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与僧侣
泰柬边界纠纷透视
2010年9月19日,这一天是泰国前总理他信政权被推翻四周年的日子,在今年上半年造成泰国局势动荡的反独裁民主联盟(俗称“红衫军”)又在这一天举行了大规模集会。泰国国内局势的变化会不会导致泰柬边界新一轮的冲突引发了各方的猜测。
近两年来,一座庙宇的归属问题成为引发泰柬边界冲突的导火索。2008年7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柬埔寨申请的柏威夏寺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泰柬两国有关柏威夏寺的主权争议升级,两国军队多次在该地区交火。2010年7月,柬埔寨将柏威夏寺的管理计划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这一举动再次遭到泰国政府的强烈抗议。柏威夏寺引发的泰柬边界冲突不仅仅与柏威夏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文化价值相关,而且还受到泰国国内政治派别对立和斗争的推动,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国际组织在成员国之间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有限作用。
庙宇申遗成功导致冲突升级
柏威夏寺是一所印度教寺庙,坐落在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四色菊府接壤的边境地区。从10世纪中叶到大约1152年期间,高棉帝国的13位君主一直在不间断地建造该寺并加以润饰,终于形成了这一坐落在悬崖之巅的令人赞叹的建筑群落。历史上的高棉帝国与近邻暹罗王朝的力量此起彼落,都曾在不同时期占有柏威夏寺所处地区。到了法国统治印度支那时期,泰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独立地位,不得不与法国妥协。法国从1904—1908年同当时的暹罗进行了划界。关于边界线的具体走向和位置,条约规定由法国—暹罗联合勘界委员会通过实地勘界划定。两国联合勘界委员会在1906年12月2日的会议上决定,联合勘界委员会将沿豆蔻山脉进行实地勘界工作,一名法国军官承担了勘定豆蔻山脉东段的任务。边界地图由法国军官于1908年秋完成,并于1908年送交给暹罗政府。其中有一幅地图将柏威夏寺标绘在边界线的柬埔寨一侧境内,此后成为柬埔寨对这一寺庙主张主权的重要依据。
20世纪50年代,柬埔寨独立后,与泰国就柏威夏寺归属产生争议,泰国于1949—1952年占领该寺。1959年,柬埔寨政府就柏威夏寺归属在海牙国际法庭对泰国提起诉讼,要求国际法庭裁判决定柏威夏寺的归属。国际法庭于1962年就实质性事项作出判决。国际法庭认为,地图是作为联合勘界的成果被送交暹罗政府的;当时及以后许多年,暹罗方面许多官员包括前联合勘界委员会的成员都看到过这幅地图,但是并没有表示任何不同的意见;据此,可以认为地图已被暹罗当局所确认。国际法庭因此拒绝泰国方面主张柏威夏寺主权的理由。泰国方面却认为,这幅地图不是联合勘界委员会工作的产物,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在地图上标绘的边界不是真正的分水岭,真正的分水岭将柏威夏寺保留在边界线的泰国一侧,因此泰国从来没有接受这一地图。泰国方面还认为,海牙国际法庭仅仅就庙宇的归属权作了规定,但是该法庭没有就庙宇附近土地的归属权做交代。泰国政府坚称,柏威夏寺的主体建筑大约800米长,但是寺庙管理计划却覆盖了4.6平方公里;这块土地还是有争议领土,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柏威夏寺授予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实在是为时过早。在这一背景下,柏威夏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无疑导致了泰柬边境冲突的升级,并使解决争端的前景更加复杂。
泰国局势动荡导致错失解决时机
历史上,柏威夏寺地区的归属问题曾出现过转机。2000年,泰国民主党领导的川·立派政府与柬埔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依据备忘录成立了泰柬联合边界委员会(以下简称“联合委员会”),为共同勘测和确定泰柬边界而努力。2003年以来,泰国泰爱泰党领导的他信政府与柬埔寨达成合作开发柏威夏寺的协议,试图对柏威夏寺旅游区进行共同管理。从现实条件来看,由于柬埔寨境内山势陡峭,而泰国境内道路平坦,大多数游客都从泰国这边上山,因此,合作开发、共同管理似乎是一条可行办法。然而,自从2006年他信政府被军事政变赶下台之后,泰国国内动荡的政治局势以及政治派别之间的极端对立使得泰柬边境问题的解决前景变得十分复杂。
柏威夏寺申遗成功后的第二天,即2008年7月8日,泰国法院判决,泰国外长诺巴敦在2008年6月与柬埔寨签署了关于柏威夏寺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泰柬联合公报,此举没有事先取得国会批准,违反了泰国宪法。诺巴敦随后辞职。亲他信的沙马政府由此受到反对党的大肆攻击,被认为是前总理他信的同谋,为了他信在柬埔寨的投资而与柬埔寨政府合作。在此期间,泰国的反他信民间组织人民民主联盟(俗称“黄衫军”)多次举行游行示威,要求泰国政府收回柏威夏寺地区的主权。
边境争端与泰国国内政治纠缠不清
