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8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皈依三宝之后,不管我们想做什么善事,都容易成就,不过这个要说明,必须是如法所作。皈依三宝以后会了解几件事情:第一个,什么是正确的苦乐;第二个,什么是苦乐正确的因,所以我们真正想的应该是如法的正皈依。皈依以后一切都应该随顺著三宝,不应该违背三宝,不能说皈依了三宝,我有一个冤家,菩萨你帮我把那个冤家害一害,这根本不叫皈依,也根本不晓得什么是皈依,这个我们应该了解。这一点也就是前面第四,随做何事应该供养启白三宝,这样我们要做的就容易成就。因为佛对事实的真相看得最清楚,这个事实背后正确的原因也看得最清楚,这两点弄清楚了,当然是这样。就像这是什么病、这个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用什么药来改善都看清楚了,把这个药放进去,这个病就会好。或者以种田来说,譬如你要种一样东西,应该种在哪里、下什么肥料、如何去培植,这些都做对,它当然长得好。

【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总归起来,归依能够最快速地成佛。佛是一切达到究竟圆满的圣者,从断恶方面说,已经究竟断一切恶;从成就功德方面说,已经究竟圆满成就一切功德。经上说,由于净信心皈依三宝以后,能获得殊胜的闲暇(也就是前面所谓的暇满),然后照著皈依已应该学的这个殊胜之道,一步一步地增上,而后依次第达到成佛。
  我们对以上〈摄分〉中出及教授中所说的皈依三宝的殊胜利益,应该不断思惟忆念,以策发我们每天昼三夜三勤修皈依。

【第六、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辗转受苦,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前面是从正面说明皈依有这样殊胜的利益,现在反过来说,我们不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舍皈依,即使开玩笑乃至严重到有生命危险皆应守护不舍皈依。假定有人威胁说:“如果你愿意舍掉皈依,我就放你;如果你要坚持皈依,我就杀你。”就算是这样,我也不愿意舍。当然不一定有这样威胁要杀的情况,但是我们皈依了三宝就应如法去做,现在假定要做不如法的事,可以保存生命,如法去做则会失去生命,这时我宁愿失去生命,也要保护我的皈依,真正皈依以后应该这样。
  因为“身命受用,定当舍离”,我们的生命不管怎么保护,终归是要死的,没有人能不死。假定为了生命而舍弃三宝的话,以后一切生中都要辗转受苦,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以舍弃皈依。道理虽然是了解了,但因为我们心里无始以来都是杂染之业,从来没有跟三宝相应,也没有造下深厚的因缘,所以遇见境界时,还是会随顺著习气走。因此虽然皈依了,也了解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对三宝的功德生起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心的话,还是不行。所以要誓愿一定要做到,即使说笑话也绝不说舍弃皈依,严重的乃至于为了生命也绝不放弃皈依。这是我们应该了解的。
  上面是说明六条共同学处。下面讲到在宗大师那个时候,有些前辈说皈依以后有这样一条学处:无论你到哪里去,对于那个地方的如来应该学皈依,譬如到东边去,东边是药师如来,向西边去,西边是阿弥陀佛,如果你向西,除了皈依三宝以外,还要皈依西方的如来,向东也是这样,宗大师指出这种说法并没有经论根据。说到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从大师的传记及各方面都证明大师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早就成佛了,他是一位大权示现的菩萨。大师这一生的示现,从小就绝顶聪明,遍学当时藏地所有圆满的教法,但他绝不会随便乱开口,一定还要有证据,所以他总是引经据典阐明经是怎么讲的、论是怎么讲的、祖师是怎么讲的,即使他要破除前辈的说法,也会说明是由于这种说法没有根据而破除。为什么我特别指出这一点呢?因为现在我们刚刚学了一点点,什么都不知道,就常常自己说“佛讲的!经上讲的!”我们有根据吗?没有根据,都是凭自己想像的,这是我们最差的地方。所以在学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这一点。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摄决择〉中所说此等,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此语出于此师所传《□跋□道次第》中。】

  上面讲的六种共同学处是从《道炬释论》摘录出来的,《道炬论》本身很简要,它的解释据说是阿底峡尊者自己造的,也有说是尊者的弟子造的,也有说尊者写了《道炬论》以后,因为这本论是简单扼要偈颂式的,尊者就亲自解释,而尊者的弟子再把尊者的解释说得更详细一点,有这些不同的说法。
  各别学处的三个遮止应学,是出自《涅槃经》。后三修行应学,对佛法僧要恭敬,舍离不恭敬,这三种出于《皈依六支论》。接著引出《皈依六支论》当中的偈颂。“形像”是指佛的形像,“颂”就是指法,碎黄布指的就是僧伽的袈裟。对佛像我们应该信解它就是大师(佛),颂就是佛亲口说的法,这都不可以毁谤,后面的“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就是指僧。这段是说明六种各别学处的来源。除此之外,《瑜珈师地论·摄决择分》当中,也同样说这个道理。
  关于《摄决择分》中所说的“此等”皈依学处,在内邬苏跋的道次第论著中并没有提到的这一点,祖师迦摩跋曾经做过解释:“内邬苏跋应该是有说到这些学处的,因为我俩同从老师阿兰若师那里听闻得知。”阿兰若师是阿底峡尊者在藏地最主要的弟子之一,换句话说,这是从最完整的传承中,有成就的祖师传下来的。
  关于皈依已应学,分〈摄分〉中出、教授中出二部分,教授中出又分别学、共学,已经一一交待清楚。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

