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62

像朴穷瓦这种大善知识,他绝对不会因为人家尊敬他,就觉得自己很行。他也说:“我常常忽然之间,莫名其妙地被烦恼击倒了,但是就算暂时被压伏,我咬紧牙关绝不服气,绝对要跟烦恼斗。”博朵瓦听见了这话说:“啊!这是他的经验,若能这样的话,烦恼当下即退。”所以可见问题始终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去斗烦恼。

【世庸怨敌,一次摈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时仍来报怨,烦恼不同。烦恼于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无往他方亦无报复。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坏烦恼之所致耳。《入行论》云:“摈庸敌出国,摄受住他方,养力仍返报,烦恼敌不尔。烦恼为惑慧眼断,遣离我意能何往,岂能住余返报我,唯我志弱无精进。”】

  世间一般的怨敌,你把他赶走之后,到后来有力时,他还会来报仇。烦恼不是,如果真的能够从根本上把它拔除,它不可能跑到别的地方去。那为什么拿不掉呢?因为我们没有精勤地破坏烦恼,破坏烦恼要绝对地精进!精进到什么程度?率尔率尔念念努力。
  下面引论,是同样的意思。我们把世间庸常的敌人赶到别的地方去,他在那个地方慢慢地休养,等到精力恢复以后又会来报复;但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当烦恼被我们的慧眼断除,也就是从我们的心意当中把它赶走后,它不可能跑到别的地方,等到恢复了以后再来找麻烦;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自己志弱而无精进。不过这地方反过来的志强精进并不是说硬话,有的人会说:无论如何要做到它!单单这句话不够,这句话后面一定有它的方便。我自己刚刚出家的时候也是一样老说硬话,周围的师友就告诉我,不要单单嘴巴很强,心力也要强,这要有方便。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诫,我到现在还深深记得这几句话。之所以让我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因为我吃过很多苦头,反过来说,我现在对以前吃的苦头并不觉得是苦头,而是自己成就的最好因缘。但愿各位同学能够少吃一点苦头,但你真正吃苦头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抱怨它,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女绒巴云:“烦恼起时不应懈怠,当下应以对治遮除。若不能遮,应即起立设曼陀罗及诸供具,供养祈祷尊长本尊,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动住处,劲举项颈,亦能折伏,可见彼与烦恼斗争。”】

