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88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一切有情之所以不能自在,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和业,而世尊烦恼、业都解决了,可是也有一样东西绑住他--大悲。世尊由于大悲推动,使他要救一切众生,这令世尊不能自在。也就是说,世尊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众生;我们只为自己而忙,但世尊不是,他所有的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所忙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要救一切众生。所以前面说大师外支已成。见到众生苦,世尊的大悲从来没有间断过,没有一刹那停止过,永远随著大悲转。他有悲心又有智慧,这是我们应该认识而不断思惟观察的。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应随忆念。】

  《百五十颂》赞叹世尊说:一切众生虽然形相千差万别,可是有一样特征是大家共同的,那就是为烦恼所缚。世尊为了解除绑在我们身上的烦恼,所以他被悲所缚,而这个悲也是恒常无间断的。那到底我们应该先礼世尊,还是先礼大悲?这不是提出问题,而是策励我们,告诉我们世尊的悲功德。因为世尊充分了解世间的过患,由他的悲心所策动,永远住在生死中帮忙我们解决这问题。
  〈谛者品〉讲的黑暗不是没有阳光的黑暗,是由于愚痴不了解事实真相的黑暗,这个黑暗我们称它为“无明”,无始以来永远盖著我们,由于看不见事实的真相而造种种业,所以就在生死轮回的牢狱当中永远跳不出来。现在世尊(胜仙就是指世尊)发慈悲心要救我们,看见我们被欲所蒙蔽,自己还认为这个很好不断追求,沉溺在爱贪的大海当中,总是被烦恼所逼迫。为了要除掉一切众生的苦,所以“十力生大悲”,十力就是指世尊,因为世尊有十种殊胜的智力。有人会说:那佛还不是一样在生死轮回当中吗?不是,佛已经彻底解决一切问题,他之所以在这里正是他的功德,“智不住三有”,他的智慧能够把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绝对不会为它所绑。佛之所以还跟我们在一起是因为“悲不住涅槃”,由于佛的悲心,所以他不会住在涅槃当中,前面说“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所以看起来佛好像跟我们众生一样在生死当中,实际上佛是没有过失的,这个就是佛的意功德。
  以上是佛的身、语、意功德,下面是佛的业功德,每一个凡夫都在造业,佛的业是什么呢?

【业功德者。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前四句是总的,世尊的身、语、意都是任运、无间地正饶益一切有情,不但愿意帮忙一切有情,而且是正确无误的。现在世间上也有人能够帮忙我们,可是并不普遍,而且帮忙我们的方法并不正确,所以没办法真正地解决问题;世尊却不然,他帮忙我们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任运,一个是无间。任运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这样,像前面说世间所有的众生,每个人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以刹那心相应慧,不须经过思考自然就能够回答,佛有这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从不间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既然佛有这样的能力,那岂不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被他救出来了?没有的原因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大师外支已成,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支的问题。由于所化的众生不同,只要因缘具足,世尊没有不救他的,而且一定救到圆满的程度,远离真正的衰、损,一定会做所有应该做的事情。了解了这些,我们应该策励自己,大师外支已成,问题是我们怎么把贪著世间的心转变过来,怎么把眼前绑住我们的业,照著世尊告诉我们的方法一步一步想办法净除,这整个的内涵也就是现在学的《菩提道次第广论》。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应忆念之。】

  就像《百五十颂》说的:世尊所说的法只告诉我们一件事情--要摧破烦恼,因为这是生死的根本。现世的一切都是“魔谄动”,都是魔所化现要来害我们、骗我们的。世尊特别指出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实际上其本质都离不开苦,这是就我们眼前来说。另外,佛也告诉我们怎样才能达到无畏,才是我们该去努力的。“思利大悲者”,佛唯一想做的、不断思惟的就是如何利益一切有情,他是这样的一位大悲者,凡是能够利益众生的事情没有不做的。《赞应赞》也说:世尊如果不度众生,怎么可能有这样衰损的事情?世间所有的好事,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世尊赐给我们的,我们应该这样去忆念,这个就是佛的业功德。以上是简单、约略的说明佛的身语意业功德。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这对我们非常重要,上面讲的念佛道理是简单的说明,假定我们能够由各种不同的角度去忆念、思惟佛的种种功德,就能够从很多方面引发净信心,不但“信”而且“净信”,这个才是真正我们要的。现在我们普通人的信,可以说是不清净的迷信,因为并不了解真实的状态,只是人云亦云。假定不但引发了净信,还能够数数思惟的话,那这个信心的内涵会非常猛利。平常我们的信心很弱,所以挡不住烦恼,假定心很猛利的话,那一定可以挡住烦恼。平常我们听课常常有人打瞌睡,就是因为心里并不猛利;假定我们多思惟佛的功德的话,一定不会这样,这是我们眼前能体会得到的。能这样的话,不但猛利而且是常恒相续。思惟佛的功德是如此,思惟法、僧的功德也是如此。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前面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如果能照著这样去做,就能了解所有的经论都是告诉我们三宝的功德,因此都是眼前最佳的修行教授,指导我们怎么一步一步地去做该做的,解决我们的问题。要了解佛的功德要多去思惟观察,常常忆念。如果能够这样信心就会增长,而且强盛猛利,所有的经论都指出这个特点。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正式修行是从皈依开始,之所以皈依,是因为了解佛有种种的功德,有能力救我们,这必须透过听闻,然后如理观察思惟,透过不断地思惟、系念才会产生信心。有一类人对佛法产生误解,觉得不需要去思惟。在道前基础里面曾经破除邪执,其中有一类错误的执著,以为去分别思惟是不对的,透过这种错误的观念,自然不会多去思惟观察,多去忆念,所以大师特别针对这一点告诉我们,这个是修行非常严重的障碍。假定有人持这种想法,以为观察思惟都是分别,认为正式修行的时候是不要思惟观察的,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犯了非常严重的毛病。因为要集聚资粮等等,必须透过思惟,现在你不思惟的话,那么集聚资粮、净除罪障等这些前面必须要修的方便法门都被挡住了,虽然得到了暇满人身,也想趁这个机会如法如理地修各式各样的法,但是因为正确的修法挡住了,就会白白浪费了人身,所以这种见解是一个大障碍。因此,这个错误应该拿掉,拿掉以后,才会如理地努力去做。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

