呢?对于我们的根门(眼耳鼻舌身意),要不断地保护它。所谓的保护是专门指要依据我们所知道的去修习,不要使正念忘失,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后面特别提到我们戒持得不好的几个原因:第一个是无知,对于什么是该做、不该做的不知道;第二个不恭敬,知道了以后要起恭敬心;第三个是放逸,起了恭敬心还要不放逸(放逸就是虽然知道但不想去做),这三个是我们通常一般的情况;还有一种是烦恼盛,就是无始以来非常强盛的烦恼。至于像邪见等种种错误的概念,那更是根本不用谈。以上是对防护根门诸法不忘失。第二个是修习的时候,要采取常恒委重的态度。这是说“以何防护”,拿什么东西防护。

【二、何所防护者,谓六种根。】

  正念是我们用来防护的工具,那么以正念保护些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连脑筋当中所想的也要去观察。眼根对境的时候,对于好看的就多看一眼,不好看的就不想看。耳根去听也是一样,欢喜这个人就陪他聊天,这个都是不对的。所以要注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还有意根,不断反观起心动念是如法还是非法。
  三、从何防护者,谓从可爱及非可爱,六种境界。
  六根所对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我欢喜的,一种我不欢喜的。平常我们遇到欢喜的境就跟著它去是贪,不欢喜的也跟著它去是嗔,我们不外乎都在这种状态当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46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