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柯文思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张朋辉 摄
柯文思导演的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越了解中国,越觉得她是善良的天使”——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思近年来屡屡将镜头定格于中国,而他的新作片名《善良的天使》,也正合于柯文思30余年来的“中国印象”。“在西方我们会说‘玫瑰般的未来’,我认为中国会拥有一个美好乐观的未来。”柯文思的中国情结让人印象颇深。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解读中国工作室承办的“记录美好时代”融媒体传播活动中,笔者有幸接触到这位从事纪录片创作40多年、拍摄足迹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两次获得奥斯卡奖、坐拥16座艾美奖的知名导演。
“我窥见了一个有悠久发展历史的非凡文明”
柯文思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1年。当时这位年轻的英国电影导演刚入职美国广播公司不久,因公司计划拍摄一部关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30年来发展变化的纪录片,他被选派去中国进行调研踩点。
据柯文思回忆,那时外国记者们被安排住在北京饭店,大清早总能听到长安街上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这个画面听起来可能有点老掉牙了,不过当年看着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骑着飞鸽自行车去上班,确实很震撼。”
那之后,柯文思从北京前往中国各地,在四川的偏远村落、长江和黄河沿岸走访,夜晚则宿于招待所、农民或商贩家中,甚至驳船的甲板上。为了给影片勘景,他与各行各业的中国人打交道,也一次次“被中国人民勤劳、坚韧和乐观的天性深深打动”。
然而意外的是,柯文思的片子还未成形,中美两国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被告知拍摄将进入“无限期的暂停”。但柯文思与中国的缘分显然未湮没于此——“我窥见了一个有悠久发展历史的非凡文明,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想有一天我一定会再回来。”
在这份“回归”的期许做出30多年后,已先后在86个国家执掌影片拍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柯文思终于心愿得偿,回到中国来执导一部关于中美关系的纪录电影——《善良的天使》。
影片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回忆其与周恩来总理关于中美差异的对话开场,集聚了中美乃至全球学者、政要对中美关系的观点态度;柯文思的镜头同时也纳入了一群不断努力跨越两国地域与文化差异的双方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工人、教育工作者、企业家、电影人等社会各界人士的身影。
“如今这片土地充满了乐观和机遇”
在《善良的天使》拍摄之初,柯文思团队预估影片可在18个月内完成,“但当我们开始调研寻找人物、故事、拍摄地点的时候,就发现一年半不够”。事实上,这部影片的完成最终用了5年时间,也成了柯文思职业生涯中拍摄“周期最长、最复杂、也是最惊艳”的一部。
为何当下讲述中国故事要如此精雕细琢?
就柯文思的切身感受而言,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然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换言之,中国无处不在。
再次来华,柯文思表示:“如今这片土地充满了乐观和机遇,到处都能见到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各色现代建筑拔地而起,车水马龙处处皆是,自行车铃声也早已被汽车喇叭声取代。”
“中国正在走向复兴。”因此,在5年的拍摄过程中,为了全面讲述“中国复兴的故事”,柯文思和他的团队在中美两国之外,也去了世界其他地方——欧洲、非洲、中东等,深入采访探讨中国发展之源。
除了外拓拍摄空间,影片加入普通民众的讲述也成了其一大特色。“电影主题就是展望中美关系,但是不仅是通过政治家和专家的视角,还通过普通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两国的关系。”
在拍摄过程中,柯文思洞察到中美两国民众间明显的信息不对等状态。“我们越是倾听普通民众的讲述,就越意识到普通中国人对美国人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普通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在掌镜人看来,这要归功于美国流行文化的强大输出力,它的音乐、电影、电视剧、新闻及文学让人们充分了解到美国的亮点和缺点。
也正基于此,纪录片的拍摄所起到的“平衡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理解赤字’”的作用就日益迫切:“我们常会害怕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这很自然。但在地缘政治领域,恐惧和不信任可以将我们迅速带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要让世界明白,中国的发展并非意味着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衰退,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看到中国在这40年来获取的成就。”
“在与中国合作的长路上,人人都将从中受益”
柯文思认为,如今的媒体人有着向西方讲述中国故事的使命与责任。
当被问及30多年来前后两次中国行的观感,柯文思直言:“1981年我常见到营养不良的小孩、贫困的家庭。而今天,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和改善,仅仅这一点我认为中国就应该很自豪。”当然,“敬佩中国”的理由远不止于此。
真正令柯文思疑惑的是,中国发展得这么好,“世界上其他国家知道吗?”
3年前他在纽约采访一位原驻华美国记者,这位年轻人提及,作为一名外来记者,他对在华的所见所闻印象深刻,并客观地反映在他的新闻报道中。然而这位美国记者很快发现,美国没有媒体愿意发表他的文章。
由此,柯文思得出了中国不能仅赖于旁人来讲述自身故事的结论。“中国需要主动为自己发声,大胆地向世界展示中国,通过讲述打动人心的故事来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当世界意识到我们的相似之处超过我们的不同之处的时候,我相信那些对于中国的恐惧和怀疑,会被对中国的尊重和敬佩所代替。”
如今,在致力于讲述中国复兴之路的同时,柯文思也注意到世界各处的“中国风”正悄然兴起。譬如他的出生地英国,就已开设了汉语课,不失为“了解中国的标志”;他也留意到,赴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去往其他国家的华人也日益增多。“现在欧洲的巴黎、慕尼黑、威尼斯、罗马,无论我去哪里,都能看到中国人。”
柯文思认为,随着更多的人来到中国,见证中国的发展,一切“恐惧、焦虑与误解”都在渐渐消除。
“中国拥有璀璨的文化,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与中国合作的长路上,人人都将从中受益。”
《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7日07版 张远晴 宋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到处都能见到中国日益增长的自信”(海客谈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