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14

【此复第一谓住乐趣,第二谓身,生为第三,财位僚属为四,第五谓为世间量则,第六谓彼所有名称,七谓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谓于诸所应作势力具足。】

  住乐趣是指人身,这一段的文字很容易懂。异熟功德主要是讲体,下面异熟果报是说明它有什么功用,也就是平常讲的体跟用。

【异熟果报分八: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第三者谓所劝教,无违敬用。第四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第五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第六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施布恩德,为报恩故,速受劝教。第七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又于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第八者谓于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

  八种当中第一个是寿长,修行真正重要的是成办自他利,寿长就可以有很长的时间集聚很多善根。第二是大众一看见就欢喜,所以你讲话大家就容易接受。第三,因为他出身尊贵,通常只有人家求他,他不必求人,人家自然愿意听他的,而且对他恭敬。其实这是世间的量则,人都是这样,如果自己条件很差、不够,去求人家时,人家会怕你来找麻烦;反过来,如果条件样样够的话,人家很乐意接见你,而且你讲的话人家愿意听。第四,真正要帮人家,必须以四摄利他,有大财位就能以布施摄受有情令其成熟。第五,信言圆满的话,就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众生。第六就是大名称。这是由于你做了好事,所以人人都知道你。因为你营助别人的事业,做他的助伴,所以你要做某事的时候,大家都很乐意来帮忙,回报你;若是劝导人家,人家也乐意接受。
  第七是大丈夫、男性。现在这世间讲男女平等,特别是西方人。在美国,通常男性聚在一起,他们有他们的话题,这先不去谈;据说女性聚在一起,最常见的题目就是争男女平等。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过男身的殊胜是佛讲的定量,我们对佛要有净信心。身为女性有很多不方便,比如有一些处所,对女性而言身处其中不会无畏,怕被侵犯,男的就没有任何害怕,也没有什么顾虑,诸如此类等等。最后一个是大力具足,也就是勇悍,精进需要这个条件。不管为自己、为他人,他不会疲倦,而且做事非常勇猛、非常坚固,乃至于学定慧,不管慧或神通都容易发,将来我们学上去就知道。这一点,平常就要特别注意。
  在分别思惟当中,特别说明这样的果报是走佛道所依之身,有它特殊的基本条件和功用,以下说明得到这个果报的因。

【异熟因分八: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磈杖等,害众生无病。”】

  第一是长寿的因,对一切有情行为上不去伤害,内心上依止于绝对不伤害别人的意乐,这是遮止。更进一步,还要好好认真地去放生,处处地方代别人著想,利益别人。如果能够遮止害人的事,认真去做救人的事,就能得到长寿。还有对病人要好好去帮忙他。有些人动不动就欢喜虐待、伤害其他生命,这样很不好,爱护生命即使在小地方都应该注意,我们平常不会真正伤害众生,但有时候看见狗会对它踢踢打打,这也不可以。退一步说,同学之间不要随便开人家玩笑,因为你内心当中总是不能尊重别人,觉得开别人玩笑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实际上这对自己有很大的伤害。这些地方大家要注意。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又云:“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姤果,当感妙同分。”】

  第二是形色圆满,它的因是施灯等光明,或者惠施鲜净衣物,让别人看起来很好,心里很欢喜,所以此生自己的形色也是这样。最主要、最根本的是要遮止嗔心,这个很难做,但非常重要,感得身相美妙,忍是根本。我们平常很容易犯嗔心,莫名其妙犯的不太多,通常总是因为觉得自己有道理;特别是我见很强、做事能力很强的人,在违背自己心意的时候,往往容易起嗔心,这个要小心。“施庄严妙色”是说总是和颜悦色地对人家,而且不嫉妒人家。平常我们强过别人的时候,很容易看不起人家;不如人的时候,又嫉妒人家。所以如果能够在强过别人时不骄慢,不如别人时不嫉妒,将来感得人身时的形色就是很善妙的,这就是形色圆满的因。

