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即投资现实。金融市场上涨、见顶、下跌、触底,然后重新再来。有时候这个周期持续5至7年,而有时候(比如全球债市长期牛市)上升周期则可长达30多年。对投资者来说,能否根据市场周期来正确布局可能会令投资组合的回报大为不同。
那么现在我们身处周期何处?
2017年开局之后,亚洲市场从2月起马力全开向前冲。今年迄今MSCI亚洲(日本除外)指数已上涨15%,主要受近期全球以及中国经济数据意外走强、对中美关系趋紧以及美联储立场明显偏向鹰派的担忧缓解的提振。全球宏观指标普遍向好,亚洲必将受益于全球贸易复苏以及本地区的宽松货币政策。
很显然,近期的经济数据意外向好者居多,但经济学家对于复苏步伐及可持续性的看法依然分歧。我认为目前亚洲处于经济周期的早中期阶段,资产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随着复苏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投资者的最佳策略应该是顺势而为。
亚洲经济仍有扩张潜力
放眼全球,金融市场跟随利好消息起舞:荷兰议会选举中民粹主义政党遭到挫败,法国大选也可能出现同样结果,美联储在看好美国及全球经济前景的背景下加息,特朗普最近不再发表反对中国、反对贸易的言辞。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指标大幅走高——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升至15年来高位,美国小企业景气指数创43年来新高,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采购经理指数(PMI)位于远高于荣枯分界线的58,而欧洲各国PMI也升至六年来新高。
亚洲出口增速已从去年第一季度的低谷回升,当时出口同比下滑9%,而今年2月则同比增长5%。强劲的外贸势头很可能延续至第二季度,并使今年全年的出口增长达到10%左右,其中将近一半将由出口量增长拉动,另一半则来自生产者价格(PPI)回暖的贡献。这对于新加坡等高度依赖贸易的开放型经济体来说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海峡时报指数上涨8%,超过预期,并使新加坡成为亚洲(至少在东盟地区)表现最好的股市。
在经济扩张的利好环境下,投资者将重燃投资热情。我认为从下半年起各项有利条件将陆续到位,已有初步迹象显示银行信贷增长复苏、企业盈利能力走强、资本品进口加快。此外,企业实际资金成本下降,银行资本更加充实,库存走低,都将进一步助推经济增长势头。
中国作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民间投资复苏、房地产活动大幅升温的推动下,国内经济增长前景更趋乐观。最近瑞银经济学家对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6.4%上调至6.7%。虽然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性尚存疑,但外部环境向好加之强大的财政政策支持,应会使中国经济保持活跃。
盈利上升期间周期股是最佳选择
周期类股在美国和欧洲基准股指中占据约60%的比重。亚洲的周期股占比更高,而且主要集中在五大行业:非必需消费品、金融、工业、信息技术(IT)和材料。周期股在亚洲基准股指中占80%的比重,盈利占比更是高达85%。
这种强周期特质在最近几年拖累了亚洲股市的表现,因盈利增长疲软、股本回报率(ROE)受压。而如今,周期股很可能率先反弹。除了贸易飙升、资本支出复苏在望的利好以外,再通胀(即经济增长走强支持下的通胀攀升)形势将带动盈利更强劲复苏。亚洲企业盈利增速与名义GDP增速有很强的相关性,今年亚洲名义GDP增幅势必会加快2个百分点,主要受实际经济活动走强以及更重要的,生产者价格(PPI)通缩终于结束的提振。
新加坡企业盈利与ROE增速处于拐点,市场普遍预期2017年每股盈利有望增长6.1%,一甩过去两年盈利持续下滑的颓势。不过,我们在战术资产配置中对于新加坡股市仍持中性立场,因为亚洲其他市场的盈利复苏势头更猛,估值也更有利。
有望跑赢大市的板块
当前,美国利率正常化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亚洲商业周期面临的大环境依然有利。尽管最近表现优异,但亚洲周期股的风险/回报仍具吸引力,原因包括盈利强势复苏,资产负债表改善,而且相对估值优势将随着周期进展而愈益明显。
纵观整个亚洲,金融、IT和材料将是主要受益板块。我们战术性增持中国、印度和泰国股市。新加坡的金融、房地产和非必需消费品行业跑赢大市的概率很高。银行股方面,尤其是印度、印尼、香港和韩国的银行股由于估值合理、盈利前景改善,因此风险/回报最佳。而中国股市中,保险股比银行股更具吸引力,原因在于前者的基本面更佳,估值也更有利。
当然,投资者也必须当心这种上升周期戛然而止的风险。欧洲政治仍可能“向右转”,而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财政刺激计划可能令市场大失所望,中美关系也可能再起争端,这些都可能引发市场震荡,打击投资者情绪。但排除这些外部风险事件,亚洲周期股在未来12个月必将强势反弹。
(作者系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亚太区主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经济周期下的最佳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