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52

十二因缘的内涵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面讲得很清楚,不过我的经验是在没有经过老师指点以前,我看《瑜伽师地论》如同天书,怎么看也看不懂;后来透过我的老师为我讲解了一下,而我自己之前也看过,于是就能把握住重点,然后再回过头去看,才知道一点都没错,它说得清清楚楚,流转是怎样流转,还灭是如何还灭。今天我也只是把我所听见的告诉你们,单单听过了以后,如果不认真地思惟观察,你对它的重点还是把握不住。所以一定要认真地先将文字弄懂,还要把文字所指的心理行相用在事相上面,到那时候就会处处地方感觉到,只要心里起了一个念头,下面所有的习惯就都来了,一一无不跟它相应的。可能大部分同学对这个概念还不大清楚,那没关系,你们好好回过头再把十二因缘看一遍。当然有的同修条件够的话,在这里就可以深入,力量不够的可以先退回去,这在最前面已经告诉我们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依照这个教法的次第一步步学,凡是前面的东西都是后面的基础,我们只要跟著这个次第上来,自然走每一步都有正确的认识。
  有同修问:“这个‘爱’要如何断法呢?我们现在断不了啊!”对!所以佛陀告诉我们的教诫中,三十七道品真正最重要的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蕅益大师也说:“不明念处慧,徒诵木叉篇。”这个“念处慧”是指智慧,可以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如果这个不明白,那讲持戒是没有用的。“木叉篇”就是戒,戒的真正目的就是这个!现在之所以放不下,是因为觉得快乐所以会贪著;或因为怕苦所以生嗔,目的都是为了求乐。现在由于观察到所有的“受”都是苦的,那贪著自然就生不起来,乃至对眼前的一切感受都会厌恶。
  会有这些执著,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有身见”,这个东西最难根除,观身不净就是要把这个身看得一无是处。它有一个完整的修持方法叫白骨观,这是一种大不净观,真正观起来的话,对身体会感到无比的厌恶,当然这里面还要有非常善巧的方便。佛世时有个公案,就是有些人修大不净观观起来了,结果不但对身体、饮食乃至于男女及所有的东西都无比讨厌,弄得每个人实在都受不了,不知如何是好。所以策发大厌离心以后,那时爱自然没有了,但是单单这样还不够,还要一层一层的深细观下去,这有它特别的方法在。所以说正断的时候,就从“爱”支断起。
  更进一步去看,当欢喜的境界生起来的时候,叫你不贪也做不到;苦来的时候,不起嗔也很难,这二者不管是不离爱,或者乖离爱,都是会让你感觉不寂静的。现在懂得了道理以后,知道一切都是“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也就是前面的法必然感得后面的果。既然现在这个情况是你不欢喜的,要断的话,一定还要在因地当中去断掉它。真正去追究它的因,结果发现原来放不掉的关键,就是总为了一个“我”,因为有一个“很实在的我”存在,所以就放不掉。现在就了解在十二因缘当中原来没有一个“我”,如果真正去观察的话,“我”就找不到了。比如人家打你、骂你,你就受不了,这是因为你觉得:“他在骂我”,现在我没有了,骂由他骂。就像听见路上几个人在骂人,他骂他的,你最多只觉得很吵,不会发脾气,这个道理很简单。
  何况现在不仅如此,你了解问题的中心在执著这个“我”有自性,更进一步又从十二因缘当中确认没有“我”,那根本拿掉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所以,真正的断还是从“我”断起的。平常所以会“爱”是因为有我在、我欢喜的,所以会嗔是因为我受到伤害。现在既然找不到我,能受的我就没有了。其次是眼前所对的境界,晓得了这个法是这样的因必然感得这样的果,要拿掉它的话,就只要在因地当中努力就可以了。所以拿不掉是因为有一个我,既然我找不到,那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根本还在我执。
  整个问题的现起,都是由于因感果的必然关系,而它的关键就在这个我,当认识到我是无自性的,问题就能解决了。所以说无明的原因就是执取有这个我,由此后面这些东西都跟著来了。所感得的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可以说是由前一支感得后一支,这是就一支一支的关系来说的,而实际上整个十二支的本质就是五蕴身,只要我执拿掉了,这个蕴的相续就断掉了,也就没有生死了。
