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与中国合作”(环球热点)

外宾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来了,苹果CEO库克来了,韩国三星电子公司会长李在镕也来了……近期,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以下简称“论坛”)嘉宾阵容引发海内外关注。来自21个国家的86家跨国企业代表中,有近九成由企业最高决策者亲自率队参会。其中,欧美企业占比超60%,展现出对中国市场的热情。部分企业高管在论坛期间直言“中国是第二故乡”“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与中国合作”。

多家外媒持续关注论坛动态,许多外媒和跨国企业高管认为,全球知名企业核心决策层的中国之行,印证了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也映射出跨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

中国高水平开放让外资更有信心

先看一组数据。中国第一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发布条目有190条,经8次缩减后目前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29条,自贸试验区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为27条,其中制造业领域针对外资的限制措施“清零”;中国分7批先后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并建设海南自贸港,一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陆续扩围;去年,中国商务部在境内外举办28场“投资中国”招商推介活动,召开15次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困难问题300余件……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中国通过对负面清单做减法、优化营商环境做加法,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缩影。

负面清单准入做减法,让更多领域、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有机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574家,同比增长5.8%,英国、德国、韩国实际对华投资都出现了两位数增长。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李詠箑在论坛上表示,目前外资进入中国金融、汽车、船舶制造领域已全链条开放,下一步将继续推进服务业开放综合试点,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英国《金融时报》在此前报道中指出,中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为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商机,促进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服务做加法,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发展无后顾之忧。中国官方和金融机构通过对接外企融资需求、建立外企常态化沟通机制等措施,为外资提供全周期服务。“中信集团畅通股贷债保的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跨境综合金融服务。”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张文武在论坛上介绍道。金融服务之外,中国聚焦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开放试点,对试点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不断优化口岸签证、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为外国商务人士在华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持续扩大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高规格的国际经贸框架、简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探索自由贸易区等领域的制度创新。中国的举措让我们更加坚定,有信心继续在中国投资。”雀巢集团首席执行官傅乐宏在论坛上说。

跨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中国

中国为外资做的“加减法”效应正显著体现在外企在中国的实际发展中。

今年2月,耗时仅7个月的特斯拉全球第二座储能超级工厂在上海临港正式投产,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开放的“中国速度”;扎根中国30余载的宝马集团,2024年在中国市场交付超过10万辆纯电动汽车;安利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尼尔森表示,中国已经连续22年成为安利全球最大市场;英美资源集团首席执行官万德昆在论坛上介绍,中方合作企业提供的天然气双燃料大型运输船只,使得运输排放降低了35%……

这些案例印证着,当跨国企业和中国的技术积淀、应用场景相遇,往往能催生突破性创新。跨国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中国,诠释对华投资信心。

“如果你和中国工程师合作的话,他们永远不会说‘No’,甚至很多时候他们会做得更好,中国工程师会不断地尝试,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中国的竞争优势。”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论坛上说。

泰国天丝集团首席执行官许馨雄在论坛发言中表示,中国的消费市场广阔且充满活力,既涵盖一线城市,也包括增长迅速的县域市场,每个地区都蕴藏着独特的需求与潜力。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在论坛上表示,当下跨境电商等外贸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有力拓展了国际市场合作空间。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发挥融通世界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为更多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铺路搭桥。

从研发到生产,从运输到销售,从融资到上市,中国拥有庞大的技术人才队伍、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超大规模市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等诸多优势,外资在中国大有可为。以美国企业为例,胡润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2024在中国的美国企业特别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增速显著,凸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营收规模达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就有7家,41%的企业将中国视为其全球第二大营收来源市场。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之一,还拥有世界上最全面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很好的物流系统。与中国本地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不仅降低成本,还提升了应对风险的韧性和全球市场的表现。”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米格尔·洛佩兹说。

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

“我非常高兴再次回到中国,宜家在中国已经60年了,但我们想的是未来的60年。”英特宜家集团首席执行官阳森瑞在论坛上表示,与中国长期合作非常有意义,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非常棒”,这有利于宜家未来可持续发展。

论坛上,像宜家一样的诸多外资企业纷纷表达了未来与中国合作的期待。

宝马大中华区总裁高翔在论坛上提出,“中国消费者平均比欧洲年轻约20岁”,宝马关注中国年轻消费者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正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体验,让车辆在未来更顺利适应中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罗氏集团副主席安德烈·霍夫曼提到中国老龄化与健康需求增长,创新药物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并强调罗氏期待与中国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行业伙伴紧密合作;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在论坛上介绍,施耐德携手数百家中国供应商进行减碳实践,其上海普陀工厂将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63%,人均生产效率提升82%,为现有工厂提供了范例;安利计划将在2027年前,升级改造中国100余家体验馆、体验店,推动高品质健康生活消费,还会开展自有有机农场建设、植物抗衰和航天育种等科研项目……跨国企业高管们结合中国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希望共同开拓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领域的新蓝海。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市场已从单一的生产基地进化为全球创新策源地。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既要把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技术”的突破窗口,更需深耕与社会民生紧密相关的“下沉市场”。

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将持续催生出新的增长极,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动力和确定性。香港交易所主席唐家成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内地经济的转型为世界带来了巨大机遇,各种突破性的创新正在重塑经济格局和推动经济增长。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可以为这些创新提供重要的融资支持。”

“我们共同憧憬着一个由可持续发展主导、智能化重塑和高科技驱动的未来。全球贸易尽管遭遇了逆流,但新的合作机遇亦不断地涌现,全球供应链更是一条‘世界共赢链’。”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说。(本报记者 王慧琼)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3月31日 第 10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非常希望能够更多地与中国合作”(环球热点)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