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奇闻网谈 > 正文

中国信访量下降,别急着高兴

刚刚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透露,中国信访总量至2009年已连续5年下降。但相关数据却立马招致坊间质疑。
在高层着力打造和谐社会、公民民主意识逐渐浓烈的中国,减少群体性事件现已被很多地方官员视为头等要务,信访量成了衡量政绩的硬性指标之一,地方政府和官员自然会多加下力。由此,“信访总量连降5年”并非不可能。
不过,真如官方所说,其下降主要原因是“中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将定期接待民众来访的主体从县委书记层拓宽到各级官员”吗?
屡屡见诸报端的地方政府截访、威胁并关押上访民众等恶性事件,和那些上访数载却无人问津、遭受欺压却无处讲理的诸多事实,无不显示当下民众需要通过信访解决的纠纷依旧数量庞大——或许也有因舆论监督进步产生错觉的成分。
新近曝光的帮地方政府暴力堵截、广设“黑狱”关押、押送赴京“告御状者”成为北京安元鼎公司等保安公司的红火业务,更提醒人们,地方政府截访手段正变得更隐蔽——这对信访量下降可能是真正“功不可没”。
不难想像,如此“解决”信访于途中,能换来一个好看的数据和某些官员头上乌纱帽的稳定,但民众也会对地方政府进一步失去信任,更加视信访为寻求公平正义的最后手段,信访意愿不减反增。
其实,信访体制本是社会治理失灵时的一个临时救助器,中国民众信“访”不信法,不仅令社会消解危害稳定因素的成本日趋昂贵,更令中国迈向法治化社会的步伐总难摆脱行政和人治的色彩。高层呼吁减少信访量确有合理施政逻辑。
高层还为此提出了“疏通之道”: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避免矛盾纠纷由小变大,由村到镇、由镇到县到市甚至上省进京。但封堵之策明显与之相悖,只会积累社会矛盾。一旦堵不胜堵,就易以更激烈、极端方式爆发,对社会稳定之冲击更甚。
故而,不能沾沾自喜于所谓“信访总量下降”的报喜数字,急于表“制度完善”之功,更要多警惕非“制度完善”因素的危害,警惕本就有限的民意表达通道遭遇变相堵塞。
只有地方官员真正消除“消极维稳”的政绩观,转变为主动化解矛盾或防止矛盾产生,让信访这个“兜底机制”少发挥功效,由此带来的信访量下降,才真正推动了中国人权进步


[作者: 钟海之]

HH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信访量下降,别急着高兴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