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1

【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第二种四聚是诸根不掉、受学学处、悲愍有情、于三宝所勤修供养。为什么要诸根不掉呢?因为平常我们凡夫造业,都是由于根识对了境以后就随境而转,所以有句话叫“眼不见为净”,刚开始修行的人如果在这上面不能注意的话,那无法真正断除外面的杂染缘,内心一天到晚在非常强烈的散乱当中,所以要想办法厌舍。“掉”是散乱,是由于贪相应,看见了境内心很欢喜;另一方面,跟我们不相应的就嗔。贪嗔实际上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面,因为有贪所以有嗔。我们要想办法深深了解这个错误,心生厌舍。
  我们学了佛以后,真正想改掉以前的过失,应该做我们该做的,遮止应该要遮的,所以要诸根不掉,进而受学学处,随分随力照佛告诉我们的法去做。这个学处实际上就是戒律,当然广义而言,所有佛制定的都是。悲愍有情,我们既然要学佛,佛法中又有大小乘二种差别,这二种学了以后的结果不一样,我们想学最究竟圆满的,那就是由于大悲心而不共小乘的大乘佛法。既然要学佛,皈依了以后,也希望学佛那样,所以应该悲愍一切有情,对有情要断除损害,乃至于将来渐次增上,能处处地方考虑到别人,帮忙他们解决问题。
  最后是时时供养三宝,真正要修行是需要很多福德的,就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本钱--身体健康、脑筋灵活、环境好等等,之所以要供养三宝,因为这个是最殊胜的福田。实际上佛根本不需要我们的供养,经论上面说佛安住在常寂光净土当中,诸天之中最快乐的也完全不能跟佛比。诸天越向上福德越大,最下面的是四天王天,连天上最差的天人看我们人间,都觉得臭得简直是个大粪坑一样。道宣律祖的《律相感通录》上说天人都不敢到娑婆世界来,因为我们人间的臭气上薰四十万里。你想想看,这么臭!而佛菩萨的境界比天人远来得高,他们不嫌我们臭而来帮忙我们,那是因为佛菩萨的大悲心,纯粹是为了我们利益著想的缘故,所以我们要多集福德,而且时时刻刻要能够想到,因此我们每天都要供养。在家居士以财敬供养,出家人则以身语承事为主。寺院是佛菩萨所住的地方,我们在寺院里扫一个地、点一盏灯、捡一个垃圾,都是供养三宝。以上这二个四聚出自〈摄决择分〉,下面是出自教授当中。

※﹝第二、教授中出分二:一、别学,二、共学。初中分二:一、遮止应学,二、修行应学。今初﹞

  别学是说明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个别的学处,共学是对整个归依三宝而言的。别学当中有一部分是应该遮止的,不可以做的;有一部分是应该做的。现在先讲第一个遮止的部分。

【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涅槃经》上面提出三点,第一个“不归余天”,世间最高的大自在天及遍入天尚且不是我们应该皈依的对象,何况鬼趣、山神、龙等。这是说不可以不信三宝,而以诸天、鬼神等为真正的归依处。假定是为了眼前现世的生活能够如法地做很多事情,而请他们作为助伴,那这个是可以的。我们内心要分清楚,究竟的示道大师只有佛,绝对不是天、神等等。眼前为了生活上的需要而请其为助伴,譬如说我们出家人向施主乞食,生了病要找医生,这个都可以。
  第二,皈依法以后,对于人和畜生,或打或缚或穿鼻等等,乃至于实在是不能负重却勉强它,这个都不可以。凡是损害有情的事情都不能做,加行固然不可以,甚至脑筋当中起心动念都不可以,凡是这种都应该远离。
  皈依僧以后,对不信三宝而皈依土地、天等的这一些人,乃至于毁谤三宝的人,绝对不可以和他一起共住。原因有二:因为你跟他住在一起,不知不觉当中会受他薰染,这是眼前的;还有一个,你跟这些人在一起造了业后,将来会跟他缠在一起,不知不觉当中会受害,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即使对眼前而言,你觉得自己了解得很清楚,不会受害,下一世这种人一定会远离佛法,万一你跟他缠得很紧,一旦跟他去,就遇不见佛法。所以,不管对现在、将来都有害。我们正信、皈依了三宝以后,对于这些人都不要跟他共住。在世间我们为了生活,譬如说买卖,或者是大家偶尔接触一下,之后就各走各的,自己真正的重心在三宝,这个是可以的。以上是别学当中应该遮的,下面是应该做的。

