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华社批油价上涨 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导读成品油价格与其在发改委控制下涨多跌少,不如实行一种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大于权力的方式:国内成品油价格一周一调或半月一调,国内油价按期内国际油价变动自动满额调整。让成品油调价完全由机制决定,发改委不在充当调不调,何时调,调多少的决策人。

近日,国际油价连续下跌,而我国发改委却逆势上调成品油价格。新华社发文批评垄断企业,别再娇惯这些垄断大佬们了!这些垄断企业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糖罐子”,不再骑在消费者头上当“小皇帝”,真正在市场化的大海里游一会泳?

我国“连续20日,三地变化率大于4%”当这两大条件同时满足的时候,成品油调价窗口开启。但调不调、何时调、调多少的决定权却在发改委手上。比如本次汽油调价,按照成品油调价机制两大条件早已满足,但考虑中国节假日因素,发改委将调整时间延后,延后不是取消,该涨还是要涨。而发改委补调时恰逢国际油价下跌,致使民众不满。

国际油价连续下跌,发改委却选择调高国内油价,老百姓对发改委的作法不理解。其实,发改委上调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并未超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发改委做法也是在机制框架内进行。如果说谁错了,主要错在我国的成品油调价机制有问题。

我们现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一是,现行的成品油调价机制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20天,4%”在两大条件同时满足期间,国际油价往往拨动幅度较大,而国内油价并不能及时反映。

二是,发改委的决定权大于制度权力。在两大条件均满足之后,发改委有权决定调不调,何时调,调多少的问题。而这就导致了一种情况出出,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涨的多;当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油价降的少。这也正是新华社所说的给予垄断国企“糖罐子”的特殊待遇。

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的初衷,是为了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而发改委决定成品油价幅度的目的是为了当国际油价大涨时,控制国内成品油价格涨幅,但执行下来却是“涨多跌少,涨快跌慢”,被普遍质疑显失公平。各界对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呼声不断。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该如何改?在笔者看来,与其在发改委控制下涨多跌少,不如实行一种更加市场化的制度大于权力的方式:国内成品油价格一周一调或半月一调,国内油价按期内国际油价变动自动满额调整。让成品油调价完全由机制决定,发改委不在充当调不调,何时调,调多少的决策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新华社批油价上涨 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