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漢語教學中幾個常見的誤區
隨著泰中兩國經貿不斷擴大,旅遊業的迅猛發展,漢語越來越被重視。於是各式各樣的漢語培訓學校也象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出來。然而,漢語教師的教學水準卻參差不齊,有相當一部分漢語教師的教學水準實在無法令人恭維,甚至個別教師把漢語學習引入誤區。下面我就漢語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幾個誤區給大家談談:
一、
只重視寫、譯,忽略了聽和說: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然而有些教師只讓學生去寫,去翻譯,而連基本的說話都不會。這樣的學生將來如何去與華人交流?你在談跟別人談話的時候,不可能每一句話都要寫出來讓人家看吧。
二、
在教學中顛倒聽、說、讀、寫、譯的前後順序:
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要經過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訓練。並且,這幾個方面的學習訓練是有次序的。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先把聽和說放在第一位。大家都知道,一個小孩子從剛一出生,先是聽爸爸媽媽和周圍的人說話,然後再跟爸爸媽媽學說話,到了上學以後,才開始學習文字,並不是先讓孩子從出生就學習文字,然後再學說話的。可是有相當一部分漢語教師忽略聽、說,而直接讓學生學習生詞和課文。
三、
教學中生搬硬套,盲目把中文翻譯成泰文
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漢語更是如此,特別是中國的唐詩、宋詞以及中國古代經典的文學作品。這類作品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作者再三斟酌仔細推敲的。可以這麼說,這類作品每一個字都是經過精雕細琢的,即使在漢語之中換上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也會破壞原作的意境和完美性。可是,個別漢語教師,自己本身就對這些作品的創意和寫作背景一知半解,卻盲目地把這類作品翻譯成泰文來教學生。我們在教學中,讓學生讀懂這類作品的大概意思就行了,隨著學生中文水準的不斷提高,學生自己會慢慢感悟作品的意境。切不可盲目地把這類作品隨意翻譯成泰文,讓學生學習。
四、
簡單地把漢語譯成泰文來教學生
漢語中的字或詞語靈活多變,同一個字或詞用在不同的語句之中,所表達的意義就不同。比如:漢字“棒”用在不同的地方,所表達的意義就截然不同。1,他手裡拿了一根棒。這裡的“棒”意思是“棍子”。2、這個小夥子真棒。這裡的“棒”意思是指“身體強壯”。3、你真棒。這裡的“棒”意思是說“很有能力”。4、他學習很棒。這裡的“棒”是指“成績好”。你不可以簡單地把‘棒’翻譯成泰文的‘棍子’來教學生。如果你那樣教學生,學生會不會把‘你真棒’翻譯成‘你真棍子’呢?這樣豈不鬧出笑話來。漢語中象這樣字、詞很多很多,舉不勝舉。我們在教學中只能多舉例子,讓學生從例句中理解這些字、詞的意義。切忌簡單地把這些字詞翻譯成泰文讓學生去學習。
五、不假思索、不分年齡層次盲目地传播中國文化中頹廢糜爛的內容,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中國文化古老而又燦爛、輝煌而又博大。然而,燦爛輝煌的背後也隱藏著頹廢,糜爛的靡靡之音。這就需要我們有辨別,有選擇的來教導學生。不宜把中國文化中不健康的文痞內容傳給未成年的學生。例如,某學校舉辦漢語歌曲比賽(這個學校的學生大都是十五、六歲以下的中小學生),老師讓學生所唱的歌曲大都是一些不宜中小生唱的歌曲,諸如《你怎麼說?》,《路邊的野花不要采》此類。《你怎麼說?》歌曲的內容是一個棄婦埋怨無情男子的薄情寡義,而又盼望著與他相聚那種情形。《路邊的野花不要采》的內容是一對情人分別時,女的告誡男的不要在外面拈花惹草,亂找女人。象這類的歌曲是不宜讓中小學生去學習的。如果你给大学生讲《金瓶梅》那是文学艺术,如果你给中小学生讲那就是犯罪了。传播中国文化,不但要有选择,而且也要分年龄层次。中國有許多歌頌真、善、美的優秀校園歌曲,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漿》,《童年》,《鄉間小路》,《腳印》等等。這類歌曲旋律優美,積極向上。老師為什麼不選這類歌曲來教學生呢?並且還是中小學生。中國有句古語“擇其善者而從之”,教育學生更是如此。學生就象一張白紙,老師教他什麼,他也就跟著你學什麼。切莫把學生引入歧途。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個漢語老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使自己具備廣博的漢語知識,才能教好學生,才能配得上“老師”這個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