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文化 > 佛缘福音 > 正文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61

下面又进一步解释,圣法就是世尊制定的戒律,所谓的毒就是违犯世尊所制的学处。因此千千万万不要违犯,违犯就是吞食毒药,那是非死不可的!

【若具别解脱律仪,应以如是道理守护,密咒亦然。如《妙臂请问经》云:“佛我所说别解脱,净戒调伏尽无余,在家咒师除形相,轨则诸余尽当学。”此说虽诸在家咒师,除出家相,羯摩轨则少分遮罪,尚如调伏所出而行,况出家咒师,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罗。】

  只要是具戒的人,不管沙弥、比丘都应该如此守护,学密也是一样。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特别说学密呢?原因是有很多人自以为很高明,觉得学密的人别解脱戒就不要了,戒是学密以下的人说的。前面一再说过,虽然别解脱戒是初学的人最主要的重心,可是这个是基础,就像造高楼大厦,如果说只要造顶楼就好了,下面的不要,那是非常荒唐的,可是世间就有这种骗人的鱼饵。
  下面引经说明。戒有的时候我们称它为别解脱,有的时候叫调伏。不仅仅是出家人要持守,学密的在家人,除了形相,以及出家人应该做的羯磨(就是出家的法则),以及遮戒上面有少部分不同以外,其他就如经上面所说“诸余尽当学”,完完全全没有丝毫余遗的都要做。在家学密的尚且如此,出家人当然百分之百要照著它去做,因为学密的根本与显教一样是在戒。不过,当别解脱戒某些戒条与持大乘菩萨戒有不共之处之时,应该持大乘戒。同样的,学密的人,对于别解脱律仪当中,专门为了只求自利的小乘人而制的部分,就不必持守,这是开许的。

【《妙臂请问经》云:“咒本初为戒,次精进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无懈怠。如王具七宝,无厌调众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调罪。”】

  经上又告诉我们,学密的人,最初的根本在戒,下面还有精进、忍辱、对三宝坚定诚敬的信心、菩提心、还有修学密咒应做的事情,以及要无懈怠。这七样东西就像转轮圣王的七宝,他因为具有了这些东西,能够没有厌倦地调伏所有的众生;同样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也必须根据上面的七样,才能够调伏我们的一切罪恶。

【《曼殊室利根本续》云:“念诵若毁戒,此无胜成就,中悉地亦无,又无下成就。能仁未曾说,毁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于此愚恶人,何有咒能成,此毁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无胜安乐,何况佛所说,诸咒岂能成。”】

  这个“念诵”是指持咒、学密的人,要念诵很多的仪轨、咒等,如果毁犯了密宗戒,要得到殊胜的成就不可能。这地方讲的殊胜成就是指即身成佛。学密的确可以即身成佛,因此学密的人,总觉得自已条件很好,实际上,学密能成就的根本在戒。戒持不好,“中悉地”也不可能成就,所以是上固然不行,中也不行,乃至于下也不行。要晓得世尊从来没有说,毁犯了戒,学密能够成就的,因为已经走错了!非正因绝不能得真实成就。如果毁犯了根本的戒,绝对不是真正趣向解脱涅槃的路。对于不能如法持戒而有毁犯的这个愚人、恶人,怎么可能有任何咒的成就呢?不要说学密当中的上中下成就不可能,乃至于连生在善趣都不可能,何况佛所说最殊胜密法的成就。

