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4

什么是集资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譬如学写字,老师在黑板上告诉我们这个字怎么写、怎么念、什么意思,认知上大概三、五分钟就会了,但写出来的字就像狗爬的一样;或者看到一篇文章很美,叫我们去写,想了个半天却写不出来。可是跟人家吵架、要吃、要睡,不要学都会,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有很强盛的习气,也可以说是一直在累积做坏事的资粮,所以对做坏事我们就非常习惯、非常善巧,好事则不习惯、不善巧。养成了习惯的事情是不用学的,而我们无始以来最习惯的是在轮回生死中做坏事,学佛这一条路都不习惯,因此势必要很努力去练习,这整个学习过程就叫做积资粮。
  世间人为了谋生活,想得到较好的工作都要念书,从幼稚园念到研究所要二十年的时间。现在我们要修学无上菩提,总希望师父赶快教,我们学一下就会了。如果这样,不是佛来教我们,而应该是我们去教佛!佛要学三大阿僧祇劫,我们居然一下子就学会了,有这种事情吗?所以实际上佛道是很长远的路,所以必须要积很深厚的资粮。如果单就成佛的难度来讲,天下没有一个人愿意学佛的,因为太难了!但是对于学佛的利益和不学佛的过患,了解得越清楚、越彻底的话,天下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学佛的,因为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从凡夫到成佛中间,要发心、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佛果,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利益有情,所以佛说的法也统统是为利益一切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要利益一切有情,要了解众生需要些什么。利益的方式很多,总摄起来略有二种: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这是对我们真正有利的事。大家都希望生活越来越好,就这一点来说叫做增上生;苦渐渐减少,快乐渐渐增加,所以叫做增上生。然而,即使生生增上,从地狱慢慢地向上到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可是终究还是会再掉下来,所以单单这个增上是不究竟的,还要另外一样东西--毕竟决定胜,最究竟要达到的目标,希望能够维持在最高的情况,而且是真正的利益,永远不会再退堕,这个叫决定胜。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凡是只求改善现前增上生的种种方便,统统含摄在下士或共下士当中。下士跟共下士有什么差别呢?譬如有人希望能得到博士学位,但是并不能马上进入博士班,而是必须从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念上来,另外一个人小学毕业后就不再升学。这两个人在小学的时候,念的课程是一样的,但是动机、目标却不一样,对想要读博士的人,这叫作共小学。我们为了求佛道,同样的也必须透过求现前增上生这个过程,这一部分跟世间一般人求生生增上是一样的,这个叫共下士。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下士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一种是殊胜的。我们曾经介绍过《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是个典型的下士,算命先生算他只能考取秀才,其他没份,后来云谷禅师告诉他命是自己立的,于是他发愿要考中举人、进士,为此而去做了许多善事以求褔报,后来也终于考取进士,这叫普通下士。殊胜下士则不是要这些,他不会忙现世之事,他所希望的是下世更好,所以会努力去造很多使自己下一世不但能得到善趣,而且更好的因,这种叫殊胜下士。一个要的是现世福报,一个要的是下一世比这一世好,这两个不一样喔!为什么修行人需要求下一世好呢?因为修行必须要凭借暇满人身,为了要积这个因,所以去忙这些事情,这个叫殊胜下士。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道炬论》是《菩提道次第论》所根据的重要蓝图。宗大师的师承是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一生的著作中最精要的就是《菩提道炬论》。他把整个成佛的大纲(也就是菩提道的次第),非常简单扼要而且丝毫无漏地把它写成此论。论上说:假定所忙的都是“生死乐”(就是世间的快乐),那就是下士。我们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忙,利益有两种,一种是只求生死轮回当中的乐,一种是要跳出生死的。如果只为了在生死轮回当中的快乐,这就是下士,这一部分是指现前增上生。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我们所求的义利,除了增上生之外,还有决定胜。决定胜是超脱生死轮回的,这个才是究竟的。这又有两种,一种是超出生死得到解脱,另外一种是一切种智位,就是成佛。声闻、独觉虽然不是忙生死中的利益,但是只为自己跳出生死,佛所说有关出离生死这一类的法都属于中士或者共中士的法类。中士与共中士的差别就像下士与共下士一样,单单为自己而跳出生死的叫中士,为求无上菩提也必须修学中士的法,这个叫共中士。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中士是指对一切诸有发厌离心。在轮回当中造了有漏之业,一定会感后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我们称为三有,或者可以再更细分,总之统称为“一切诸有”。凡是有漏就有苦,所以佛说的四法印中,第四法印就叫“有漏皆苦”,三界之中都是苦的,哪怕生到天上也没用。如果对三有生起很强的厌离心希求自己解脱,这就是中士。趣入的方便就是戒定慧三学。“背弃”就是厌离,三有当中也有一些虚假的乐趣,但真正了解之后就不再忙这个,他忙的是为了要跳出生死轮回而努力遮止恶业,但是所求的只是自己的寂静,这个叫中士。