在泰柬边境争端中,民族主义话语成为泰国国内的主流话语,推动这一话语的民间团体成为卷入到政治派别斗争中的重要力量。黄衫军所谓捍卫国土的主张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他们一再指责他信政府和后来亲他信的沙马政府与柬埔寨政府签署的协议是卖国协议,并以此来对抗支持他信的另一派民间团体红衫军。2009年9月19日,这一天是泰国前总理他信政权被推翻三周年日子,逾万名红衫军在曼谷政府大楼区游行。为与红衫军分庭抗礼,约五千名黄衫军成员到泰柬边界抗议,要求柬埔寨人离开泰柬争议地区,并与警察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这一事件说明了泰柬边境争端与泰国国内政治的复杂纠葛。
2009年10月,柬埔寨政府聘任泰国前总理他信为经济顾问,这引发了泰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也使得泰柬边境问题再一次陷入僵局。联合边界委员会在2008年11月、2009年2月和2009年4月举行了三次会议之后,工作陷入瘫痪状态,对话只有在泰国国会在前三次会议记录上签字后方能继续。泰国国会原定于2009年下半年讨论联合委员会的文件,但是洪森政府聘请他信担任政府顾问的事件使得阿披实政府与柬埔寨发生外交争端,阿披实政府推迟了对于联合委员会的讨论。
从2010年7月27日开始,黄衫军在教科文组织的曼谷办公室、政府大楼等处举行示威,泰国民间团体“泰爱国者网络”多次举行游行示威活动,要求政府武力驱逐有争议地区的柬埔寨人。黄衫军的负责人则向国会发言人和阿披实递交请愿书,要求将联合委员会的文件从国会讨论中撤出。2010年8月17日,泰国外交部向国会提交了联合委员会的三次会议记录,一群参议员反对国会在联合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上签字,甚至要求泰国政府废除2000年泰柬谅解备忘录,而这是联合委员会的基本法律文件。
在参议院和人民民主联盟的压力下,泰国总理阿披实说他支持参议院的决议,将成立一个议会讨论小组来研究联合委员会的文件。然而,泰国反对党为泰党控告黄衫军在近期举行的游行违背了国家紧急状态法。红衫军声称泰国政府在采取双重标准,要求对违反紧急状态法的黄衫军进行惩处;红衫军还认为,黄衫军的过分举动是为了转移民众对于民主党政治献金案的注意力。
如何平衡国内各股政治力量的立场,如何正视前任泰国政府(包括川·立派政府、他信政府和沙马政府)与柬埔寨签署的协议,以及如何在遵循国际法则的前提下争取本国利益,都成为泰国总理阿披实的难题。今年8月,阿披实与“泰爱国者网络”的四位代表进行了电视辩论。泰爱国者网络要求政府废除2000年的泰柬谅解备忘录。阿披实则提出备忘录实际上有利于泰国,因为它的条款将限制柬埔寨扩张领土,迫使柬埔寨在任何有争议地区寻求泰国的许可,这一巧妙的回答既阻止了民间团体的极端要求,又维护了川·立派政府和泰国民主党的形象。阿披实还提出2000年的谅解备忘录承认所有其他由法国人绘制的地图,除了那幅包括柏威夏寺地区在内的地图,泰国政府不会单方面终止备忘录。
国际组织在化解争端中作用有限
在国内政局持续动荡和政治派别强烈对立的情况下,柏威夏寺成为泰国国内政治斗争的借口,在民族主义话语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政治动机。因此,在泰国国内的政治局面没有安定之前,泰国方面也就难以心平气和地对待泰柬边境问题。那么,是否能借助国际组织来调停和解决两国争端呢?
泰柬两国政府在是否借助国际组织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泰国政府一再强调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问题,而柬埔寨政府则频频向东盟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求援。早在2008年7月23日,泰国驻联合国大使敦·巴幕威奈就曾表示,泰国政府已致信联合国安理会,请求由泰国和柬埔寨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两国在柏威夏寺地区的边境争议问题。今年8月,洪森表示将请求联合国秘书长调停泰柬边界冲突,他说双边边界对话将终止,除非泰国国会批准联合委员会所达成的协议。与此同时,柬埔寨外交部长呼吁东盟成员国提供帮助,以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他的理由是泰柬之间的僵局已经熄灭了任何双边协商的希望。东盟秘书长素林表示将等待东盟各国的外交部长作出决定。
面对柬埔寨的国际求援之举,泰国政府表示,将坚持在没有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与柬埔寨双边解决柏威夏寺问题。泰国外交部最近在致东盟主席的信中说,双边机制足以和平解决边界争端。泰国民主党的发言人则说,柬埔寨方面关于阿披实进行武力威胁的说法是错误的,阿披实强调的是和平解决。该发言人还说泰国试图通过双边方式解决问题,但是柬埔寨却试图把更多因素拉扯进来,尤其是那些政治上反对泰国政府的人,比如红衫军领导人。
泰柬对待国际组织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双方拥有的政治资源和面临的不同难题。1962年国际法庭的判决方案为柬埔寨提供了有力的国际法依据,同时,柬埔寨国内的政治局势相对较稳定,因此能够对外采取较为一致的立场。而泰国在国际资源方面不占优势,同时,现任政府在面对前任政府签署的国际协议时还缺乏一致立场,因此,泰国政府不得不强调双边谈判,试图将边境冲突限定在目前的政治局势之下来解决。总之,泰柬双方在解决边境争端中的不同路径取向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透视泰柬边界纠纷:边境争端与泰国国内政治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