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57

真正要修行,这里引导我们的是修圆满的正法,特别指大乘道。当然修道是人身就可以了,但是仅得人身并不完全具足修道的条件,要像前面所说的,具足十圆满的人身才行,这个后面还有仔细地说明。
  道有两种:一种是解脱道,一种是大菩提道。现在我们修的是大菩提道(善逝道),这是要成佛的,不是单单求自己解脱而已。修大乘道必须要有一个凭借,换句话说,修大乘道所依的,在冈波巴大师的道次第上说,修道所依的就是暇满人身。而所修习的是什么内涵呢?“将成导众生”,准备引导一切众生究竟离苦得乐,这个就是大乘道人发的心、修的行。这个是广大心力的人所获得的,前面告诉我们为利益有情愿成佛,这是何等广大的心愿!想要救一切众生,但是自己没有能力,只有成佛;为了成佛,所以净除种种罪障,积集种种资粮,才能得到这个暇满人身。得到以后当然要修行,修习佛道除了暇满人身以外,其他身都不可能。
  文中提到的这些通常我们称为天龙八部。天人福报比我们大,很快乐,但不能修行;“龙”有很大的神力,但也不能修行;“非天”这里指修罗;“妙翅”就是金翅鸟,通常称为“迦楼罗”;“持明”应该是乾闼婆;“似人”又叫“人非人”,就是紧那罗;“腹行”称为摩候罗伽,就是大蟒蛇。除了以上七种,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夜叉”。实际上这些都是拥护佛法的,他们虽然可以护法,但是不能修行。三界之内,三恶道当然不能修行;其他的这些算起来都能护法,在世间人看起来好像都比我们人强,实际上他们也不能修行。看到这里,要好好珍惜我们得到的暇满人身!

【《入胎经》亦云:“虽生人中,亦具如是无边众苦,然是胜处,经俱胝劫亦难获得。诸天临没时,诸余天云:愿汝生于安乐趣中,其乐趣者即是人趣。”诸天亦于此身为愿处故。】

  人是这么可贵,虽然还是有无边的痛苦,但仍属于殊胜处,经过俱胝劫也很难获得,俱胝劫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大家看了《前世今生》,往往产生一个误解,觉得人身好像不难获得嘛!实际上这是一个绝大的错误。为了这件事情,我特别进一步请他们去问那位催眠的医生,结果发现事实上催眠的人当中,有很多人被催出来他们的前生是畜生。不过因为现在一般科学界根本不接受这种事实,所以他对前世是畜生的事实就不登出来,如此而已。
  再仔细去看,这世上单单人就有几十亿,其中学习佛法的人很少。这本书里,那些人虽然得到人身,请问有几个信佛法的?根本找不到,“佛法”他们从没听过。所以我们要了解:暇满人身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为什么暇身这么重要?因为它有特别的好处。我们总以为天上比较好,天人的看法却不一样,天上的人快死的时候,其他天人都祝愿他:“希望你生到安乐趣当中。”也就是希望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哪里是更好的地方?人道。我们总觉得三界之内天道最高,实际上在天人眼中人最好,这有一个原因,因为即使生在天上,也永远无法真正跳出生死轮回,痛苦永远跟随,唯一的机会是得到人身努力修行才可以解脱。

