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31

※﹝思惟天苦分二:一、欲天三苦,二、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

  欲界天上有三种苦,第一个是死堕苦,第二个是悚栗苦,第三个是斫裂杀害苦。死堕苦又分死苦和下堕苦这两个苦。天上的快乐很大,但是死时的痛苦,比他所有享受过的快乐还要大,了解了这个,真正有脑筋的人,绝对不会欢喜去天道。之前在天上享受快乐,等到临死的时候,有五衰相现,那个痛苦是很重的,把他在天上所受过的快乐都盖过。这个五死相的内容,第一个,平常天人的身是很可爱的,临死时就变得自己也不欢喜,别人也讨厌,所以天女等那些原本对他很好的眷属都会离开他。此外,天人都有他自己的宝座,到那时候就坐不住了。第三个是本来天人的身上,自然而然有很多花鬘,而且永远是新鲜的,到那时自然就枯萎掉了。第四个是天人的衣服永远都不会脏的,不像我们出了汗还要洗,可是到临死的时候,衣服就变脏了。第五个是天人临死时身体会出汗,以前是不会的。天界的众生,譬如说四天王天、欲界天等等,就像地上的人一样,临终有很多的死相现前,这个是诸天的死苦。
  然后是下堕苦。在天上死了以后,如果有善还可以再生到人、天,但若没有善的话,往往会堕为畜牲,而且他自己会先知道,可是一点力量都没有。更可怕的是堕到饿鬼地狱去,本来这么快乐,一旦堕落怎么受得了?这是死堕苦中的第二个下堕苦。

【悚栗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诤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

  当有其他比自己福报更大的五欲天子生起来的时候,福薄的天人,就会很害怕,这是第二个悚栗苦。另外一种苦是天跟非天会战斗,那个时候会产生被斫裂杀害之苦,而且不但会被杀伤,还会被赶出去。我们总以为天上一切好像很好,实际上天上也有像畜牲道中互相争夺的这种情况。就是说有一些力量比较强的天,当他遇见不如意或者什么特别的情况下发脾气时,那些褔报比较差的天子就会从自己住的地方被赶出去。我们可以想像,要是住在那里苦苦恼恼地倒无所谓,但如果从自己非常贪著、非常享受的一个地方被赶出去,然后本来是你所有而且非常喜欢的东西,被人家占为己有,你失去了心里面最爱著的东西,那是何等痛苦的事情。这个也说明了在六道当中,即便是欲天,五欲的享受再没有比他更好的,还是会有这种苦恼。

【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

  这里又引经论告诉我们,凡是享受五欲的欲界诸天,我们会觉得他们好像很快乐,实际上并不是真正快乐,而是一种内心的贪欲相,像炽烈的猛火一样。这种相状其实不难体会,我们对于自己执著难舍的东西,特别是在物质上自己欢喜的东西,你去观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很明白见到了;尤其是当这个东西被人家拿走的时候,那种痛苦是更强烈。除了物质上的东西,其他的像名位等等也是一样,比如我们看得见的是每次竞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觉得一定是你的,结果被人家拿走的时候就痛不欲生。还有其他类似的状况,我们可以透过这个角度去观察每一件事情,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只要内心还在散乱当中,是不可能有安乐的,其实真正说来,就是得到定了也还是没用。不过这地方是特别拿诸欲天相对于诸上界,上界的天都是要得定以后才能感得的,所以只要心里面还没有安住于定,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下是不可能真正安乐的,因为心里是刹那刹那为业烦恼所自在。既然不能自在,怎么能安乐呢?这个心的特征就是放逸散乱,永远在那儿扰动,这种情况是永远不能得到寂灭的。就像一堆柴上面正在燃烧的火,除非把这个柴拿走,否则一直会烧下去,何况还在大风里面吹,更是烧得厉害。

【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平常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东西不能吃,病好虽然可以吃一些东西了,可是你又偏偏去吃不应该吃的东西,所以必然的,你吃下去马上会有问题。比喻在世间六道当中,好像天道是最好的,可是这个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在天道的时候,因为贪著于快乐中,以后堕落是更加痛苦;就像病刚刚好,又吃了不当的食物,马上就会出纰漏。所以欲天尽管享乐,可是反而不如人道,因为根本不能修行,只是把他自己以往所积的褔报通通消耗掉,剩下来就只有恶业了。由于以前的褔报让他生到天道,等到没有褔报了,就只有堕落恶道,这是何等糟糕的事情。总之,三有之内没有一道不苦的,如果我们真正认识了这点,对眼前这些的贪著,自然渐渐就能够平息下来。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

  再上面的色界天跟无色界天,都是定中所生的,层次高低就看他定的深浅。欲界以下的这种苦苦,他们是没有的,最高的天连坏苦也是没有的。但是因为虽然在定当中,仍有烦恼随逐,有种种障碍,要想得到真正快乐是得不到的,因为实际上还在行苦当中。行苦是所有苦的根本,它的行相就是你无法自主,只能继续不断地流转,总有一天你会又走向死亡,最后终究是苦,而且连现在也是为粗重所随逐,结果都是苦。不过不同的是,三恶道是苦苦为盛,人道当中是坏苦、苦苦都有,天道当中主要是坏苦跟行苦,最高的天也还是有行苦,总不出于那个苦性。

