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3日 15:28:11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泰国政局频繁变换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在迈向“一党执政”目标的道路上,深刻触及了原有政治格局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引起了各派政治力量的联手围剿
泰国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之一,作为最早开放的中国公民海外旅行目的地之一,每年都有大量中国游客前往泰国休闲度假。
但泰国也有让中国人不解之处:这个以海滩和微笑著称的近邻,为什么总有冲突和政变?这样一个社会,是在怎样的框架下运行的?
进入夏末,普吉岛和苏梅岛游人如织,但首都曼谷却再一次笼罩于政治阴云之中。8月26日,泰国反政府的人民民主联盟(简称民盟)率众攻占泰国国家电视台、财政部、总理府等政府要害部门,要求“傀儡总理”沙马下台。9月2日,数千政府支持者与民盟发生街头冲突,造成1人死亡,43人受伤,沙马签署命令,宣布曼谷进入紧急状态。
尽管沙马一再宣称将不会辞职,但最终在各方的压力下,还是在9月12日放弃总理提名,并辞去人民力量党主席职务。随后,人民力量党推举他信的妹夫颂猜为代总理和总理候选人,后者在15日宣布解除曼谷的紧急状态。
局势看似已经暂时稳定,但泰国社会的深深裂痕已经显现无余。
“反他信”对决“挺他信”
从历史原因来看,此次政局动荡,实际是2006年以来泰国反他信运动的延续。
自2006年初民盟掀起反他信运动以来,泰国的政局就一直处在动荡之中。2月,他信宣布解散下议院,提出通过选举的方式化解矛盾。但是,4月的下议院选举,却因三大反对党的联合抵制而陷入困局。5月,泰国国王发表讲话后,宪法法院裁定4月选举无效,选举委员会则决定在10月举行新一轮选举。9月,泰国军方发动政变,废除宪法,推翻他信看守政府,正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他信流亡英国。2007年5月,宪法法院裁定,强制解散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理由是该党在2006年4月的下议院选举中存在贿选行为。9月,军方主持草拟的《2007年宪法》颁布。
12月,军方“还政于民”,举行下议院选举,泰爱泰党的后继者—人民力量党(简称民力党)胜出。2008年1月,民力党牵头组阁,被称为“他信代言人”的沙马出任泰国总理。2月,他信归国,随后受到司法调查。8月,他信前往英国,要求政治避难,并指责政府反对派干预司法。
而从直接原因来看,此次政局动荡的导火索在于“修宪”。
军方在《2007年宪法》中增补规定,“凡宪法法院裁定强制解散的政党,其执行委员在5年内禁止从政”,从而堵死了他信等111名前泰爱泰党高层的从政之路。因此,民力党自上台之日起,就一直在努力推动修宪,试图为后台老板的回归政坛铺平道路。特别是,9月2日选举委员会宣布“民力党在2007年12月选举中存在贿选行为,应当予以解散”并呈交宪法法院之后,包括沙马在内的民力党高层,都走上了政治的单行道,唯有孤注一掷推动修宪,才有可能躲过劫难。
民盟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会放弃一贯坚持的“和平”示威原则,走上了街头暴力的道路。
不难看出,“反他信”与“挺他信”已成为目前泰国政治的矛盾焦点。但让这两派争得你死我活的,又仅仅只是他信吗?
他信动了谁的奶酪
“反他信”运动高举的旗号是“反腐败”。然而,事实当真如此“正义”吗?
诚然,他信内阁成员确实丑闻不断,甚至他信本人也与土地招标丑闻、彩票基金丑闻等有所牵连,但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与往届政府相比,他信政府在腐败问题上却是有明显改善的。根据透明国际的统计,泰国的清廉指数在他信执政期间,已从2001年的3.2升至2005年的3.8,而在军方执政的2007年,则又回落至3.3。其实,对于2006年以来的政局动荡,“反腐败”至多是表象原因。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在迈向“一党执政”目标的道路上,深刻触及了原有政治格局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从而引起了各派政治力量的联手围剿。
他信首先触动的,是军人集团的奶酪。
从1932年通过政变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君主立宪之日起,军人集团在近60年的时间里一直把持着泰国政治的主导权。1932至1991年间,泰国先后发生19次军事政变,其中13次成功;有20位总理相继组建48届政府,其中24届是军人政府,8届是以军人为主的政府。尽管在1992年的五月民主运动之后,军人集团退出了政坛,但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政治地位。
2001年他信上台后,却打破“文人不干涉军务”的惯例:一方面缩减军费开支,限制军方发展,到2006财年,军费占GDP的比重已降至1.1%,而在1997财年,这一比重为1.96%;另一方面强行干预军方人事调动,提拔任用亲信,不仅将自己的堂兄扶上陆军司令的宝座,而且还将自己在预备军官学校第10期的同学安插进各要害部门。
可以说,正是他信的“军队国有化”举措,最终促使军方时隔15年后,于2006年再次发动政变。其目的明显在于维护自身利益:2007年,泰国军费同比增加33%,占GDP的比重升至1.36%,军方同时提出预算规划,要求军费占GDP的比重在2018年之前恢复到2%。
因为“动了”军人集团,他信又触犯了官僚集团。
漫长的军人掌权期间,军方始终坚持“专家治国”,使得行政官僚和司法官僚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1992年军方退出政坛后,90年代民选政府更迭频繁,更是助长官僚集团的气势,常务官的权力不断扩张。但是,随着他信的上台,官僚集团的生存空间却是不断受挫。通过2002年的行政机构改革,各部委普遍受到冲击,曾号称“小内阁”的内政部,更是被肢解削弱,再难成为常务官对抗政务官的中坚。于是,尽可能地延缓行政体制改革进程,也就成为官僚集团的首要目标,而推翻他信政府,则是其中的关键。
他信另一个得罪的对象,是议会各政党。