【又有欲天,昔人世时,由其修道习气深厚,堪为新证见谛之身,然上界身,则定无新得圣道者。如前所说,欲天亦多成无暇处。故于最初修道之身,人为第一。】

  欲界天就是从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这六天,之所以称为欲界是因为他们还受欲乐。色界以上都在定中,定乐并不是欲乐,欲界所享的才是欲乐,欲乐当中最重的就是男女、饮食之乐。在欲界天人中唯一可以修行的是,当他在人世的时候修道的习气非常强,可能因为回向稍微差了一点而生到天上,但因为他的修行习气很强,会继续修行,所以虽然在天上还可以见谛--就是能够继续修道而证道。除此之外,在上面的色界跟无色界是绝不可能新得圣道的;除非是前面说的,已经修道成就的圣者,凡夫到那里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此长寿天、欲界天都是无暇处,根本没办法修行。
  再说,什么是修道习气深厚?这也可以自己检查一下。我们常常很庆幸自己得到了人身,能够在末法时代,还有机会学习到这样的法,尤其坐在这里讨论的时候会有这种感觉。现在静下来想一想:这种感觉是怎么来的?是由于翻开课本面对师友讨论的时候生起的,还是内心当中习气生起的?我们平常的习气是什么?可以自己想一想:在没什么事情做,或心情好的时候,我到底在想些什么?如果修道的习气很强,即使生到天上这么快乐的地方,心中也只有一件事--修道。这就是“修行习气强”的内涵,可以自己检查一下。
  平常下课后如果没有什么事情,我们会去和人家开开玩笑,或说一句闲话,这就是一种习气。或者不妨这样说吧!如果今天我们不是在上课,而是到好朋友家里,面对著电视,大家嘻嘻哈哈,那时候你会是什么状态?其实从这里就看得出,要到什么情况之下才是修道习气,像我们现在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哪有机会生天?就算生了天也绝没有机会修行。
  所以刚刚发心要修行的身,以人身为第一,这个非常重要。在《优婆塞戒经》中特别提到人身有三种无比珍贵的特质--勇健、念心、行净。我们要修道,但是都陷在自己强盛的业习气之流当中跟著转,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尽管理论上了解了一点佛法,知道不要贪、嗔、痴,可是一旦我们所喜好的境界现起的时候还是挡不住,一点用场都没有。所以要有勇悍的心,真正在资粮位当中,精进是最重要的。精进就是在修断二法当中,以非常强悍的心去断恶法、修善法;这不单是指做起事情来很卖力,现在做坏事的人都很卖力,这不是精进;或者聊天聊到晚上熄灯了还不停,这也绝对不是精进。以上是勇的特点。
  “健”是很强悍的心,下定决心要对治自己的毛病。有很多同学很聪明,但是用错了,把聪明拿来文过饰非。我以前也犯这毛病,现在回想起来真痛心,因此对这类同学我觉得最可惜,有时候我也最痛恨聪明而专门为自己饰非的人,所以我常常警诫自己,也提醒大家。历史上有个商纣,这个人“资辩捷疾,材力过人”,脑筋动得很快,身体又好,“智足以饰非,言足以拒谏”。他脑筋好到什么程度呢?他会把自己的种种错误掩饰得非常好,人家劝他,他总有道理,谁也辩不过他。修行的时候,我们要勇健的是勇于改过、勇于增上,千万不要把这勇力用在文过饰非上,这一点是我们应该很注意很努力的。真正能够看清这一点,愿意一步一步改善,就有机会走上去。
  念心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不行是因为太散乱。但是就算修定到了色界、无色界,如果以前没有修行,在定当中也不能修行,所以要有思惟决择的能力。思惟决择之后要坚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转,这要念力,这个只有人才行。还有行净,这个净就是能辨别善恶,去恶从善。这三个条件都具足,才能把我们无始以来所积累的恶习改掉。
  有一个例子愿意提供各位作参考,这件事情距离现在已经很多年了。有一位朋友,他听见了佛法以后觉得真好,他也想修行,不过认为想修行至少要先安顿自己,所以他就打算:“我先赚一点钱,放在银行里生利息,吃穿无愁,就可以修行了。”其实很多人都持这种论调。这是在家人,反观我们出家人也是一样--我要修行了,所以赶快去建个茅蓬,有了茅蓬,就可以好好坐禅或者念佛修行。当年我也有这样的念头,我的老师告诉我:“错了,放下!世俗的人如果要修行,千万不要赚钱,出家人则千万不要造茅蓬,无论你在哪里,最好的就是随处而安。当然你要找个好环境。”当时我不太懂,后来慢慢体会到这一点。
  就世间的人来说,认为赚了几百万放在银行就可安心修行。不检查会以为这个很有道理,检查之后会发现,贪心是永无满足的,现在贪心还没有强盛地被引发,等到在商场中打了很大的滚之后,会引发比现在更强烈的贪欲。你以为自己抑制得住,其实它就像火一样,一点点小火苗的时候,你不把它扑灭,觉得没关系让它烧得旺一点再来救,有这样的事情吗?所以我自己最痛苦的经验就是这样。当年我的师长告诉我之后,我也去劝旁人,可是没有反省自己,一直等到自己绕了几十年圈子以后,回过头来才看见自己这毛病。三毒是这么地厉害!所以为什么修行过程当中,必须要有好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师、法、友,必须有过来人当头一指让你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此复俱卢洲人,不堪为诸律仪所依,故赞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为所称叹。】

