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蓬安
今天《中国广播网》一篇题为《吉林评选“优秀农民工”:11名厂长经理仅3名工人》的文章,再次将中国丑态百出的评比、评选、达标闹剧展现在世人面前。
目前中国,恐怕是世界上最热衷于搞评比、评选、达标活动的国家,从中央部委到乡、镇、村;从各级党政机关到各类党、群、工、妇;从社会团体到各类官方、非官方协会,无不热衷于给别人发证书、发奖牌。一般单位,都特意设立“荣誉室”,各种牌匾、证书那是琳琅满目;一般公职人员,都能随便拿出一大堆奖章、证书来,有的“获奖专业户”甚至为这些玩意儿找个地方存放而苦恼。社会之所以搞出这么多的评比、评选项目,应该和颁奖机构刻意“显示权力”有关。比如文明单位评选,你单位评上了,就是“文明单位”;而评不上的单位,按照汉语的解释,岂不就是“不文明的单位”或者“不怎么文明的单位”?作为单位“一把手”,哪能不在乎这个名分?更何况被评为“文明单位”后,还能给单位在其他评比中加分,并可以以此为名目给职工额外发奖金,不重视行吗?此外,单位荣誉和个人荣誉还能体现官员的政绩;贪官则更看重这些荣誉的含金量,千方百计“拿来”为自己涂上一层“保护色”。
而商人看重荣誉、看重政治身份,无外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更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则是给自己的违法、违规经营增加“保护色”。
正因为存在以上的“供求关系”,中国的评比、达标,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各级政府多次整治,却越来越多。而因为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发展,物质也已经相当丰富,评比、达标中的权力作用、金钱润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本来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是“人代会”,可慢慢就变成了“官代会”、“富代会”;而设立“劳动模范”的初衷,是要表彰一线工人“苦干加巧干”,最早受到表彰的如发明“倪钻”的倪志福,发明“细纱工作法”的郝建秀,获得“现代鲁班”称号的李瑞环、张百发;“掏粪工”时传祥;北京百货大楼营业员张秉贵等。而随着国家对科技的重视,“科技也是生产力”一度深入人心,知识分子在“劳模”中占有了应有的位置;可曾几何时,官员在“管理也是生产力”的幌子下,把官员和企业主也都塞进了“劳模”当中,以至于目前“劳模”当中,官员和企业主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这样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贪官和富商勾结,“抢”我们的钱财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我们除了愤怒,也只能在茶余饭后、在网上痛骂几声,别无他法;贪官和富商“抢”我们的荣誉,大家更是不在乎,因为这些荣誉,对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能派上多大用场?可如吉林省此次评选“优秀农民工”,30名候选人中混进11名厂长、经理,仅有3人是真正“工人”身份,却被主办方认定为合法一事,就有点“过分”了,那些农民出身的厂长、经理,还能继续称“农民工”吗?这些厂长、经理凭借个人影响,和那些本为弱势群体代名词的“农民工”争当“优秀农民工”,就不感到不厚道?评选主办方如此解释“优秀农民工”的参选条件,是不是有点变态,有点“臭不要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抢钱、抢荣誉,连“优秀农民工”称号也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