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开始,浓雾笼罩京城,连日出现的大雾遮住了阳光,也引起了公众的对空气质量的焦虑。
微博中有网友公布,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hazardous)”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
公众也将目光投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天一小时更新的PM2.5数据上。因为正是那里的监测仪器监测到北京空气超过危险的程度,甚至达到有毒害的水平。细颗粒物PM2.5每立方米经常达到数百微克时,通常意味着需要关闭门窗、减少外出以免受到伤害。而目前国内通行做法是对PM10的可吸入性颗粒的监测与公布。
质疑声在市民间蔓延——“为什么我们不监测PM2.5的颗粒物?”、“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相差几倍?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在微博中,网名“巴松狼王”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在网上回应质疑时,引发了更多的质疑。
带着一系列的质疑和疑问,记者11月2日对话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
“污染级别还是
十几年前的分法”
本报调查:北京连续几天的大雾,市民都感觉到空气质量很差,空气污染与雾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杜少中: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它和污染物结合在一块时,它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秋冬季节,容易产生静风、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这样出现大雾时,就比较容易形成空气污染。雾会使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物也会延长雾存在的时间。
刚刚过去的雾天,空气质量在三级一、三级二停留了好几天,并没有变成四级或重污染的五级,这说明过去几年,排放的水平在下降。
我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要继续努力加大减排的力度,减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和工业污染。这需要政府成功的组织,也需要广大市民参加。现在取得的进步,要感谢市民的努力。
本报调查:在网上,很多网民在质疑阴霾漫天但是发布的监测结果为轻度污染,是监测手段不同,还是标准不同?
杜少中: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这种分法是十几年前分的,如果大家感觉叫法有问题,我们可以改变。但是主要问题是,轻微污染也是污染,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有影响是首先的,到了轻度污染影响就开始逐渐加大了。
今天(周三)有人问我是不是心情很好,因为天气不错。我会说,我们一年中有20%的天数不达标。要是昨天(周二)来问我,我就会说,我们已经从一年100天达标,增加到了去年286天达标。从27.4%增加到78.4%,为什么我总是反着说呢?我们一方面要给大家信心,北京的空气质量在逐渐改善,虽然涨幅较奥运前有所减缓,但也在进步。
同时,也要告诉大家,20%左右的天数不达标,也是不能容忍的,人活着10天,不能8天喘气,剩下2天不喘气。我们也要努力让20%不达标的天数越少越好。我们不是为了每年在完成任务在减少不达标的天数,而是为了市民健康。
“他们不愿意拿着设备和我们比对”
本报调查:美国大使馆每天都会发布他们监测的北京空气质量情况,得出的数据与北京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有很大差别。怎样解释同样是一个城市的空气监测,但是数据却大不同的情况?
杜少中:这两种方式没有可比性,美国大使馆是一个点,不能评价一个区域。他们也一再声明,数据是自己内部使用,并没有想让公众去参考。
他们与我们的方法不一样。我们是全市27个点的自动监测系统,评价一个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一个系统,不能由一个点作为评判。
本报调查:监测的对象有什么不同?
杜少中:发布数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他们发布的是浓度,我们发布的是指数,两者间有很大的差异,指数和浓度间有换算的方式。不能仅仅用数字去比较,应该看到数字反映的什么内容。即使是美国大使馆监测的是浓度,数值也是偏大的。至于为什么偏大,我们没有监测过他们的设备。如果将我们和美国大使馆的监测设备、监测方法、监测规范、参照标准同时进行比对,我们可以去做。我们做过多次沟通,他们也不愿意拿着设备跟我们比对。
另外,监测的污染物不一样,我们监测的是粒径在10微米(含)以下的颗粒物,环保部的PM2.5监测办法中规定,PM2.5应占到PM10以下的颗粒物的一半。所以他们公布的PM2.5不应该超过我们PM10的总量。说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应该去进一步求证。
本报调查:美国大使馆监测的对象是PM2.5以下的颗粒,国内监测的对象是PM10的颗粒,认为PM10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但是实际上PM2.5微粒由于体积特别微小,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也认为PM2.5会增加死亡的风险。我们为什么不去公布PM2.5的数据,是没有能力监测吗?