  北俱卢洲到底在哪里,现在有很多人一定要去考查,原则上不需要去忙这些事情。总之,那儿的人生活太好了所以没办法修行,因为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有苦的感觉,要有这种念心策励才行。有些人生活无忧无虑,他觉得这样也蛮好!要他修行就很难、很难。四洲当中北俱卢洲根本不行,因为不堪为律仪所依,律仪就是指戒。在家五戒如果仔细分辨的话,不能说它不是戒,但是也不能说它是出家修行的戒。这里讲的律仪特别是指出家修“戒定慧”的戒,换句话说:修行必须要这个。我们对境的时候要能分辨是非,之后更要能从善去恶,去掉“非”的,增长“是”的,这个才是戒的特点、修行的根本。而北俱卢洲的众生,不具足这个条件,所以宗大师赞叹三洲之身,其中又以南瞻部洲身为最好。

【是故应当作是思惟:我今获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无果利?我若令此空无利者,更有何事较此自欺,较此愚蒙,而为重大?】

  我们应该这样去思惟:我现在得到了这样珍贵、殊胜之身,怎么可以让它白过呢!实际上假定我们条件够了,看见这个就会很警惕,万一条件不够,后面还有说明。光是空空地过去已经非常可惜,实际上在空过的同时,又造了很多的恶业,这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假定我现在让它平白地过去,没有得到真实利益的话,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样更自欺更愚痴的呢!
  最严重的错误就是自欺,世间人往往很计较人我是非,觉得别人伤害我、骂我,其实以佛法来说,人家是害不了我们的。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也有过大家谈是非的情况,我觉得被误会了,想要辩白。我的依止阿阇黎就说:“你忙这个干什么?你以为人家伤得了你呀?人家根本没办法伤你,真正伤你的是你自己,你管别人干什么?”我心里一直觉得别人明明嘀咕我,为什么不管别人呢?当时不懂,现在想想,我们来学佛,是不是应该信佛?佛告诉我们业感缘起,一切都是业所感的,而是业自己造的嘛!所以如果真正了解了“业”的法则,我们自然不愿意浪费时间,一定会善巧地利用这个暇满人身来改善自己的生命。条件好的人听见这些话已经够清楚了,万一还不明白,后面还会详细地说明业果的道理,使我们能够有更好的策励。

【曾数驰奔诸恶趣等无暇险处,一次得脱,此若空耗仍还彼处者,我似无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门应数数修。】

  “数”是数数、恒常相续。如果恒常生于恶趣当中,那一定没有机会修行,但就算在善趣也多半无暇修行,虽然看起来好像蛮好,实际上还是很危险。也就是说在六道之中,除非你得到暇满的人身努力地增上,否则虽然不是恶趣也是险处,迟早一定会掉下去的。今生好不容易得以脱离恶趣,如果还不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修行,而让它白白耗费,又回到原来无暇之处的话,简直像木头一样!实际上比木头还不如,木头是无心,我们有心居然不能增上,难道是被咒蒙蔽了?这才是我们应该好好思惟的,这里所说的“修”就是思惟修。平常我们一天到晚动脑筋,动的都是跟无明相应的人我是非,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思惟上面这些道理。

【如圣勇云:“得何能下种,度生死彼岸,妙菩提胜种,胜于如意珠,功德流诸人,谁令此无果。”】

  大祖师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得到了一个好机会,能够下一颗最好的种子,将来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不但自己度脱生死,而且帮助一切人度脱,得到这样的机会,远远胜过得到一颗如意宝珠。有了如意宝珠,虽然要什么就有什么,但是两脚一伸死了以后照样轮回;得到暇满人身却可以跳出生死轮回,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样样可以得到。所以这个暇满人身如果能好好利用,功德是很大的,可以自利利人,谁愿意平白放过呢!

【《入行论》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若我解是义,愚故仍退屈,至临命终时,当起大忧恼。”
  《入行论》是一本非常精采的论,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证最多的就是这本书,作者寂天菩萨是性宗传承当中最重要的祖师之一。《入行论》也说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如果自己不好好地修习善净之业的话,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自欺,也没有比这个更愚痴的了。如果了解了道理,但是因为愚痴,觉得自己不行而不做,到临终的时候就会后悔了。这个愚痴不是脑筋笨喔!在座诸位脑筋都远比我好,但是这是伶俐、聪明,不一定真的能与佛法相应。能与佛法相应的是智慧,要能看得深远,这才是我们要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57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