“贿选-入阁-舞弊-贿选”一直是泰国议会“政治掮客”的生存之道。90年代泰国政府更迭频繁(8年换了4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小党都在待价而沽,遇到更好的条件就立即跳槽,从而导致原有联合政府的垮台。但是,随着(他信)泰爱泰党的崛起,小党的生存空间迅速萎缩。不仅是自由正义党、新希望党、国家发展党从2001年到2004年先后被泰爱泰党吞并,即使是曾经的第一大党民主党,其议席比例也从1996年的31.3%降至2005年的19.2%。随着2005年泰爱泰党横扫下议院75.4%的议席,实现泰国历史上首次“一党执政”后,更是摆出“顺者昌,逆者亡”的强硬态势,不仅将曾经的盟友—泰国党扫地出门,而且还狠挖墙脚,使得泰国党原有的三驾马车仅剩党魁班汉的孤家寡人。
正是生存危机的压力,迫使民主党、泰国党、大众党放下恩怨,在2006年4月联手抵制下议院选举,使得他信通过选举化解政治危机的计划破产。泰爱泰党被强制解散后,尽管民力党继承了最大份额的政治遗产,但其他政党也颇有斩获:民主党在2007年12月的下议院选举中赢得34.4%的议席,创下建党60多年来的新高;泰国党则不仅收复议席失地,而且还如愿以偿地再次入阁。
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他信也触怒了泰国广大的中产阶级。
对于大多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城市中产阶级而言,国家的贸易壁垒和财政补贴是维持他们经济地位的重要保障。但是,作为跨国企业、金融财团和新技术资本的代表,他信政府所追求的却是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他信执政期间,一直在积极推动双边和多边自贸区谈判,其间的不少举措都已深刻影响到国内缺乏竞争力的产业。此外,他信所提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更是从根本上危及了众多中产阶级的生存空间。于是,随着民盟的振臂一呼,曼谷城市中产阶级中的利益受损者,就有不少加入反他信的队伍。
此外,他信“刚愎自用”的强硬CEO作风,也使得他在处理与学者和媒体的关系时,不断地四面树敌。特别是泰国国王,曾相当看好作为少壮派政治家的他信,但由于他信一味坚持“消费主义”理念,而对国王倡导的“知足经济”理念(强调适度发展、勤俭克己、规避风险)置之不理,双方关系最终破裂。
可以说,他信执政期间,实是将能得罪的和不能得罪的,都得罪了。这才导致在2006年的政局动荡中,各派反他信政治力量相继登场,轮番上阵,并由军方给予最终一击,使得泰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政党在鼎盛之时土崩瓦解。
“民意”:农村包围城市
泰爱泰党解散了,但民力党崛起了。1998年与泰爱泰党同期成立的民力党,一直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党,甚至从未取得过政治议席,但在继承泰爱泰党的资源后,却一举跃升为泰国第一大党。他信虽然被禁止从政,而且被迫流亡海外,但对泰国政局依然有着莫大的影响力。从民力党的崛起到沙马的上台,都不难看到他信的影子。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促成了他信的政治强势?
答案固然是多方面的:作为成功商人的人格魅力和处世手腕,家族势力特别是岳父身为前警察中将的人脉关系,作为泰国“电信大亨”的他信巨额资产,商界盟友的财力支持,无一不是他信政治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泰爱泰党实现“一党执政”的关键,还在于赢得了泰国农村选民的认同与拥护。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泰国经济发展迅速,尽管曾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但近年来迅速复苏,2007年的人均GDP已增至3700美元。但是,泰国的发展存在严重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对于农村特别是东北部和北部农村的贫困问题,泰国往届政府也曾出台过措施,但从未将之置于政府工作的重点,使得泰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
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正是牢牢抓住了占泰国总人口70%的农村民众渴望发展的愿望,在2001年的下议院竞选中提出了“草根政策”的发展规划,从而一举跃升为泰国第一大党。他信执政后,尽管财政紧张,但依然坚持兑现承诺,比如推出了“负债农民三年缓债计划”,允许全国200多万农村债务人延迟三年偿还总值500多亿泰铢的贷款,并免除三年内的利息。又如“乡村基金”计划—为全国每个村庄和城市社区提供100万泰铢的发展资金,和“三十铢治百病”计划—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网络,民众仅需30泰铢(约合6元人民币)就能够得到基本医疗服务和药品。
他信“言出必践”的亲民行为,使其在泰国农村选民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2005年的下议院选举中,泰国的投票率升至72%,而在90年代的4次选举中,投票率都仅为60%左右。高达10%的农村“觉醒”选票,坚定地流向泰爱泰党,从而成为泰爱泰党实现“一党执政”的关键。
正是因为拥有农村选民的坚定支持,他信才敢于在2006年2月解散下议院,提前选举,并且宣称“拿不到过半数选票,我就不出任下届总理”,而“他信代言人”沙马也敢于提出,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政府的去留。对于农村选民的民意向背,泰国各界都心中有数,无论是2005年、2006年还是2007年的下议院选举,结果都表明他信的威望依旧。这也正是“反他信”派始终拒绝通过选举或公决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原因所在。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泰国学者和媒体的调研,农村选民并不是对他信政府的腐败问题毫无概念,但关键在于,相比他信执政所给予的现实利益,所谓的“反腐败”着实过于遥远,更何况在农村选民眼中,现在的“反腐败”先锋们也不见得干净,所有一切不过是精英们的“肮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