【第三者谓摧伏慢心,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第五者谓修远离语四不善。第六者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第七者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第八者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第三族姓高贵,在因地当中要摧伏慢心,对尊长要恭敬礼拜,就像仆人一样。骄慢的人将来可能感得畜牲或下贱种,所以千万不要骄慢。第四是财位。这个因是碰到有人来求东西,不管吃的、穿的,都尽量给他;即使他没有来求,晓得他穷,也主动帮忙他。而且对于苦恼田(悲田)和功德田(三宝),当他们资具缺少的时候,能够去供养、布施。第五是信言圆满。这是因为我们因地当中不说无意义的话,如果妄言、离间语、粗恶语、绮语等无关紧要的话不说,能感得所讲出来的话就产生这样的效应。
  第六大势名称,势力很强大,有很大的威望名称,这怎么来的?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发宏誓愿。我们学了佛以后,都会发宏誓愿,可是大多只是一句空话。我自己想想也是一样,常发愿“我一定要成佛!要救一切众生!”发完了以后,到底怎么去做却不知道。如果发的愿是要救别人,行为却是为了自己,这种愿不能说没有用,但真正说起来也很难说有用。我们现在想照著《菩提道次第广论》走上去,这种现象都应该要很正确地认识。除了这样还要摄持当来种种功德,所以不但要发大愿,而且要实际上去做,这个很重要。如果发了愿但实际上还都是为了自己,这个是摄持的功德还是非功德,我们应该要分别得出来。之所以要去供养三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满这个愿,所以行为这样去做,出世间的是供养三宝,世间的是供养父母,此外,还要供养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第七丈夫性,要得到丈夫身,内心要生起对丈夫身的好乐,厌患女身,深深感到女身的不理想,这是对自己而言。万一有人对女身欢喜的话,遮止他这种欲乐,因为有可能因这样的关系,下一世会失去男根而转变成女身。告诉他这个道理,使他下一世不失去男身,这样我们就可感得丈夫身。第八是大力具足,为什么能感得这个大力量,就是因地中不但我自己去做,如果别人不能做的,还要代他做,或者像前面供养中说的,我带著别人一起共办,用种种的方法帮助别人做。如果单单供养,会感得财富,自己去做,会感得具足大力。有的时候,你出钱而由他去做,你会感得有钱,但是不具足大力;他努力去做,他会感得具足大力,每一个因果的关系要弄清楚。以上就是得到修种智所依圆满异熟的因。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修这八个因的时候,还要几个条件--三缘,如果能够以三缘去修这八因的话,就能够感得最殊胜的异熟果。有了这个异熟果去修行,就远比一般来得快、好。这三缘是心清净、加行清净、田清净。心清净分两方面,一个从自己方面看,一个从对方去看。从自己方面看又分二点:第一是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第二是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这完全是由内心去看的。修前面的异熟八因,一定有很多善的功德,这功德要回向无上菩提,不求其他的,这是第一个。这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体会得到却很难,做到更难。比如说,我在常住很认真做事,不计一切辛苦愿意去做,常住有事情就找我做,有好事却轮不到我了!如果是你,你心里怎么想?辛苦了半天,好事轮不到我。诸位自己想一想,我做好事的目标是求什么?我们不知不觉当中是为了自己,会觉得做了很多努力以后,怎么没有轮到我!尽管嘴巴念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但是内心要的却是这些!这里不要单单在文字上转,我们一定要了解文字所指的真正内涵,然后对境时不断地去磨炼,要多祈求、多忏悔,这对我们非常重要。还有在修的时候,“由纯厚意”,纯是内心当中非常纯净,毫无杂染,厚是力量非常猛利,不是虚虚浮浮的。修得非常猛利,然后回向无上菩提,这样自然而然内心是最清净的。以上是对自己方面,跟别人无关。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姤,比较轻毁,勤修随喜。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心清净当中,对别人应有的心态有二点:第一点,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有修行的助伴--同法者,包括上中下座。平常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会比较、嫉妒,应该怎么办呢?认识内心这个杂染,遮止它。通常别人做了以后,我们心里会嫉妒他,乃至嘴巴上讲“这有什么了不起!”这都是比较、嫉妒、轻毁。怎么办呢?勤修随喜。心想:真好、真好,他做到了!不管对上中下座都应如此,这要跟前面配合起来做,这是第一点。
  万一做不到怎么办呢?时时去观察自己的内心,我为什么做不到?我应该做的是什么?因为你不断地去观察、注意,就晓得病在哪里,怎么去对治、改善它,这个都是在对境的时候去修。有些人说修行要关起门来,其实不对境你修什么呢?没有境根本不晓得内心有什么毛病,要对境,随眠种子才会被引发起来,这样才有机会把它净化,但并不是叫我们面对粗暴的境。所以修行过程当中,助伴是非常重要的,外面粗暴的境界要远离,但修行助伴是不能远离的。
  一个人关起门来修行,一般都会习定打坐,有些人一坐下就打瞌睡也不知道;即使入定了,八万大劫以后出定,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个时间完全浪费掉了,因为你的习性一点都没有动,这在后面会详细说明。修行的中心在智慧,学定也是为了得定以后,智慧才会真正地深入。普通我们并不了解修行是要在境上修,认为自己的心很乱,要安定一下,就不去对境。这一点后面会一层一层深入地告诉我们。以上是心清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14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