【康□巴亦云:“若年饥荒,一切事情皆至粮麦,如是一切皆绕于戒,当勤学此。又戒清净,不思业果必不得成,故思业果是真教授。”】

  下面引祖师的话。其实就像荒年一样,那时什么都不要管,只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先弄饱肚子!对于我们学佛的人也是一样,持戒是根本,所以应该要努力学。平常一讲到戒,大家就会说:“啊!既然要持戒,那么披衣服要怎么披、要持钵,要拿什么……。”都在行相上面转。这个不是不要,是要的。拿汽车作为比喻来说,有了引擎没有车身固然不行,可是反过来说,车身弄得很好,但引擎坏掉了,这部车子还是一样的废物;或者就像我们常常比喻的绣花枕头。所以这两者都要,不同的是,我们要把握得住主副。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从这些外表容易做的下手,把生活中的习性先改过来,这好像偏重在形式上面,可是实际上不能停,继续下去的话,一定要进入到内在的真实内涵。要想把戒真正持好,而且要持得清净非常、非常难,它与一般所言的善是有不同程度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走上这条路。要持清净戒,一定要思惟业果--造什么业,感什么果,真正教授的中心在这里。也就是说,下士如果做不好的话,中士的戒是不可能持清净的;戒既然是根本,中士的戒不可能,上士的成就当然也没有。反过来,如果说这样就是下士最重要,而停在下士,这个也不可以。我们平常人很容易会有一个现象,觉得很多矛盾,我当初学的时候,就被它困了很久,觉得这样做也不好,那样做也不好,到底要怎么做呢?终于到后来,在遇见了很多困境以后,因为三宝的加持,没有让我退转,而有些突破。虽然吃了很多苦头,但后来想想这对我们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霞惹瓦亦云:“总有祸褔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祖师霞惹瓦也说:一般世间人总觉得这个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好像是天生如此的;又好像这个是人家带给我们的,或者人家伤害我们的,其实都不是,真正重要的都是依于法。拿戒来说,既然了解了法以后,我们不必在事相上面去争,要把重点放在法上面。我们只要观察内心,如果自己能够依法做得清净,“堪忍观察”,观察自己有没有缺失。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去看别人,要把全部精神来观察自己,自己做对了,人家说我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呀!我们碰到一点点小事情,往往就觉得:“这个家伙这样说我,贴我标签,那个家伙如何、如何!”其实真正重要的是细细地观察自己的内心,人家不管怎么说,我的内心是堪忍观察的。前面也说过,我们常常忍非所应忍处,而真正应该做的是内心清净堪忍观察。如果我们经过这样,内心当中觉得做对了,眼前心意安泰,“边际”就是最后,也自然“妙善”,这个才是我们要的。

【善知识敦巴云:“有一类人依律毁咒,依咒轻律,除我尊长教授无余,能使调伏为咒助伴,及令密咒为调伏伴。”】

  敦巴尊者举喻说,有一些人学律就毁坏咒;以现在来说,就是很多持戒的人,毁谤别人不持戒。这个是藏地的情况,因为汉地学密的人很少,一般的情形就是念佛的人,觉得学经教的人只是嘴巴上面讲讲,或者学禅的人都是心高气傲的。反正不管学什么,往往不是用全部精神将所学的来调伏自己,而是弄错了方向,看别人过失。现在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个根本戒律以及向上步步深入,这两者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解决。这在敦巴尊者那个时代,藏地就出现这样的相状。如同《阿底峡尊者传》中所说的情况,乱成一团,后来到阿底峡尊者去了以后,才真正的改善。所以敦巴尊者说:“除我尊长”--除了他的老师阿底峡尊者外,无人能将戒和密咒的教授二者融合,互为助伴。这两者互为助伴的理由是因为必须要持好戒,才能够步步深入,乃至于到最后的密,都需要净戒为根本;反过来,戒所以能够持好,也要靠深入的教授,从最起码的业果,乃至于无我等教授才能够持戒清净。

【觉□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诸受持三藏法师,问三藏中不曾遮耶?既决择已,于此安住。我毗迦玛拉希拉诸师,则于其上,更须问云,菩萨行中不曾遮耶?不违彼耶?安欲根本随持律转。”】

  从前面的祖师一直到最高的阿底峡尊者,都是这么说的。“觉□”就是阿底峡尊者,当时尊者已经到西藏了,常常教诫弟子说,他在印度时,寺院当中依著戒律,有非常严密的规定,凡是有大事或者突发的事情,一定不会轻忽,会召集所有受持三藏的法师,问经律论三藏当中是不是这样,原因是什么,会不会有违背等等。经过这样严密的决择以后,再照著这个决择,不违背地去做,然后大众就安住在这上头。另外,以前阿底峡尊者所在的毗迦玛拉希拉寺中的法师们,除了上面所说以外,更进一步考量到除了根本的别解脱戒以外,还会考虑有没有违背菩萨行。无非都是希望建立最好的根本,照著它去行持。

