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社区 > 奇闻网谈 > 正文

大陆新增吸毒人员日趋低龄化 青年为减压、时尚吸毒

从上海市禁毒委获悉,今年一季度全市新滋生吸毒人员321人,其中吸食合成毒品的就有291人,近年新增吸毒人员超9成都是滥用合成毒品。本市吸毒人员中46%在35岁以下,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年人比例更高,其中不乏公司白领、年轻商人甚至大学生等。
6月1日是《禁毒法》颁布实施3周年,该法明确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该如何分辨合成毒品的危害,对花样翻新的合成毒品说不?
合成毒品会成瘾且危害更大

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发现滥用合成毒品人员均在10万人以上,平均年增长率达41.3%。冰毒,这一合成毒品代表已超过传统毒品海洛因,成为本市价格最昂贵的毒品之一。今年本市缴获的毒品中冰毒占83.8%。
合成毒品在新滋生吸毒人员中泛滥,与人们对“毒品”的认知有关。在调查中有关部门发现,不少人认为吸食合成毒品“不会上瘾”或“吸几次不会成瘾”,一些人甚至未意识到冰毒、K粉、摇头丸是毒品,只认为是“兴奋剂”。
这样的观念从何而来?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瘾君子”总是面黄肌瘦,形容枯槁,一旦毒瘾发作就全身瑟瑟发抖。但使用合成毒品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这种“吸毒症状”,造成一些人误认为吸食合成毒品不会成瘾,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其实合成毒品的危害更大。记者从市禁毒委获悉,合成毒品不仅会成瘾,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比传统毒品更易成瘾。据介绍,人体的兴奋活动是通过“神经递质”这一特殊的化学物质释放实行的,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是有序的。但合成毒品会促进神经递质耗竭释放以产生持续性、病理性兴奋,导致神经细胞大量被破坏,造成神经功能系统紊乱。合成毒品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吸毒后会形成一个水肿,进而结疤,疤痕增多会直接损害中枢神经,造成人精神异常,产生兴奋、狂躁、抑郁和被害妄想症,进而行为失控,成为精神病患者。临床医学研究表明,82%的苯丙胺滥用者即使停止用合成毒品8—12年,仍有精神病症状,一遇刺激就会发作。
青少年成为主要受害人群

过去传统毒品的受害人,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低的无业人员,但随着合成毒品的兴起,危害的最主要人群是青少年,合成毒品滥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明显。新查获的滥用合成毒品人员中,平均年龄仅29.8岁,其中25岁以下的青年已近一半,滥用者中不乏公司白领、年轻商人甚至大学生等高学历、高收入的人群。
据介绍,合成毒品之所以让一些青年人沉迷,是因为它的某些药理特性符合年轻人和高工作强度人的需求。吸食合成毒品后,会在短时间内让人出现情绪高涨、体能加强等症状,一些年轻人误以为合成毒品有助于减轻工作和学习压力,还能让娱乐消遣更加尽兴。
合成毒品又被称为“俱乐部毒品”,这一名字也反映出合成毒品有着明显的“同伴效应”:“市场”多在青年人聚集的场所,由青年人之间邀请吸食。统计显示,97%以上的人第一次吸毒都是受朋友的“邀请”。为解决毒资,一些吸毒者会采取各种手段引诱他人吸毒。由于年轻人好奇心重,加之“身边人”并未出现传统吸毒者表现出的症状,让部分青年放心地吸食起合成毒品。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禁毒法》明确提出,“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不少普通市民依然认为,毒品离自己很远,禁毒与自己无关。“全民禁毒”,究竟怎么做才能真正发挥功效?
有关专家介绍,好奇往往源于不了解。普通市民要做到第一点就是了解合成毒品的真相以减弱其好奇心。目前上海正在全面推进本市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提升青少年学生识别、防范、抵制毒品尤其是合成毒品的意识和能力。
由于合成毒品导致的主要是精神依赖,青少年要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千万不要以为吸食合成毒品能满足心理需求。事实上吸食合成毒品后若不继续使用,就极易出现消极抑郁症状。目前,对于毒品成瘾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吸毒人员在回归社会的过程中,不少人因周围歧视的目光造成心理失落,只得重返毒品圈子。有关专家建议,发现身边人有吸毒行为,不要歧视,而是帮助他们寻求社会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尽早回归社会。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大陆新增吸毒人员日趋低龄化 青年为减压、时尚吸毒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