【如觉□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此二摄入上士法类。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此处的“觉□”是西藏人对阿底峡尊者的尊称。尊者所造的《摄行炬论》说:师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也就是显、密两种大乘)都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成就一切种智的佛果位,走上去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密咒大乘--密教,一条是波罗蜜多大乘--显教,这两种都含摄在上士里边。
  上士有个特点--由大悲自在而转,他内心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悲心,而且这个大悲心永远任运而起。我们现在是随著烦恼、我执而转,上士夫则是经过了修行以后,内心当中只有大悲心。悲的特点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苦,一般我们对自己的朋友、亲人等,会想帮助他们把痛苦拿掉,这些都可以说为悲心,但不能说是大悲。大悲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对象没有任何限制,所有一切有情的痛苦都要为他们拔除。他是我的亲人固然要救,跟我没有关系的,乃至是伤害我的冤家,我都要救他;不管是哪一道的有情我都要救他,而且要救他到成佛。所以不管质或量都是无与伦比、最究竟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悲。虽然有悲心想救人家的苦,可是普通人是做不到的,只有佛才有这个能力,因此会希求成佛,为了成佛必须学习六度、四摄及二次第;六度是波罗蜜多显教大乘必须学的,密教除了这六度以外,还要修学生起次第、圆满次第。

【三士之名,〈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关于三士的名称,《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就是把世尊所说的教法依照律仪的次第分成三种。第一种是“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律仪就是戒。这个戒很有意思叫“非律仪非非律仪”,简单地说就是在家戒。佛制的戒不是徒具形式而已,佛法真正的中心是透过戒、定、慧三学的修持,净除我们的烦恼。彻底拔除烦恼根本的是慧,慧需要定相应,定的前行必须要有戒。对境的时候,由于对佛法正确的了解,就可以观察得到身心上起了烦恼,靠著戒的力量把它净除。所以戒真正的用意完全是为了断除苦的根本--不善之业,而业是因烦恼而造的,所以净化烦恼才是戒的真正中心。而在家居士的中心不在这里,所以在家戒不能算是律仪,但又不能说它不是,因此就称它为“非律仪非非律仪”。在家戒所含摄的净戒律仪就相当于前面所说的下士部分,这是就下士所追求的内涵来讲,为了要达到这个标准所应有的行持。
  第二种是“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声闻为了要跳脱生死轮回,所行持的就是戒、定、慧当中的戒学,这是声闻相应的戒。从这个上面再提升的话,就是“成就正受菩萨律仪”,菩萨不仅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帮助一切人解决问题。这里所说的三士,跟前面《道炬论》说的内涵是一样的。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但是内容大致都依照这个。像《俱舍论》是世亲菩萨总摄小乘各派而作的,在小乘论典当中称为“聪明论”,也同样说到三士。这里引用菩萨、祖师的多种论典,无非为说明一件事--世尊所讲的一切教法,都可以总摄在三士道当中。

【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下士有二种:一种是忙著现世乐,一种是为了后世更增上,现在这里讲的是后者。前面曾经谈过下士与共下士的区别,也举了袁了凡居士的例子来说明。本来他只能当小官,后来他依佛法去行善以求更大的官,果然得到了;本来命中注定没有儿子,后来也得到了儿子,但这个是下士。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共下士,行为上跟下士是一样的,可是目标不一样,不是为了现在这一生。这一点我们要非常注意,讲起来非常容易,要做到它需要下一番苦功夫,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得到了正确的方法,不好好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有很多同学常常会觉得:“道理懂了,也有心想做,可是对境时就是不听话。”这是习气使然,真正的问题还是在自己的决心不够,如果决心够的话,这个情况应该可以改善。通常我们常常会宽宥自己:“这是佛菩萨的境界啊!我现在还是个凡夫,怎么可能做到呢!”我当年就犯这个毛病,我出家不久的时候,依止阿阇黎常常纠正我,乃至于喝斥我,我不敢回嘴,可是心里想:“法师啊!你讲的道理没错,可是那么高的标准,我是凡夫啊!”当时自己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过了若干年以后,自己想一想,真正的关键就在这上头。仗还没打,你已经先喊:“不行啊!这个仗我是打不赢的!”已经准备要逃走了,这个仗怎么打呢?
  当然并不是决心要做就一定能做到,但是如果你决心去做,就算失败了,你也绝不服输。那时会静下心来仔细检点失败的原因,也会去请教师长、善友,或者会从经论上去找答案,或到佛菩萨面前忏悔、祈求。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的意志力,没有做不到的。所以千万不要自己找退路,但也不要把自己逼得很紧哦!要给自己一股推动的力量,保持恒常不断地向上。这是三士道总摄一切圣教的内涵。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今初﹞

  接著说明以三士道这样的次第来引导的理由。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佛所说的整个圣教分成上中下三士,那么到底什么是以三士道引导?第二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引导?

【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64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