  我们由于无明所使而产生了“因位识”,这个因位识无量劫来是无量无边,根本没办法数。现在我们幸运地了解了,因位识之所以将来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爱、取、有三支上面,所以如果积极地要求解脱的话,必须赶快从这上面断起。当我们真正体验到了有支的力量以后,就发现下一生固然是这个力量引导我们去,就是眼前的任何一件事情,下一个步骤怎么个作法,也都是这个力量在推动,所以叫“引生后有,有大势力。”“后有”就是从现在向后去你的行为,它主要的就是有支的力量在推动。所以要避免苦,就要先找到苦因,现在把你推向苦的是这个;你要快乐,推你向乐的也是这个。当你观察到有支这个力量的存在以后,对于为什么会转向流转生死的这个方向,或者转向还灭生死的方向,就了解它的因由:顺著无明相应的爱取就流转,顺著正知见相应的精进、善法欲就还灭。当观察到这些以后,对自己的起心动念等,就会看得非常清楚,就能在因地上防止它。所以我们对这整个的概念平常要多薰习,否则事情临头就没有力量,也没有办法挡得住。
  昨天有一位同学离开这里。走前他跟我说,自从来了以后,他非常欢喜,觉得非常好。还说听了这《广论》实在好。既然实在好,为什么要走呢?因为在他没来之前已经接触了另外一个地方,那时他非常羡慕那里,心心念念一直想去,但是后来有其他的因缘就岔开了。后来又有人告诉他这里很好,他就来了,来了以后他也觉得很好,所以就决定留下来。偏偏他父亲生病了,而且非常严重,他回去看了两次。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儿子出家,都是很难接受的。何况他家里的人不信佛,所以就会很担心。他是因为孝心所使而决定离开这里的。虽然这里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他也未尝不欢喜,但是最后就在他正徘徊不定的时候,前面这力量就来了,这就是“有”,很简单、很明白。本来他心中就有非常强盛的力量一直想到那里去,却被其他的因缘岔到这里来,等到又有其他的因缘影响他的时候,他就又回去了。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例子。
  现在我们非常幸运的能够遇见这圆满的教法,也了解成佛的中心在什么地方,自然而然会全部精神贯注在这里头。尽管如此,但是因为以前造很多业,这些力量会影响我们。所以要想办法在这中心问题上面加强,这是集聚资粮;以前跟它不相应的障碍力量,想办法把它消除,这叫做净除业障。净除业障的方法,前面告诉我们有二种,就是“悔所损”、“对治所损”,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忏悔的原因。即使世间法也不例外,像《了凡四训》中也说“谈积善之前,先要改过”,原因就在这里。否则,可能一个因缘来打闲岔的话,就又轮回去了。所以我们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把这些教授的重点一再地串习。在讲完了以后,大家应该多思惟、观察;如果有时间,更应该多去看看经论,让我们在心里把这力量加强,这就是“业”,这就是“有”。
  启发我们的正知见之后,由正知见策发正精进,就是所谓的善法欲,把这力量提得很强,把在没有正确认识之前所犯的错误、习性等等改掉。习惯是很不容易改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透过行为不断薰习,在识田当中留下的影响。所以虽然是小地方,但真正修行的人,就应该从这些地方注意起。
  我们初修行的人,在很多关键上,往往有模棱两可的困惑,应该不要让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空费了岁月。我们往往在不知取舍、不晓得怎么办当中,无可奈何的就停在那里,一停短则几天、几年,长则多生多劫,就这样浪费掉了。所以道之根本要先亲近善知识,对于应取、应舍要认识,认识以后要照著它努力地如理思惟,使内心产生决定不疑的见解。
  如果我们有某种强有力的习性,那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个习性的力量很强,你就被它牵著走了;还有一种是虽然眼前没有被它牵走,万一碰到其他的因缘,你又跟著那因缘跑掉了,刚才我说那位走掉的同学,就是这样。虽然遇到了这么殊胜的内涵,却无法拥有它,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在这一点上把握住。

