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

外媒关注各政治力量如何博弈

中共最高决策机构、中央委员会昨天开始在北京举行第十七届六中全会。约370名中央委员与中央候补委员将在四天会期里聚焦文化体制改革,力图以此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并应对社会道德滑坡危机。而在境外媒体报道中,党内各政治力量如何借助六中全会主题进行政治博弈,才是更受关注的话题。

  按照公开的议程,六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换言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本次会议的两大主题。

  中国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就进入改革开放的历程,但是在文化这个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领域,其改革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大约在2000年,中共才开始从产业与市场的角度去考虑文化问题,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业”在这一年首次写入中央文件。

  两年后,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拉开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此后几年里,中国政府将大量出版社、文化演出院团、影视制作单位等经营性文化单位从原来的“国家养”模式,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文化体制市场化

是“双刃剑”

  据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2010年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当局将在2012年前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也有中国媒体报道称,当局将在2012年上半年,让所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基本完成转制。非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以事业单位形式存在。

  将众多出版机构、文化院团等文化单位推给市场,这项政策最早推行时被解读为国家财政要“甩包袱”;到了近期,中宣部等中共与中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管理部门的动作显示,当局的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培养一批兼具经济效益与竞争力,能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企业。

  不过,正如过去30多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经验一样,文化体制市场化对于中共统治而言,也是一种“双刃剑”;它一方面能激活相关领域的潜力,另一方面也会淡化社会主义体制的色彩、冲击社会传统道德,并且削减中央权威和对有关领域的绝对控制力。

30多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民众与领导人也发现,国内出现“老人跌倒扶不扶”、黑心食品等凸显社会道德失范的负面新闻。
  本次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列为议题,说明中共要在推进文化市场化的同时,又保留对意识形态的掌控力度。

  中国观察人士认为,六中全会可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观”作出定位。中共要如何在两者间求取平衡,是六中全会可以观察的看点。

十八大人事博弈

越来越白热化

  另一方面,中共前总书记、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10月9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亮相,击破他病重的传言,也为六中全会增添了人事博弈的话题与外界联想。

  有香港的政情观察者就认为,江泽民在距离六中全会一周前高调亮相,凸显了他继续对十八大人事布局有影响力,是他对全党全国发出的政治信号。

  两天后,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紧扣六中全会的文化议题,在头版头条处发表3000字文章,高度赞扬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持,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担当,催生了抗拒低俗文化的精神底线和建设主流文化的自觉行动”。

  文章也用肯定的语气引述薄熙来的话说,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

  薄熙来是下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人民日报》力挺薄熙来的姿态立即引起关注。据悉,近期中共官场有传言,薄熙来“入常”的可能性提高。不过,鉴于目前离十八大还有一年,按以往的经验,十八大人事尚未定案,目前的各种迹象只能说各方都动作频频,高层人事博弈越来越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幕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