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科技 > 正文

小心专偷个人信息的不速之客

  这时出现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位新成员用复杂的计算机软件“搜集”–也就是复制PatientsLikeMe私人在线论坛上的每一条信息。
  艾哈迈德PatientsLikeMe设法阻拦了这名入侵者并确认了其身份:尼尔森公司(Nielsen Co.),一家私人持股的纽约媒体搜索公司。尼尔森公司说,他们为包括大型制药企业在内的客户监听在线交流内容,这些客户购买从网上搜集的数据,以了解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看法。
  家住澳大利亚悉尼市、今年33岁的艾哈迈德(Bilal Ahmed)说,我感觉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严重侵犯。艾哈迈德通过PatientsLikeMe同其他受抑郁症困扰的人进行联络。他在留言板上用的是网名,但是他的PatientsLikeMe账户数据与他的博客相连,那上面有他的真名。
  PatientsLikeMe将网站被入侵的事告知用户后,艾哈迈德删掉了他所有的贴子以及他使用的药品的名单。他说,知道自己的信息被出售是件很烦心的事。尼尔森公司说,该公司将不再从私人留言板上搜集信息。
  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市场正在蓬勃发展,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便是“信息搜集”。许多企业都提供获取在线聊天内容的服务,以及从人们可能谈论其生活的社交网站、简历网站和在线论坛上搜集个人详细信息的服务。
  网络信息搜集这种新兴业务为迅速扩张的数据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根据纽约管理咨询公司Winterberry Group公布的数据,2009年,营销人员购买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花费的金额为78亿美元。2012年购买在线数据花费的金额将是2009年的两倍多,从4.10亿美元增长到8.40亿美元。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了跟踪人们在线活动并出售有关其行为和个人兴趣详细信息的业务,信息搜集──该业务涉及个人信息,也涉及其它多类数据–是该项调查的一个部分。
  有些公司收集个人信息以做出关于个人详细背景的报告,这些信息包括社交网站上的电邮地址、手机号码、照片和贴子等。
  还有些公司提供的是侦听服务,这种服务可以实时监听成千上万的新闻来源、博客和网站,以了解人们对特定产品或问题的意见。
  《华尔街日报》的出版商道琼斯公司(Dow Jones & Co.)就提供此类服务。道琼斯公司从网络上收集信息–其中可能也包括个人信息,用来帮助确定新闻报导、博客和讨论板上企业客户的覆盖情况。道琼斯公司称,该公司不会从网站上受密码保护的部分搜集信息。
  数据搜集领域的竞争非常激烈。PatientsLikeMe也出售用户数据。PatientsLikeMe说,该网站出售的数据是匿名的,其中不含姓名信息。
  尼尔森公司的发言人安尚(Matt Anchin)说,该公司向客户提供的报告包括可以从互联网上公开搜集到的信息,因此如果有人决定共享那些可识别其身份的信息,那么这种信息就可能包括在其中。
  如果可识别身份的个人数据被搜集,互联网用户往往求助无门:美国国内还没有法律要求数据公司让人们删除或变更个人信息,尽管有些公司允许用户在特定情况下删除其账户数据。
  加利福尼亚州制订了公务员,包括政治家、地方治安官和地方检察官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对他们来说,填写一张特殊表格说明其对自身安全问题的担心,便可以很方便地从这些数据库中删除其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一直以来,数据经纪人都在搜寻公共记录以获取个人信息,例如房地产交易记录和法院文件。现在,有些数据经纪人在所搜集的资料中加入了网络信息。
  许多数据搜集公司和数据经纪人认为,如果信息在网络上可以获取到,那么搜集信息就是合理的,不管这种信息有多私密。
  一家名为Intelius Inc.的著名付费个人信息搜索网站的首席隐私长阿德勒(Jim Adler)说,社交网站成为了新的公共记录。该网站提供的服务包括犯罪背景调查和“约会对象侦测器”,关于一位潜在约会对象的详细信息售价14.95美元。
  阿德勒说,这些数据就摆在那里,就算我们不把这些数据提供给客户,别人也会这么做的。
  位于纽约的PeekYou公司为一种方法申请了专利,这种方法可以将人们的真名与他们在博客、推特(Twitter)和其它社交网站上用的网名相匹配。PeekYou的个人信息搜索网站提供2.5亿人的信息记录,其中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的网民。
  PeekYou称,该网站也开始与侦听服务机构合作,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他们所监听的人。该网站称,它交给客户的只是统计信息,而不是姓名。
  雇主们也试图弄清楚如何用这种数据筛选求职者。这很难办:按照法律,雇主们不能根据性别、种族和他们从社交媒体账户数据中搜出的其它因素区别对待求职者。
  佛罗里达州一家名为InfoCheckUSA的公司为雇主提供筛选求职者的服务,他们在大约一年前开始向雇主提供有限制的社交网站数据–其中一些是该公司搜集得来的。该公司全国客户经理达格尔(Chris Dugger)说,这种业务如今开始缓慢增长。他说,他对人们是否会谈论他们如何欺骗上一任老板之类的话题尤其感兴趣。
  信息搜集机构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各个国家的反信息搜集法律五花八门,无一定之规。在美国,不同法院对此类案例的判决互相矛盾。圣克拉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的法学教授戈德曼(Eric Goldman)说,信息搜集普遍存在,但其正当性值得商榷。大家都已经在做了,但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经允许的情况下这么做尚不明确。
  信息搜集公司和侦听公司说,他们所做的与搜集在线信息的人所做的没什么不同–只是比后者规模大得多而已。
  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Infinigraph公司的执行总裁麦克迈克尔(Chase McMichael)说,我们搜集大量信息,并将其加以巧妙运用。这家公司是帮助企业了解在线客户好恶的侦听服务机构。
  有些信息搜集公司不会向客户提出许多问题。
  最近该公司接下的一笔业务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希望搜集为其竞争者工作的代理商的名录。为什么?老板托德?威尔逊的弟弟兼销售副总裁斯科特?威尔逊(Scott Wilson)说,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另一单业务是:为一家多层次营销公司搜集Facebook上的信息,这家公司想要“喜欢”该公司网页的用户的电邮地址–以及他们朋友的电邮地址–这样他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推销。
  信息搜集往往是网站和信息搜集公司之间猫捉耗子的游戏,前者努力保护数据,而后者则努力击破他们的防火 。信息搜集本身并不难:几乎任何有能力的计算机程序员都做得到。但穿透网站的防火 却可能很难。
  多数网络用户都很熟悉的一个防火 就是“验证码”(captchas),许多网站都要求人们键入这种歪歪扭扭的字符,以证明他们是人类,而不是信息搜集机器。信息搜集公司有时用能破译验证码的软件予以还击。
  有些职业信息搜集者还会上演闪电突袭战,他们对一个网站同时发起十几次攻击,以尽快攫取尽可能多的数据,同时又不致被他们攻击的网站查到或使这家网站崩溃。
  这种袭击有愈演愈烈之势。斯德哥尔摩的Sentor Anti Scraping System公司为网站客户提供拦截信息搜集行为的服务,该公司总经理齐尼(Marino Zini)说,我们以前通常每月为客户拦截1,000至2,000次信息搜集,而现在这一数字是原来的3倍,有些情况下甚至是10倍。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小心专偷个人信息的不速之客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