杜少中:PM100是总悬浮颗粒物,好像是大砖头,PM 10是小砖头,PM2.5是小石头块,PM1就是更小的石头块。衡量的标准比如说PM10是150微克/立方米,对应浓度150微克/立方米的是100API(空气污染指数),指数和浓度是标准。
对于PM2.5,我们有能力也有设备监测,我们也有监测数据,但是我们不能随意公布。因为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监测是非常严肃的事,对社会公布的、要公众去参考的重要信息,就要负责,要符合国家的规定。不能北京一个数据,上海公布另一个数据,两个数据根本无法比对,我们要拿出合格的数据。
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就能监测公布PM2.5?
本报调查:您在微博中表示,将来会去检测PM2.5和PM1,那么请问这个时间表是什么?目前无法推进这个时间表的障碍是什么?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进入这个时间表?
杜少中:11月1日,环保部公布了PM2.5用重量监测的方法,监测哪类污染物要相关部门统一计划,也就是说环保部规定监测某类污染物时,说明全国的城市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是为信息公布打基础。宣布开始监测后,就应该在不远的将来公布监测信息。
我们以前监测的是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总悬浮颗粒物,后来改成了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将来我们还要监测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甚至还要监测粒径1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这种进展是根据污染防治工作进展的需要。正常的规律是大颗粒治理结束后,就要开始治理小颗粒。
为什么北京的空气质量让大家不满意,感觉空气不好?主要原因就是PM10还未达标,年均值超过国家标准的20%。现在北京的四项污染物的三项都能达标,只有PM10颗粒物从1998年的180微克/立方米,降到了现在的120微克/立方米,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100微克/立方米,这还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如果将颗粒物浓度年均值降到100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就会大为改观。现在PM10还没有达标,应该当PM10达标后,再去监测PM2.5。
就像家门前打扫卫生,先应该将大石头搬走再扫地,治理颗粒物也是一样,应该先从大颗粒物开始向小颗粒物转变。只要增加了污染物的监测,难度就会加大,合格率就会降低,因此说到底还是应该减排。
“要想空气质量好,
减排才是硬道理”
本报调查:一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让公众一头雾水,环保部门对环境知识的普及上,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杜少中:监测中心是对外开放的场所,每周二接待有预约登记的市民参观和访问,如果想看看北京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是怎么出来的,都可以来。说到发布的数据,我们还是比较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有监测中心作为支撑。
现在由于有对比,显得咱们的服务还不够人性化。我感觉大家提的问题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监测数据对外公开的程度,特别是人性化的公开,比如我们的监测用手机看不到。虽然我们公开的方式从月公布、周公布、日公布,一天几个公布,报纸、电台、电视台逐渐公开,但是不能让公众唾手可得。在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后,还应该在每个级别后面加上,在某级空气质量下,市民应该注意什么。
本报调查:有市民质疑,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用于北京污染防治的费用只有537万元,而三公支出却达797万元,这样的费用能治理好环境吗?
杜少中:这个数字一点都没错,但是我要说537万的污染防治费是财政拨款的支出预算表,污染防治只是其中一项,预算表中还包括环境减排、节能环保等项目,都在几千万到一亿多元之间。另外,大气污染的专项治理等其他专项治理的资金不在这个范围内,比如今年机动车治理的费用达到3.2亿元,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十几个亿。我们都希望北京的天气更好。要想空气质量好,减排才是硬道理。(赵喜斌)
重要的是治理和防范
1580998214:应当把实际情况告诉老百姓,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掩饰。
605839798:管管那些露天烧烤吧,他们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不亚于汽车。
春华秋实:污染太严重了。快想办法吧。
阳光灿烂:啥标准检测不重要,公布怎样的数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治理和防范。
随缘:应该加大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和举报有奖措施。
老兎子:求真相。如果是事实,请不要再遮掩……
弓长: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市民肺癌发生率在上升。
蒋有三:美国人习惯对中国说说道道的,而且好话不会好好说,没办法,老大当惯了。如果是从两国的环境状况作比较,提出改善建议,这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弦外之音也很明显。对于我们来说监测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现在有这个经济实力,希望早一点儿实施。
沙小易:要如实监测,特别是要正视而不是回避问题,找出超标原因,加强治理。
文章来源: 北京晚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北京空气被指危险水平 官员称愿与美使馆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