  祖师告诉我们,烦恼起来的时候千万不要懈怠,也就是前面说的,烦恼稍出马上认得它,这是我们修行的关键所在。平常烦恼起来的时候,我们不但纵养它,还要找理由去保护它,这是为什么我们平常非常注重善友、恶友的原因。如果你生起了这个问题,跑去跟人家讲你的心理状况,人家就安慰你:“对呀!你说的没错,对方就是这样……。”这个是恶友。凡是碰到这种情况,应该找善友才对,他会跟你说:“注意喔!这是你的烦恼。”或者劝你翻阅经论,或者他跟你一起仔细地检查,这才是我们应该找的人。
  所以烦恼一起来不要懈怠,懈怠就是不去努力地对治,暂时放在那里。应该当下对治,要用正确的方法,这是蛮重要的。对治并不是硬来,有的人觉得一有烦恼,就要跑到佛堂去拜佛,实际上这是个方便,不是正对治。假定你在烦恼非常强盛的情况之下,根本没办法提起正念,那时候一心皈投、祈求三宝,这是对的,因为三宝是你的依仰处;换句话说,就是以一样你平常所爱好的东西,尽量把炽盛的烦恼取代而降伏,但进一步还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对治。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陷在一些习惯当中,不加思择,这是要稍微多注意一点的。
  所以一对境,烦恼能折伏最好,不能折伏就应该马上站起来,设曼陀罗及种种的供品。前面共下士时有说到,在皈依以后,除了思惟佛的功德,数数皈依,念恩供养,念对众生的悲心去帮忙人家;另外,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都应该要供养、启白三宝,这是祖师的典型榜样。而在这里,密乘中供养的方法,并不仅仅是像我们现在把自己的好东西供养,他们是用曼陀罗做观想,把一切所有的东西都供养出去。供养以后,至心祈祷尊长本尊,祈求上师本尊加持,使自己能够有力量对治烦恼。现在当我们烦恼盛的时候,师长可能告诉我们先去拜佛,可是并不是拜了以后,觉得满好就停住了,享受轻安的境界;应该祈求三宝加持我,使我有力量能够如法地把佛所说的方法拿来对治烦恼。这在经论上面有很明确地说明,这也是为什么修学佛法的第一步,希望把皈依的正念提起来,这是最主要的原则。然后“次缘烦恼,忿怒念诵,即能折伏。”正对著烦恼念诵,念诵是他们修习的一种仪轨,要晓得所有佛经当中的法,修时都有它的仪轨,这无非是对治烦恼的方法之一,如果这样去做,就能把烦恼调伏。
  朗日塘巴也说,祖师女绒巴不但如此,本来坐著的,但要是他觉得不行就马上挺起来,不是马马虎虎的,是很有力的,就好像决心跟人家斗一样。我们看凡是一个人,言为心声、行为心行,他的行为表达出他内心中的想法。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意志力非常强大,一定要这样做到!要是我们也很有力地这样去做,那就一定看得出来。古来的祖师们遇境时,心里面全部都是在跟烦恼斗,以前敦巴尊者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叫奔恭甲,他在入佛门前是西藏的大强盗,厉害到乃至于小孩子、老婆婆,一听人家说奔恭甲来了,就吓得马上不敢出声;也曾经有人,一听见人家说奔恭甲来了,就吓死掉了,可想而知这个人的强盗行为是多么严重和厉害。可是到后来他去斗烦恼的时候,也是一样有力,他假定右手是善的,当他每起了一个善念,就马上举起右手来,高兴地跳;左手代表恶,要是他起了一个恶念,就拚命的打它,责备它怎么又做坏事了!换句话说,他全部精神地都在内心当中这样去斗烦恼,而行为自然而然就会跟著它去做。现在这里的这位祖师也是跟他一样,“劲举项颈”表示他以非常强盛的心力来斗烦恼。
  我们一向都是软趴趴的味道,现在不管用什么形式表达都没关系,譬如古人说“吃得酒肉饱,来寻僧说禅”,我们不一定如此,但念完了《广论》以后,马上回去泡一壶茶,然后往沙发或床上一躺,这是同一个类型。反过来说,是认识了以后,烦恼生起时,自己坐在这地方咬紧牙关:我一定要依法这样去做!内心当中要以这种状态去斗烦恼。

【此复应如阿兰若师云:“昼夜唯应观察自心,岂有余事。”依此而行乃能生起。又传说大觉□一日随见几次,尔时定问:“生善心否?”】

  阿兰若师也是古代藏地的大祖师,他说:不论昼夜只做一件事情,就是观察自心,真正出家学佛岂有别的事。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应该把无上菩提做为目标,所有的一切都绕著这个转,不论净罪也好、集资也好;读诵也好、拜佛也好、研讨也好、出坡也好,全部都是绕著这个中心转。如果照著这样去做的话,一定能够生得起来,反过来说,也必须要照著这样做才生得起来。
  大觉□就是阿底峡尊者,不管你什么时候见到他,他不会说闲话,见到了一定问:“你有没有如法去做?有没有生起善心啊?”所以不管是老师、弟子、弟子的弟子,所有传承当中的每一位祖师,他们虽有各式各样的行为,但总是绕著一个中心转--斗烦恼、持净戒、以及业果决定。

【此诸烦恼如何断者︰谓痴罪重极难远离,为余一切烦恼所依。彼之对治,多修缘起,善巧生死流转还灭。若能修此,则五见等一切恶见悉不得生。】

  要真正持净戒,必定要做到对业果生定解,要断烦恼。一般来说,烦恼要先从粗的地方断起,然后再断细的。粗的不外乎贪、嗔、痴、慢、疑,这五大种。其中痴是根本。痴相重的话,头脑很难开窍,所有其他的烦恼都会跟著一块来。对治它要学缘起,所以前面讲的十二缘起非常重要,因为平常我们往往在果上忙,却不了解一切境界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关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必须能够在因地上一直反推回去才行。如果能把一切烦恼的根本--痴拿掉了以后,所有恶见就不会生起。五见就是从无明萨迦耶见开始,以及边见、戒禁取、见取、邪见。

