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处理“钓鱼岛事件”,中国政府态度鲜明,立场强硬,但在“出招”方面则颇显踌躇。相对于过去台湾处置同类事件,大陆显得更为谨慎,这究竟是何原因?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具有很高的相互依存度。中日政治关系也很微妙,双方都有借助对方平衡与美国关系的意愿,彼此都不愿意失去这个“筹码”。中日又是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地区安全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上述因素,自然会牵动中国的决策考虑,希望以“高举轻放”的方式解决“钓鱼岛事件”,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然而,透过这次事件,联想到中国近年来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基本做法,人们又不难看到一个重要事实: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领土争端问题被有意搁置和刻意淡化,这是造成今天的被动和今后仍然会继续陷于被动的重要原因。
这些年,中国始终强调“两个大局”: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维护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正是在这种“大局观”的指导下,中国长期以来对领土争端采取了高度克制和忍让态度,主张“韬光养晦”、“搁置争议”,甚至设想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人去解决”。
应当说,在过去的情况下,中国坚持以发展为要务,强调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持周边稳定的大局,这自然是必要的,这种作法也为中国赢得30年的发展机遇。时至今日,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看问题,那个时候确立的“大局观”,也是一种前瞻性和务实性选择。
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有,最大的“利”往往也潜含着最大的“弊”,无非此一时、彼一时而已。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但领土争端问题却被长期积累下来,尤其是中国在这方面的“不作为”或“软作为”,给对方提供了得寸进尺的条件,也为领土争端问题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这次“钓鱼岛事件”虽属偶然但决非孤立,类似情况今后在不同方向和海域还会经常出现,领土争端问题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挑战。
形势在发展变化,中国的战略和策略也必须与时俱进。过去,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为了粉碎各种分裂势力危害国家统一的图谋,中国表现出最大的决心和最坚强的意志,甚至不惜因此而影响“大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台独”和“藏独”、疆独“的问题上,进行了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造就了今天形势向好的局面。对此,我们尽管还不能掉以轻心,但就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的主要任务而言,其重点似在发生变化,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亟待提上决策的主要议程。
时下,中国所面临的领土争端,既有陆地的,也有海上的,而海上领土主权争端又涉及多个海域。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所发生的边境和海上纷争,大多是对方“打上门”所致,中国避之不及,但也无路可退。这样的事情,自然涉及到民心、民意,但更重要的是牵涉到中国的“核心利益”,也关乎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同时还要看到,长期的“忍耐”,已经使领土争端问题成为中国的战略“软肋”,凡是想制衡中国的势力,都可以拿这个“软肋”做文章,领土争端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短板”,是到了下决心解决的时候了。
这次对“钓鱼岛事件”的处理,当然也受到“顾大局”思想的影响,中国放不开手脚,源于多年来形成的“大局观”的束缚,中国对营造和平环境,专心致志搞建设,实在是太珍惜了!但现实却又是残酷的,该发生的事情早晚会发生,中国必须敢于面对业已到来的严峻挑战,在战略思想和决策指导上亦应做出果断调整。对于领土争端问题,不能立足于一次又一次的应付突发事件,这样只能失之于被动,按下葫芦浮起瓢。有鉴于此,必须把解决领土争端问题摆到重要位置,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快遏制领土争端问题的失控状态,同时根据“先海后陆、海陆统筹”的原则,推动领土争端问题的逐步解决。
当前,下大力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关键是要在宣示和维护主权的斗争中有所作为。凡涉及中国领土主权范围,该去的地方要去,该管的事情要管,该演习的要演习,不能让对方惯出毛病来,误以为中国“默认”争端,软弱可欺。同时,对于海上和边境地区的突发事件,要坚持按照“对等”态度处理,对方愿谈彼此可以有话好好说,对方呈强斗狠我们也决不示弱,对方要打我们亦敢于奉陪。至于何时收复失地,要根据形势和条件而定,能够通过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是中国的最大愿望,达不到此目的,“以压促谈”和“以打促谈”也是必要选择。从现在起,中国应当有所准备,也不必在意别人说三道四。
“钓鱼岛事件”的发生,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够就此进行深刻反思,并促使战略思想和决策指导做出必要调整,那么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此次事件若能成为中国重新审视并下决心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的“转折点”,那是中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笔者也企盼看到这样的结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网络文摘] 中国为何谨慎处理“钓鱼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