  假定违犯了这些皈依以后的学处,这个皈依就不完全,有点亏损了,严重的是“弃舍”,整个皈依都舍掉、毁掉了。那么到底什么情况是亏损、什么情况是弃舍呢?有一种说法是如果犯了以下六样的话,皈依就舍掉了。就是别学当中的前三种--皈依佛以后不皈依余天,皈依法以后对一切众生远离损恼,皈依僧以后不跟外道住,这是应止的,再加下面三条: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如果这六点都违犯了,那就舍了,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要犯九种才算舍弃,除了上面六点以外,再加后三种各别学处,就是《皈依六支论》当中说的,对大师乃至任何大师的形象皆应恭敬,对法,乃至四句偈等应该恭敬,对僧应该恭敬,不该不恭敬、轻毁等,这是另一种说法。以上是弃舍皈依的情况。如果犯其余部分就是损伤皈依,譬如一棵树,把它连根拔掉就死了,如果只砍掉一点,就只有受伤,并没有死。这是宗大师当时一般所流传的两种说法。下面是宗大师提示我们的话。

【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心未诚归,故亦成舍。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这两种是大师告诉我们的,假定我们遇到命难时舍掉了皈依,实际上这就违犯了“为命不舍”,心里面既然已经舍掉,当然皈依体就没有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虽然心里没有说要舍弃皈依,却牢牢地爱执三宝异品,就是跟三宝不相应、相违背的,因为不再诚心皈依,所以也成了舍皈依。真正皈依三宝,内心当中会觉得三宝最殊胜,我一定要照著去做,这才是真正皈依三宝必须的条件,并不是嘴巴上面念一下就算。当初皈依的时候,心里这样想:“我皈依了佛,不皈依余天;皈依了法,要照著法去做;皈依了僧,不共外道住。”誓言是这样,现在心里面却违犯了这誓言,不再诚心皈依,既然没有诚心皈依,所以也就是舍掉了,这是大师告诉我们的舍掉皈依的两个原因。皈依有这么多的殊胜好处,如果你要得到好处,那么就不能违犯这二点,如果违犯了,皈依就没有了。
  假定没有犯上面这二点,只是违犯了该学的学处,那么这不是弃舍三宝,而是对于皈依三宝有了亏损。有了亏损得到的功德就会打折扣,我们希望渐次增长的效果相对地也就少。经论告诉我们皈依有这么殊胜的功德,但我们觉得自己皈依了,却好像看不到什么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皈依是进入佛教的大门,假定这个皈依不是嘴巴上讲讲而已,而是真实的内心至诚恳切地去皈依的话,我们就是依止了最殊胜的力量。这个时候内在、外在的障缘就没办法伤害我们,功德也很容易生起,不容易退失。现在我们虽然皈依了,可是功德却难生易退,原因就是如前面说的,虽然没有舍皈依,但是有所损害;还有很多人根本没有诚心皈依,也得不到皈依体,只是种点善根。
  总之,由于怖畏死后堕落三恶道的痛苦,所以要找皈依处,因为相信三宝才是真正有功德的,于是来接受皈依,皈依以后努力照著应该学的去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以上就是共下士当中皈依的部分。
  现在把皈依再总说一下:第一皈依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皈依;在这种原因之下,你所要皈依的对象(皈依境)应该具足什么条件;条件具足了,你怎么去皈依;皈依以后应该如何去学,这样去做会得到什么殊胜的好处。
  理路了解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我们目前的状态,这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并不是学一个理论,以后当个学者可以写文章,而是学了以后要能运用,还要不断地思惟自己为什么以前没有因缘皈依;另外,皈依以后还要随念悲,希望周围的人也能皈依。了解了自己目前实际上的状态,怎样如法地净除自己的违缘,增长顺缘,帮助周围的人进来学佛。
  我自己以及我看见周围很多人,不信佛的不管,就信佛的人来说,好像很少人谈皈依的四因。为什么皈依?因为皈皈很好嘛!为什么好?不知道,人家说好嘛!就只是这样!或者不了解皈依以后会有什么好处,好像皈依以后就会发财,买奖券会中奖,诸如此类的理由,实际上都不是皈依的正因。难怪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法,到了现在末法的时候被人家称为迷信。你说这些人不相信三宝吗?他相信,但是为什么相信他不知道,说出来,也是一片迷糊,这样的相信并不是纯净的正信。现在我们了解以后,一方面自己要提升、净化,然后要帮助别人了解这个道理。
  实际上你不能说这样的皈依不对、不好,因为很多人就是从这样开始。我们了解佛法以后,看到这种迷信的状况,并不是就排斥他,他虽然如此,还是宿生有一点浅薄的善根力量,造了一点相应的业,所以业感果时,这一世他又来皈依了。就像我们一生的过程当中,谁都不是自己事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去念小学才去念,都是父母要我们去念的。从佛法来看,这是他的业,由于过去种了善根种子,因此多多少少也能够进入佛门,可是勉强归类,只能说是很肤浅的善根,如果以理智去衡量,这是属于迷信而不是正信,这个我们要分辨得出来。
  实际上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外在的境力量非常地强大,祖师们有一句名言:“境风浩浩(或是炎炎),烧尽功德之林”,浩浩是指它非常地强大,炎炎是非常地强烈。由于环境是这样的强烈,因此虽然我们对三宝有一点简单的信心,但是由于不了解内涵,一面对境界就容易“烧尽功德之林”,这是一种状态。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只是迷迷糊糊地跑去皈依,对三宝没有非常强盛的净信心,只是嘴巴上面说一说,这样是得不到皈依体的。当然从结一个缘来说,这是非常好的,佛法讲缘起,这个善种子已经种下去,迟早有一天会结果。可是眼前结的不是这个果,眼前的业都是染污之业,得不到皈依的好处。既然没有得到皈依的体,那么皈依的功德也说不上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98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