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奇闻网谈 > 正文

中国药价别玩苦肉计了,第27次药品降价令结果让人忐忑

第27次药品降价令让人忐忑,前26轮可都是一地鸡毛!
  高涨的药价关系到百姓的生老病死,中国药价之高仅次于中国石油“巨无霸”地位。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降低了部分外资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效果甚微,有些药品不降反升。在限价令乏力的语境下发改委“很生气”一怒之下再挥大刀,决定从3月28日起降低部分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所涉品种共162个,此次雷霆之势据发改委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自从1998年首次降价以来发改委第27次降价令在两会之际山雨欲来风满楼。27次降价令效果让人忐忑。26次的经验表明每次降价令之后看病贵丝毫未减。
  纵观前前后后的药品降价令出台后,百姓无一例外的都是“空喜一场”究其原因;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但凡涉及降价令的药品很快就会谈出市场,价格没有限住,整个药品就失踪,你买,对不起买无可买,取而代之的改头换面的替代品“新瓶装旧酒”经过一番折腾后药还是那个药价格却有增无减。很多百姓切身体会药价多次下调看病却依然贵,买药依然很累,业内人士也指出,有些廉价药一降价就消失,医院还是开类似的贵价药。
  我们无可否定发改委的初衷是善意的,一次次降价令为了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发改委作出了努力,在政策制定上惠及广大老百姓,缓解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压力,但是发改委不是药品生产单位和用药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药品生产企业和医院唯利是图,一旦降令涉及的药品无利可图他们必将产品更新换代,在一番改头换面之后卷土重来,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回避过去26次“降价令”“有令不止”给老百姓带来的失望。每一轮“降价风”吹过后,都落下一地鸡毛。
  前车之鉴是:一些受降价令限制的药品慢慢就会“失踪”:代理商停止进货、医院停止开方、药厂停产。仿佛降价令就是神马能够“马到成功”当然,这些药品也并非真正失踪,而是蛰伏江湖中酝酿再次出山。比如:硝酸甘油,是一种用于心脏病的急救药,曾经出现在2007发改委颁布的第21次药品降价、限价目录里。在2007年降价后,100片装的只卖4块9,每片5分钱不到。然而,如今市面上已经找不到这种低价的硝酸甘油了,已经被救心丸一类的中药所代替,要么有了新产品的硝酸甘油,油还是那个油价却不是那个价。在例如大家熟悉的:头孢氨苄是一种消炎药,2006的第19次降价,10片装的头孢氨苄胶囊降价到2块2。但头孢氨苄这个名字的药市面上已经难以找到,取而代之的是头孢羟氨苄。难得它就不是头孢氨苄吗?换了一件马甲就不是王八?
  为什么一种同样的药品在降价后就能改头换面、明目张胆地涨价上市呢?普通百姓就明白这是监管的漏洞难道发改委糊涂?不明其中的猫腻?还是欲擒故纵的猫捉老鼠游戏互演“苦肉计”。“降价令”是否有效;不是靠简单的降价令措施,而是必须要对药品经营流通与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深入改革,要把“表面做到表里”达到内外和谐,这需要政府加大对公益性医院的投入,加快实行医药分家,加快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如果制药企业、药品销售方、医院、医生都等着在药价中发财致富,药价怎么可能不越卖越高?作为相关药品审查监督部门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移花接木”的药品“换汤不换药”难得就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迫使医药企业真正的让利于民?
  全国政协委员刘凤去年调查了全国范围内的125家乡镇卫生院,发现“药品收入占整个卫生院收入的70%到80%”。可见“以药养医”现象是何等突出。乡镇卫生院服务的是低收入的农村消费群体,而医院主要经济来源竟然就是这些低收入群体,看病贵更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N次下调药价,不如一次医药分家。唯有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体制,斩断寄生在药品利润上的利益链条,遏制医生用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利益冲动,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看病贵的局面,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这比N次的降价令都有作用。

3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国药价别玩苦肉计了,第27次药品降价令结果让人忐忑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