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 作者:太阳
笔者拜读了 石月明 教授于2008年10月在博武网发表的《维护杨式太极拳的统一,保护杨式太极拳》一文。略谈看法。
石 教授认为学生学习杨式太极拳只有按“杨澄甫在1931年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的拳架拳照进行对照来练习,这就叫直传”。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傅钟文像临摹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终生不辍。杨家其他人没有照片资料,没有做到这一点,都不能算是直传,只能是转传”。他是傅仲文的学生,“跟 傅 老师学拳时,把书中杨澄甫这76幅图下方都做了标记,以它为准”。他教拳三十余年,同样要求学生像汉字书法一样去临摹杨澄甫拳架以此来核对。这就提示读者, 石月明 教授亦是直传,不是转传。
石 教授在文中写道:“杨澄甫的拳架拳姿外形是内在力学与外在美学的完美结合,是丰富内涵的必然体现。”笔者认为太极拳是一项柔体运动,太极拳是一种文化,并不只是用外表的动作照片可以全部包含的。仔细观赏澄甫公照片,拳架舒展大方,虚实分明,尾闾中正,松肩沉肘,虚灵顶劲。但临摹照片上拳架无法体会出节节贯串,周身轻灵,刚柔相济,棉里藏针,无法得到拳法中的技击攻防原理,更无法得到太极拳的内在精髓。所以学习太极拳,必须由承传老师口授心传,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手把手教授。
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兼而可以练习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攻防技击和试劲的一种实践方法,四正四偶推手是太极拳法的一部分,四正推手含有掤、捋、挤、按四法;四偶推手(太捋)含有采、列、肘、靠四法。 石 教授认为“在大捋中含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种技法”,实际上大捋中不含掤、捋、挤、按手法。由此可见, 石 教授并不熟悉太极推手。他又称“真推手是免不了有伤害的,而现今的推手都是假推手”,这表明自己是真推手,大有“真人不露相”之感。一次,在同济大学举行太极拳交流活动中,有位学者要求 石 教授交流推手,石立即回答:“我们只研究太极拳,不推手的”。这也难怪,因 石 教授的老师傅钟文没有教过推手; 傅 老师在教拳中,就讲些拳理,从不教推手的,所以傅钟文的弟子和学生都不会推手。
太极推手和散手是太极拳法的实践,是一种试劲的方法,与人推手或者交手,能辨明对方劲的虚实、刚柔、快慢、长短、方向、曲直、大小、落点以及可能的变化,把握好节奏、时机、使引、化、拿、发恰到好处。故练太极拳者,必须要练推手、散手、才能真正体验出太极拳的攻防技击含义,体捂太极拳的丰富内涵,深入研究以获得太极拳的内在精髓。而 石 教授认为“学拳如同书法练字,只要把拳姿临摹好了就行,就能得到拳的内在精髓。”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误导了学生,脱离了太极拳的内在涵义,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太极拳演变为太极操,如果以此太极操作为养生健身为目的,还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澄甫公赴广州教拳,傅钟文随行南下,在广州拍了二张集体照,傅钟文都站在紧靠澄甫公右臂, 石 教授认为“傅钟文在照片中的位置就反映了他在杨澄甫身边的地位,”是“左膀右臂”。澄甫公南下教拳,随行的还有董英杰、崔毅士、杨振铭,他们在杨澄甫身边是什么地位呢?难道他们的地位在傅钟文之下吗?澄甫公门下十大弟子、五虎将是社会公认的,傅仲文排在哪一位?在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傅钟文的名字为何未列入杨澄甫弟子的名单里,是澄甫公忘了吗?傅钟文当时在广州年仅26岁,个子长得矮小,人也不胖,是个老小孩,他是杨澄甫的侄外孙女婿,喜欢练拳,有这样一个小小辈在身边,澄甫公自然高兴,拍照时拉在身边,亦是人之常情,无需大做文章。
有位拳友曾看到一封信,是 1999年10月11日 杨振基、杨振铎联名写给第六届中国永年太极拳联谊比赛大会组委会的,重点指出“傅钟文与杨公澄甫没有师徒关系,不存在第几代第几代的关系”,“有一照片,傅钟文站在杨公澄甫旁,解说词,傅钟文大师 和他的 老师合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说法是傅钟文和他三姥爷合影,因为他们之中没有师生关系”。这就更清楚地说明,傅钟文是在杨家诸多亲戚中的习拳者之一,与澄甫公没有师徒之间的关系。至于说是“澄甫公的护卫”、“直接参与教拳”,还有人说:“澄甫公在南下期间,外界有人来向澄甫公试手,都由傅钟文给打跑的”等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我们作为学习杨式太极拳的后人,只要传拳老师是正脈承传的,他们的拳架拳姿就有一定的实战性、科学性。我们要在深入研究拳理、拳法的基础上,更要在攻防、技击、实战等方面多下功夫,才是维护杨式太极拳,保护杨式太极拳的正道。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转)杨氏太极拳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