【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这个是特别讲最高的色界天和无色界天,已经超越了苦苦,恒常处在定当中,这个定乐的时间往往会非常长,特别是上界天,往往以劫计的时间都在定当中,一动也不动,但实际上并不是毕竟的解脱,所以终究要堕落。他们眼前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苦苦,但是因为行苦还在,不管怎么努力,仍会继续不断地流转,不可能恒常安住在这个状态里不动。就像天空当中飞的鸟一样,暂时虽然不著地,但终究会停下来;也像孩子射的箭一样,射到空中,暂时离开了地面,但是最后这个箭一定还是会掉下来。
  下面举一个更实际的比喻,就像点一盏灯,眼前好像一直点著,但实际上它一刹那、一刹那地在消灭。原本满满的油,慢慢地减少了,所以每一刹那都在坏灭当中,这个是行的特征,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终究还是要受这个苦恼。这一点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就知道三界之内是没有什么真正的快乐的。特别现在是末法的时候,我们修学真正最重要的重心应该以戒为主,努力地集聚资粮。当然这个资粮的内涵包括很广,《菩提道次第广论》从前面一路上来都不外乎是这个。如果只求小乘,资粮够了以后就要深入定慧,大乘则是希望能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个时代能把戒持好已经不容易,何况能得定,至于智慧那更谈不到。
  我曾经见过几个人,由于宿生带来的善根,这一生有因缘能接触佛法,而且有一些定的境界,虽然非常地浅,以现在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这个定最多是欲界未到地定,在这种定当中,身体会有一种相似轻安的持身法,但并不是真正的轻安,(真正轻安条件很高,要得根本定才是),那时感觉到身心的粗重消失掉了,会非常舒服,而且会感受眼前的所有东西好像都不见了,如空如幻一般,自己觉得好像证得空性了。当初我也不懂,真的以为他证得空性,后来进一步学习才了解,他连真正的根本定都没得到。我曾经试著跟他说,可是他非常执著,反问我说:“你根本没有经验,你怎么知道这个不对?”我想想也没错,除非对方有信心,或者你把那个经论引证给他看,再不然你功夫能够盖过他。我虽然自己用功的时候,多多少少有这种经验,可是的确不如他,所以后来也是到此为止。所以真正在修学过程当中要能够如理地走上去,需要很多的因缘条件,很不容易。在修习轨理中说,如果你不了解正确的路走上去的话,“一生善行终成过失”,永远陷在这个地方,那是何等糟糕的事情!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上面已经把个别思惟六趣当中的苦一一说过,不管是总的、别的,结论是一个字:“苦”。我们照著上面这样的方法,如理地去思惟五趣或六趣中整体的、个别的苦,对于生死轮回中的一切,就不会贪著了。在这里我愿意再跟各位同学互相策励一下,我们听懂了道理,进一步要去如理思惟,而如理思惟时,对于下面讲到烦恼部分的了解就相当重要,认识了以后,但愿每位同学很认真地做,这样才有真正的利益。
  当我们了解了这个苦以后,对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不再贪著,会一心一意地想办法要跳出来。要跳出来就要观察它的因在哪里,把它除掉。所以当我们对苦谛有正确的认识之后,就会想了解它的因。苦跟苦谛不一样,苦是指苦苦,是内心的一种感受,苦谛是圣人所见到的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现象,这两个我们要分得清楚。在烦恼没有消灭掉之前,所造的业结果终归是苦,这是世间真实的行相。我们对世间的真相如理思惟、了解了以后,产生厌离,于是要找它的因,所以下面进一步说集谛。

    思惟集谛

※﹝第二、由集谛门思惟流转生死次第分三:一、烦恼发生之理,二、彼集业之理,三、死殁及结生之理。今初﹞

  要找苦谛的因,也就是集谛,也是照著世尊告诉我们的道理,如理去思惟生死当中流转的次第。这里分几部分来说明,首先讲烦恼;因为有烦恼就自然会造业;造了业一定会感果,所感的果就是在生死当中轮回,所以怎么从造了业以后到感果,分这三部分。然后感了果以后,再对境的时候又因烦恼而造业,辗转不已。现在一一来说明。

【成办生死之因,虽俱须惑业,然以烦恼而为上首。若无烦恼,虽有宿业超诸量数,然如种子,若无润泽及其土等,定不发芽,如是诸业缺俱有缘,亦定不能发苦芽故。】

  业跟烦恼是我们感生死最重要的因,这两者之中,烦恼是最主要的。为什么说烦恼是主要,业是其次呢?这里举喻说明。“虽有宿业,超诸数量”,过去的业多得不得了,无量无边,就像各式各样的种子一样。种子要生长发芽必须要很多条件:首先一定要种在土里,然后还需要水和阳光,假定没有这些东西,单单有种子,它不会发芽;同样的道理,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但是要感果还要有“俱有缘”,没有俱有缘的话,一定不会感果的,就像种子不会发芽一样。俱有缘是什么?“俱有”是俱时而有的意思,比如种子要发芽,一定需要水、土、阳光,这些就是种子发芽的俱有缘。
  如同种子发芽需要水、土、阳光一般,业感果也同样需要这样的一个条件,我们称它为“俱有缘”,也就是烦恼,任何一个业感果的时候,一定还要烦恼作它的“俱有缘”。反过来说,虽然有业,如果没有烦恼,那这个业不会感果,这是第一个。反之,如果有烦恼而没有业,那情况如何呢?

【又若有烦恼,纵无宿业,无间新集,取后有故。】

  当然,如果没有业,只有烦恼,它不会感果;可是只要有烦恼,一定会造业,造了业以后烦恼又滋润它,就会相续后有,这个果就出现了。这两种情况比较,我们就了解:成办生死的因之中,最重要的是烦恼。如果不修学佛法则已,若要修学佛法,这一点对于我们绝端重要!我们常常怕周围的人说自己的坏话,怕人家的眼光,我们很注意这个果,实际上这是自己的业。真正重要的是认识这个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烦恼。这里大家特别注意,平常人家说你什么等等,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已经感果的,或者说只要有这个业,迟早会感果的。我们现在真正要重视的是自己的烦恼!世间人总是在意别人对我如何如何,为什么我们在表面上这么执著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31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