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妈宝」现象蔓延至高中大学,爸妈帮孩子算学分、请假、办休学……
爱孩子没有错,但爱错了方法,就容易养出长不大的王子和公主。
某校教师出缺,公开甄选新老师,有上百人应徵,经过笔试,只有少数几位进入口试和试教。其中一位年轻女老师多才多艺且气质优雅,试教时和学生互动良好,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选。不料决审会议中讨论到这位应徵者时,有人说了一句:「喔!那位公主!」有些委员很好奇,就问:「什麽意思?」另一位教师委员解释道:「这位应徵者是满不错的,不过她从报名开始,都是由她母亲代劳。她母亲陪考、买便当、挥扇子,不断问我们时间、地点、程序、准备范围等问题。所以,每次这位应徵者远远走来时,试务工作人员就会暗暗取笑说:『公主来了!』」
一、钜细靡遗,连胡椒都要管
接著就有委员担心:一个过度受照顾或溺爱的年轻人,能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照顾他人的好老师?由于决选阶段竞争激烈,些微疑虑就足以影响投票结果,果然这位应徵者以些微票数落选。她的母亲可能没有料到:她的过度关心,已经造成雇主的担心。
这就是第一类型溺爱:过度保护,钜细靡遗。
某系大学生为高中生办夏令营,突然接到一个家长来电:「我的女儿不吃胡椒!你们有胡椒的食物要挑掉!否则要帮我女儿另外准备一个饭盒,她的名字叫做……」办营队的大学生急忙解释:「我们都是外订餐盒,不知道有没有胡椒啦!不过我们会特别注意,如果有,会为您女儿另备餐盒啦!」但从此他们都叫那位高中生「胡椒妹」。
高中生难道无法处理自己的生活细节?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时,只要经济上不是太困难,大多喜欢选择外州的大学,远离家庭,寻求独立,体验难吃的食物,搞错洗衣粉的用量,修理脱链的脚踏车……父母也大多鼓励孩子追求独立。台湾的高中生进入大学时,也有许多人喜欢远离家庭住宿学校,但有些父母捨不得,导致选填大学志愿时产生亲子衝突。其实,摆脱父母钜细靡遗的照顾,的确是培养独立自主与生活自理能力的起点。
二、凡事替代,把责任揽肩上
早晨上学时间,小明踏进教室。老师:「小明!你的书包呢?」小明:「妈妈忘了帮我背上。」期中考结束了,老师发下考卷。老师:「小明!你怎麽退步这麽多?」小明:「妈妈忘了帮我複习。」也有些父母常替孩子做作业,可能因作业困难且缺乏耐心教孩子,或因担心孩子做得不够好,分数输给同学,乾脆替孩子做。结果孩子在旁边打电玩,父母在孩子作业中奋斗。其实,替代孩子做作业,是剥夺孩子的学习机会,也可能让孩子背负说谎的羞愧感,孩子即使获得高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荣耀,获得低分也不觉得是自己的责任。
这就是第二类型溺爱:凡事替代,弱化小孩。
三、偏心卫护,都是别人的错
一位母亲带著一个大约幼儿园或低年级的小男孩,在麦当劳用餐;不远处坐著一个长髮披肩的女郎,秀髮盖在椅背上。小男孩很顽皮,跑过去玩弄那位女郎的长髮,女郎把长髮拨到胸前,显示不愿意。小男孩的母亲走到女郎面前,全店的人都以为她要去向那位女郎道歉,想不到她却开口说:「你那长头髮有什麽了不起,借我儿子玩一下有什麽关系!」全店的人尽皆愕然。一位中学老师也在店裡,他招招手把小男孩叫过来,轻轻在小男孩的脸颊上打了一下,然后对那位母亲说:「你的儿子脸颊好漂亮喔,借我打一下有什麽关系!」那位母亲性性然、狼狈的离去。
这就是第三类型溺爱:偏心卫护,自我中心。
四、特权庇护,横著走不讲理
有一个小朋友在马路边用力摇撼一根公车站牌,有一个老师刚好从旁经过,对他说:「小朋友!这样摇,会把公车站牌摇坏喔!」小孩的父亲刚好从便利商店回来,听到之后很不悦的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的孩子轮不到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