【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我们对圣像(就是佛的形象),不管它是画的或是雕塑的,不管雕工、画工好或不好,绝对不可讥毁,这是就我们的内心而言。还有,凡是圣像都不可以放在很脏或不安全的地方,乃至于拿去买卖,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凡是不恭敬、掉以轻心,乃至于毁谤,统统都不可以做,应该至诚恭敬的,就像是佛亲自在这里一样。下面举《亲友书》来说明,善逝就是佛,不管这个圣像是拿什么东西雕塑或画的,不论它的工好或坏,真正有智慧的人都应该去供养。这是大师引用古代祖师的教诫。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劫毗罗是迦叶佛时候的人,迦叶佛是释迦世尊的前一尊佛,那是非常久远的年代。他当时是一位外道,他的母亲跟他说:“你要做世间最了不起的人,现在是迦叶佛出世,你要超过他。你先去和迦叶佛的弟子辩论,要辩赢他们。”结果劫毗罗就去辩,结果辩输了,回去跟母亲讲,母亲说:“既然在理论上辩不赢,下次你去的时候就蛮干,对他们骂各式各样的坏话说:‘你们这些人像象一样、像牛一样、像什么一样……你们哪里知道是法非法’,就这样乱骂一通,他们一定辩不下去。”劫毗罗就照著母亲的方法骂他们,后来他死后就堕落,从迦叶佛一直到现在都在畜生道当中。释迦佛为了要让弟子知道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带了弟子到某地,看见人们从河里捕到一条很大的鱼,释迦佛就问:“你是不是劫毗罗?”鱼说是,“叫你做坏事的恶知识是谁?”鱼说是我妈妈,接著它就把这段公案说出来。因为它曾经骂学、无学僧,(无学僧就是已证阿罗汉果,学僧就是三果、二果、初果的圣者),所以多劫来一直感得很大痛苦的果报,到这一生释迦佛时,还是感得各式各样十八类头很大的鱼身。大鱼又说:“这生完了以后,我会下地狱!”说的时候痛哭流涕。这就是告诉我们对于三宝要特别尊敬。

【《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拘留孙佛比迦叶佛还要早,是贤劫的第一尊佛。拘留孙佛涅槃以后,端妙大王要造非常大的大塔。有一个工人看见要造那么大的塔,心里不大高兴,曾有两次说:“唉!造这么大的大塔,哪天才造得成功?”后来造好了,看到塔这么好,心里就忏悔忧愁,用自己造塔得到的工钱买了一个金造的铃挂在塔上,发出很优美的声音。因为他之前心里不欢喜,说了不恭敬的话,以后很多生就生得奇丑无比;可是他供养了一个铃在塔上,所以感得声音非常美妙。到了释迦世尊出世时,他有一位弟子善和尊者,身矮而貌丑,但声音非常美妙。有一位国王听见了这从来没听过的美妙声音,一定要见这个人,佛说:“你不要见,你见到了一定会后悔的。”国王说不会,他一再请求,后来见到了果然后悔无比,“怎么有这么丑陋无比的人!”佛就为他说尊者的宿世因缘,就是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长得样子怪一点,自己就很难受,他只说两次:“造塔要造到什么时候才会成功!”就感得多生多世这么丑!所以对佛像不可评头论足,不管造的佛像大小好坏,绝对不可以任意讥毁,或者阻止人家塑像造塔。所以出家以后在寺院里,千万不要轻易地开玩笑,我们往往随便开别人玩笑,但怎么晓得对方是什么内涵?所以不要轻轻松松、动不动开开玩笑,并非不知道就没关系,不会有果报。如果是无明造了业必得受报,那也莫可奈何,今天有机会知道了一定要警惕自己。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觉□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下面举个例子,阿底峡尊者主要的弟子大瑜伽师,有一次拿了一尊文殊菩萨的像给尊者,看看这尊像好不好,如果好的话,某人供了四钱的金,正好可以把它买下来。阿底峡尊者马上说:“不对!不对!文殊菩萨身相哪里有不好的,绝对是好,是造圣像的工人技巧中等。”我们绝对不能说这圣像好不好,只能说画的人、雕的人的工好不好,这个应该注意。尊者说完了,马上把圣像放在顶上,这是最尊敬的意思,所以我们对一切圣像都应该这样。以上是修行应学中对佛的学处,下面是对于法。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对于正法哪怕只有四句偈,都应该至诚恭敬,断除一切轻慢不恭敬等等。比如说抵押经卷,把经卷当成货物,随便放在地上或脏乱的地方,这都不可以;或者把经典和脏东西一起拿,这也不可以;从经书上面跨过去也不可以,我们要用很恭敬很珍贵的心情,恭敬经典等如法宝。

【传说慬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又说觉□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不可不可。”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一,是传承当中最重要的祖师之一。他只要看见有人拿经典要走过来,马上就恭恭敬敬地合掌站起来,对法宝这么恭敬!后来老了站不起来,他还是很恭敬地合掌,这都是我们应该学的。平常到大殿,乃至于进到教室里,不可以轻轻松松、嘻嘻哈哈。我很严格地策励大家在大殿里要恭敬,同样的道理,拿经典时也不可以轻慢,在教室里学经典也一样。如果不恭敬会遭到很大的损害,所以上课的时候,大家千万不可以轻慢,要恭恭敬敬,否则对你有绝大的害处。你不欢喜可以出去,乃至于你不要来,千千万万不应该在这地方轻忽,将来会遭受到很大的伤害。
  哦日在后藏,阿底峡尊者刚去的时候,有一位咒师(学密的人)对阿底峡尊者不恭敬,不相信他。有一次阿底峡尊者看见一位记录用口水去沾经书,我们的口水通常都很脏,所以绝对不可以沾口水来翻阅经书。以前有的人修经典,弄好了以后用绳子把它扎起来,然后用牙齿把绳子咬断,诸如此类的事情也不能做。阿底峡尊者看见这位记录这样做,心里很不忍,所以很怜愍地说:“不可以、不可以。”那位学密的咒师看见阿底峡尊者的行为,内心生出很大的敬仰,就从他闻法。这告诉我们:所有祖师都是以德行来感人,所以听懂了道理要去实践,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1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