【[(以上为十二因缘复习)﹞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然唯尔许犹非止足,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脱狱”等。】

  我们从苦集二谛或者十二缘起门当中去思惟,透过思惟才能了解生死轮回的真实行相。这里要注意一下,苦跟苦谛二者不太一样,我们平常很容易误解。苦跟苦谛有它共同的那一面,也有它截然不同的地方。对于很多事情的观察,我们必须要从它们的同异二方面来做比较。苦是一种实际上的感受,身、心上一种苦迫的感觉,只是深浅程度的不一样。但对生死所感一切为苦,这个真实不变的道理,平常一般人苦苦可以感受得到,但乐苦往往感受不到,当然行苦更感受不到了;好一点的人,乐苦或许还可以稍微感受得到,行苦根本感受不到,而实际上不论感受不感受得到都是苦谛。所以苦受和苦谛的差别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里面告诉我们的是苦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原则。
  会有苦谛的原因就是集谛,而十二因缘就是整个从因到果,圆满地说明其中的差别。不但是认识理论,而且要去思惟,透过认真如理地思惟,感觉到在生死轮回当中是这么可怕,就会决心要舍弃生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厌离心。厌离以后我们会想求真正的解决,所以说“欲彼寂灭”,要求解脱就要有正确的方法,之后才能证得,这彼此间有一定的因果相连的必然关系。总之,苦跟苦谛的内涵不能弄错;其次,整个次第不能弄错。
  在经过如理思惟会生起想出离的感受,“才生此”是指只要刚刚生起感受也算是,但是单单这个感受生起还不够。那么要到什么程度呢?透过前面真正对苦谛认识以后,会感受到就好像身处在无常盛火中。这个平常我们一般凡夫不可能感受得到的,因为现在我们真正害怕的是苦,并不是苦谛;因为我们只怕苦,所以专门去求乐,结果是“以苦欲舍苦”。差一点的,就追求物质上的快乐,好一点的,则追求名闻上的快乐,内心当中都受了这个无始以来的错误习性所使,这才是根本问题,如果仔细去检查,大家会检查得到。
  我们虽然透过了理论了解到这是个问题,可是内心当中就是会保护自己,一碰到就会痛,因为这是习性,不经过严密地思惟,我们不会真正痛下决心愿意去改,而且单单有心去改还不够,要依循著正确的次第。就像我们为了治病,愿意忍受动手术的痛苦,因为感觉到如果不痛下针砭来治它的话,是会送命的。这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痛苦,才有力量能挡得住,否则讲了再多道理都没有用。平常我们真正最大的缺点是讲道理很容易,所以古人有句话:“吃得酒肉饱,来寻僧说禅。”大家坐在沙发椅上面,茶一喝,讲道理可以头头是道,感觉轻飘飘的,但叫你真正去做的时候,就不灵光了。不要说别的,单说这几天我们搭那个帐棚,就感觉弄得汗流浃背,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身心上是极重的负担和痛苦。平常我们称这是文人的习气,致命伤就在这个地方,往往讲讲可以,真正去做的时候,做一做就油掉了。并不是方法不对,而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文人习气,稍微去做一下就觉得不灵光了。
  我衡量衡量自己也是一样,我常常说:“老了!老了!”假定我开始有一点老的迹象时,自己就以老是死因而努力策励,不要给自己一点借口,在渐渐老化过程当中,透过这个训练不断地提升,今天虽然老了,这个精神还在;可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会总是给自己找一点借口,久而久之,养成习性以后就来不及了,我们平常的死症就在这里。所以我一直策励自己,也但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你们至少没有我这个毛病,千万不要遇到一点小小的问题马上就找借口,这就是我们的业习气。当业习气来的时候,你要抵挡它是会有痛苦的,但千万不要给它找借口,这是自己能否突破绝端重要的关键。但是也不是硬来,硬来没有用,无益的苦行毫无价值,而是如理、正确的在我们该努力的地方用功,不要轻轻易易地找一个借口来掩饰保护它,这样就对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52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