  我们了解了这个理路以后,要恒常去努力。由于过去所造的罪障所覆,所以会不想做,而且资粮也不够,做也做不好,但是只要破除了这个见解上的障碍,就会推动我们努力去做,经过一段努力以后,我们的心就会改变过来了,以前不习惯的会变成习惯。很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刚来寺院的时候,一样一样改,特别是要念书、背书,觉得这件事情好辛苦。当然,一定是先认识了正确的理路,知道这是我要的才会来,但这还不够,并不是说概念转过来了以后,拿起书本就背得出来,必须不断地背,背久了成习惯,很容易就能背得出来了。所以必定要先将错误的见解拿掉,拿掉了以后,不断地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所需要的新的、如理的这个习惯就会养成。修行也是如此,其实我们一路走上去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满困难,但是你只要不断去做的话,久而久之就行了。所以太贤法师有一首很有名的偈:“初入恒难永无易,由难若退何劫成。”刚刚开始进入的时候总归是难的,一步一步走上去时,都会有这种类似的问题。如果不能克服反而退下来的话,你什么时候才能成功呢?若不成功将永远沦落在这个苦海,受极端可怕的地狱苦。
  我曾听见一位居士叙述他自己的经验,我觉得这些例子都是三宝给我们的不可思议的加持,他说他在今世曾遭遇种种的苦,因为祈求三宝而得到加持,居然能看见自己为什么要受这样的苦。他看见自己过去世曾因为恶业而堕地狱受种种痛苦的相状,因为此世能亲身感受到,所以皈依的心就非常强猛,正如书本上面所告诉我们皈依二因的内涵。所以经论上所说的我们称它为定量,量就是正确无误,丝毫不能变动的真实相,而佛是“具量士夫”,由这样的圣者来告诉我们正确无误的内涵。所以我们除了修行是没有退路的,了解了这一点,自然而然会向前去克服困难。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因为不断地努力去修习忆念三宝的功德,觉得三宝有这么大的功德,不但会希求救护,进而会生起羡慕之心,乃至于发愿效学,希望自己能像所忆念的佛一样圆满,这个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内涵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要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力量,只有成佛才能够成办,因此我要像佛那样。尽管理论上会感觉发菩提心是很难的,其实这个因就从皈依的时候开始,假定一开头就走对了,然后过程当中积的都是这个因,这样走上去,到时候要发起菩提心就容易了,这就是道次第无比珍贵的地方。所以前面道总建立的地方说,从下下开始努力,自然而然很容易就走到上上去,因为“下”本来就是“上”的前行,也就是它的基础、准备工作,这个做好了,自然能够一步一步向上跨。所以从进入佛门开始,不断地走上去,都在增长菩提心的因种。
  因为恒常忆念,所以“一切昼夜恒得见佛”。这个“见”有两种,一种是用肉眼去看,而佛是以法为身的,究竟的内涵在我们没有证得空性之前是不了解的,因此必须以我们的心眼去见。佛无时无刻不在加持我们,只是我们的心不趋向他而已,如果我们的心趋向他,念念去忆念的时候,那就等于见到他一样。平常我们想做一件事情,但当痛苦来的时候,往往就会被那个苦境牵走了。如果我们的皈依强盛的话,不管再怎么痛苦,即使在临命终最痛苦的时候,我们念佛的心还是不会退失,而且会很清楚。
  我们之所以要念佛,本来是怕死了以后掉到地狱里去。就像平常在生病痛苦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可能忘记,但绝对不会忘记找医生,不但不会忘记,反而还会把医生记得特别牢,因为我们了解医生是能正确地解决我们病苦唯一的救护者。所以当理路认识正确了,如果你平常就能够养成这个习惯,在潜意识里至心皈依的话,临终时当然不会退失。我们之所以不能产生这样的效应,因为根本没有找到正确的因,或是理论上找到了正确的因,可是没有去努力修习、串习。见解上找到正确的因,而且实际上去努力串习,就像平常人死的时候会呼爹叫娘或找医生一样,临死的时候当然不会忘记念佛!在我们想像中好像很难,其实难就难在我们因为颠倒而不知道、不如法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观念。
  前面这一段告诉我们,如果依著错误的认识,以为观察修是分别而弃舍的话,那整条佛道要集聚资粮最前面的入口就被挡死了,乃至弄错了,那后面还有什么可谈?这个是现在末法最可惜、最可怜的一个现象。其实,不要思惟分别是学禅学错的人的错误概念,并不是禅宗的错误,这两个要分清楚。禅真正要见的是空性,在空当中没什么好分别的,但这个必须从前面的基础,有次第地一步一步深入,到时候自然能得到那个果--在空性当中能所通通消失掉了,没有什么好分别的,这叫无分别智;而我们现在却弄颠倒了,倒因为果。所以如果一开始就不要分别的话,不会分别是非的畜生反而变成是最好的,有这种事吗?这几句话是大师告诉我们的,它的根据在《三摩地王经》,下面就引出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88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