【如是戒净,又如内邬苏巴云:“现在于内与烦恼斗,唯此为要,不斗烦恼戒不能净,若尔不生伏断烦恼,定学慧学,当须毕竟漂流生死。”】

  要把戒持好,最最重要的是斗烦恼,现在宗大师引内邬苏巴的话,告诉我们,不但他是这样讲,祖师都这样讲,凡是真正历代传承有修有证的人都必须如此,而且唯此为要--再没有比斗烦恼更重要的了。注意那个“斗”字,我们现在软趴趴的,别人告诉我们时,就说:“我知道了,是是是、很好。”回去的时候,往床上一躺,或者聚几个人聊聊天,这是养烦恼,不是斗烦恼。前面是用文字来把自己捧高,后面则是躺下去,随顺自己习气,都是在养烦恼。但愿每位同学注意,我们都是文人习气很强的人,我自己就深深犯这个毛病,学了很多文字后,慢心、憍心也增长;自觉懂得很多是憍,瞧不起别人是慢。因为自己觉得很高兴、很得意,回去时脚一跷,躺在那里,这不是在斗烦恼,而是连烦恼都不认识。还有更糟糕的,就是拿著佛法到处去作批判,然后教诫别人,乃至于在外面闹得乌烟瘴气,这是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所以不斗烦恼,戒一定持不好,持不清净。如果不能持戒清净的话,更上一层能伏烦恼、断烦恼的定慧之学,绝对不可能生起,在这种状态当中,我们唯一的结果就是流转生死当中。

【又如前说认识烦恼,思彼过患离彼胜利,以念正知而为防慎。烦恼稍出,即应用矛数数击刺。此复自心随何烦恼生已无间,视如怨敌与之斗战。若不尔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资养成无可敌,唯随彼行。如是励力纵未能遮,亦当速断莫令相续。】

  前面已经说过而这里再提,因为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想对治烦恼,第一个要认识烦恼,所以前面说明烦恼的体相,总的是什么,别的贪是什么、嗔是什么等等;然后思惟它的过患。了解了烦恼的过患,以及调伏烦恼有什么好处之后,把这种正知正念提起来,很谨慎的防护。防护的方法,就是烦恼刚刚一起来,就努力地跟它斗,用正念知的矛不断地刺击,要以像遇见敌人这种勇士的精神去斗烦恼。
  因为这是我们真正的冤家,不管内心当中生起什么烦恼,才一生起(这叫生已无间),千万不要恣纵它,一恣纵后面就没希望了,要像对付怨敌一样与它斗。平常我们最容易串习的是,烦恼一起来以后,容忍它而不作对治,紧跟著就非理作意资养它,到后来就挡不住这个烦恼,一定会跟著它走,所以对这点要特别注意。
  如果经过我们这样努力,却总是没办法把它整个遮止掉,那怎么办呢?应该想办法不要让它继续下去。我们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这个,我刚出家时常遇见这种问题,总是抱怨,那时我跟著的老师就是仁法师,他常常跟我说敌人不在外头,都是在自己心里边,现在了解他所说的就是非理作意。当时脑筋里就会想很多道理,但每次跟法师讲,他都不理我、不听我倾诉,实际上自己的倾诉就是非理作意,这是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平常两个人遇见了,大家聊得很起劲,他听你的倾诉,也在帮你滋长烦恼,这是非常麻烦的地方。

【应如画水莫如画石,如《亲友书》云:“当了知自心,如画水土石,烦恼初为上,乐法应如后。”若于法品,与上相违。《入行论》亦云:“我应记恨此,与此共战争,如是相烦恼,除能坏烦恼。我宁被烧杀,或被断我头,然于烦恼敌,终不应屈敬。”善知识朴穷瓦亦云:“我虽忽被烦恼压伏,后我从下而为切齿。”博朵瓦闻之曰:“若能如是,当下即退。”】

  烦恼起时,应该像画水一样,不要像画石头。我们如果在水上画画,画的时候水动一下,但画过了它还是一样;若画在土上,过一阵子也就消失掉了,画在石头上则是永远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烦恼不要让它生起,就是生起来了,应该像画在水上一样,回头就不见了;反过来,对法的好乐,应该要像画在土上或石头上。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对法像画在水上一样,留不下来,画下去当时好像很有意思,一下子就不见了。这样不行,对法要像画在土上面一样,最好是像画在石头上面一样,使得它永不消失,这才是我们真正该做的。
  《入行论》上面说,我真正应该记恨的是烦恼。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记恨的不是烦恼,而是记恨周围的同修--实际上帮助我们的这些人,像这样烦恼的行相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现在应该记恨烦恼,要想办法破坏它,我宁愿被烧、被杀乃至于断我的头,但是对于这个烦恼敌人,绝不屈服或者恭敬。我们所以对烦恼恭敬得要命,因为这是“我”嘛!用种种方法去保护它,这是我们的无知,还自命为聪明,这是最颠倒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菩提道次第广论》-日常法师161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