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奇闻网谈 > 正文

孩子何时才能告别“幼儿园暴力”

12月14日,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易某用电熨斗烫伤。家长发现孩子受伤时,易某谎称是上厕所时小朋友相互拥挤不小心摔伤的。16日晚,兴化市委市政府召开发布会,称肇事老师是园方聘请的社会人员,误以为电熨斗不烫了才吓唬孩子的(《扬子晚报》12月17日)。
新闻图片中,看到孩子那皮肤脱落,露出血红嫩肉的脸,相信每个人都心疼不已,都会为老师这种令人发指的行为而愤怒。可是,面对这桩地方的教育丑闻,兴化市市政府非但没有诚实地面对,反而千方百计淡化、扭曲事实。电熨斗是“误烫”孩子,这样解释也太弱智了吧,就算第1个是“误烫”,那么第2个,第3个……一直到第7个难道都是“误烫”?老师是园方聘请的社会人员,在举国重视校园安全的当下,一个素质低下的社会人员却能堂而皇之地混进幼儿园,这难道不是地方政府的重大失职?
幼儿园是我们这个社会最软弱的部位,却缺少最坚硬的保护,幼儿园的安保问题因为连发的校园血案才引起关注;而幼儿园内老师对孩子的暴力可谓由来已久,报纸上频频现诸这样的新闻,网络上常常看见家长的抱怨和声讨,但时至今日,那些无助的小宝贝们,仍然无法摆脱天良丧尽的老师的蹂躏。
如今,中央和地方政府无不在关注“入园难”的问题,但是,政府关注“入园难”的同时,能不能也正视一下比“入园难”更甚的“幼儿园暴力”问题,我们的家长们虽然都在为孩子的入园问题而焦虑,但是更为孩子入园后的人身安全和心灵健康而忐忑不安。无学可上固然对孩子不利,但如果上学犹如受刑,如果孩子无法免于恐惧,那么还不如无学可上呢!政府频繁地推行幼儿园扩招的同时,是不是该应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如何提高学前教育的品质,让上学真正成为让孩子快乐的事。
应当看到,“幼儿园暴力”绝不是个别教师的偶然之举,它有着更深层次的制度原因。
其一,虽然学前教育有着相应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但是由于幼儿教师待遇低,导致优秀人才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大量素质低下,没有从业资格的人进入了幼教队伍,一些民办幼师中,教师的工资甚至和保姆差不多,幼儿园老师的素质良莠不齐,“幼儿园暴力”自然难以避免。
其二,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未受足够的重视。2003年,《河南省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显示,幼师在校生中11.43%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2006年,一项关于广东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受调查的幼儿教师心理问题阳性项目的比例为61.9%,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说,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很不容乐观。但在幼儿教师招聘中,心理测试还远未普及,针对幼儿教师群体,也缺少必要的心理调查和干预。
其三,“幼儿园暴力”此起彼伏,政府教育部门至今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防范机制。每次发生教师针对孩子的暴力后,往往只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交涉,缺少一套由教育部门牵头的独立调查机制。针对曾遭受老师暴力伤害的幼儿,教育部门也未能建立转学制度,帮助幼儿摆脱心理阴影。这些使得大部分家长对于“幼儿园暴力”要么被蒙在骨里,要么惮于孩子成为幼儿园手中的“人质”,敢怒不敢言。
因此,终结“幼儿园暴力”,不是简单靠对已暴露个案的处理,不是靠发空洞无物的红头文件。当“幼儿园暴力”已发展到电熨斗伤人地步,说明幼教改革实在刻不容缓,政府不能再无所作为。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孩子何时才能告别“幼儿园暴力”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