【嗔与现后二世大苦,断诸善根是大怨敌。如《入行论》云:“无罪能如嗔。”故一切种莫令生起,励修忍辱,若不生嗔,则于现法,亦极安乐。如《入行》云:“若能励摧嗔,此现后安乐。”】

  第二个讲嗔,因为这个烦恼非常可怕,不但令我们现在受苦,后世更是严重;而且这种苦是大苦、会断善根,是我们最大的怨敌。《入行论》上面说,没有一样罪过会像嗔这么严重。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绝对不要让它生起,应该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努力去修忍辱,假定我们能够不嗔的话,就是现在也会很快乐。嗔本身就是一个痛苦的事情,我们为了别人的原因,而令自己痛苦,天下再没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事情。所以《入行论》又说:如果我们能真正精勤摧坏嗔心的话,不但现在安乐,后世也得安乐。

【贪爱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业,渐增势力能生生死。又欲界者,从受用境,触缘生受,味著生爱,应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

  第三是贪,这是生死轮回的主要根本。贪爱这个东西最麻烦,眼前的一切善业、不善业,都是由于贪爱而慢慢地增长势力,所以就轮转生死。十二缘起当中,“受”支下面就是“爱”,受就是眼前所对的一切境界,一对境界就生贪爱,爱后就取。一爱取就把以前透由无明所造的行业,不管善业或不善业,不断地增长,结果会使它一定能够感得后有,于是轮转生死。
  我们现在身处欲界,实际上反而是修行最好的地方,当然也同样是增长贪爱的地方,若能够用对了最好,反之用错了也最坏。欲界中真正升沉的枢纽就是我们人类,在上界天上没有因缘能够再提升,比如说:色界天是在定当中,那个时候没有什么造恶的因缘,等到把以前所造的福报享完了后,结果一定是往以前所造的第二个重业的方向去感果,这是我们要了解的重点,所以真正最好的修行地方是在人界;前面曾经说过,天界都羡慕我们,因为这个升沉的枢纽在我们手上。
  能正规修行是得暇满人身的时候,而这个一定是在欲界当中;但在这欲界当中,如果我们不能修行,一定被欲界的烦恼所转。当眼前境界受用的时候,第一个叫“触缘生受”,平常我们在断的时候,是从“受”断起,可是“受”的前面是“触”,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握住修行的要领,应是从“触”开始断起。因为“触”之后马上就生“受”。平常我们说受是苦,但一般人的感觉不会是苦的,反而是贪著难舍。前面“道前基础”曾谈到四种资粮,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防护的话,后面就不会有问题。实际上这四种资粮就是根律仪戒,最重要的守戒就是从这地方守起的。
  第一个拿什么防护?“于正念起常委行”。“正念”就是心,从内心中提策起正念去防护六根,就是想办法努力让根对境时不生烦恼。平常我们的状况就是一对境,心就跟著去了;乃至于没什么事情,找一个人去谈天说地一番,心里不知不觉就随著习性跑。所以,真正重要的是六根触境生受之时,能够不与烦恼相应。
  其实出家真正最殊胜的意义有很多种,以“仙幢覆身”这件事来说,这是十方三世诸佛无量功德所赐的衣服,它是最佳的保护,能成就我们的远离行,使我们碰到境界时,不放纵诸根而正止息烦恼。可是如果我们将以往努力所得之暇满人身,随顺著习气而放纵自己,那是最可惜的。所以这四种资粮当中,第一个真正重要的就是告诉我们“触缘生受”时要怎么办。
  下面是“味著生爱”,一有感受就觉得这个东西很好,紧接著就生爱,应从这地方多修习“内外不净及贪欲尘所有过患,而正遮除”。所以常常多去思惟:做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对我们有多么大的损害,如理地修行对我们有多么大的好处,以此遮除我们的烦恼。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62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