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当前位置:综合资讯 > 资讯 > 国际新闻 > 正文

“果篮子”折射中国—东盟经贸活力(环球热点)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农食产品贸易硕果盈枝,今年前10个月,中国自东盟进口干鲜瓜果产品超100亿美元,占自全球进口的2/3以上。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签署,其中SPS措施、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章节的升级优化,将为双边农食产品贸易注入新活力。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有什么特点?为何如此活跃?发展前景如何?本报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进行解读。

贸易额逐年攀升 品种互补优势显著

中国和东盟国家对惠农富农项目都非常重视。从绝对贸易额来说,水果贸易在中国—东盟整体贸易中占比并不大,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观察】

近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农食产品贸易硕果盈枝,今年前10个月,双边农食产品贸易额达513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干鲜瓜果产品超100亿美元,占自全球进口的2/3以上。

在东盟水果进口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特产的温带水果也受到东盟国家消费者的喜爱,丰富了当地的“果篮子”。比如,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果进口来源国。印尼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今,中国在印尼进口水果的市场份额一直超过50%。

东盟已连续8年保持中国农食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并连续多年保持中国农食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

【解读】

刘卿: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水果贸易往来热络,这其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比如,现在是冬天,我们餐桌上依然有新鲜的马来西亚榴莲。我去新加坡、马来西亚,经常会看到中国的苹果。近年来,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规模持续扩大,二是品类互补性突出。

中国和东盟国家对惠农富农项目都非常重视。从绝对贸易额来说,水果贸易在中国—东盟整体贸易中占比并不大,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水果贸易惠及面很广。对于消费者而言,吃到更多品类的水果是满足了自己对食品多样性的需求;对于果农而言,水果贸易让他们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增大,产业链在延长,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翟崑:水果贸易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亮眼名片。双方水果贸易额逐年攀升,东盟水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日益扩大。

中国—东盟水果贸易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品种互补优势显著。中国主要生产温带和亚热带水果,而东盟国家则以盛产热带水果闻名。中国消费者对东盟热带水果的需求旺盛,而东盟市场对中国的温带水果青睐有加。

机制、物流、科技持续赋能

中国—东盟果品互补潜力之所以可以转化为不断增长的贸易额,背后是双方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物流通道建设的日益提速和科技进步持续赋能贸易升级

【观察】

从广西凭祥口岸进口的东盟水果,7小时可达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30小时可达北京市新发地市场。一条“水果动脉”,为中国—东盟贸易注入新动能。

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成为重要里程碑。沿线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东盟农产品运输提供了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陆路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不断加密,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农产品贸易的物流保障。

【解读】

翟崑:中国—东盟果品互补潜力之所以可以转化为不断增长的贸易额,背后是双方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物流通道建设的日益提速和科技进步持续赋能贸易升级。

合作机制助力中国与东盟的互补性优势加速释放。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与东盟国家积极落实原产地规则等政策举措,进一步简化贸易手续,双方贸易成本显著降低。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的正式签署,“3.0版”中的食品供应链互联互通、海关程序简化、卫生检疫标准互认等内容,将为水果贸易带来巨大利好,中国与东盟的水果贸易合作将进一步深化。

通道建设强化对双方水果贸易的物流保障。中老铁路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中南半岛水果贸易的“黄金通道”,沿线冷链、仓储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为东盟水果产品运输提供了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陆路通道。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冷链(榴莲)多式联运通道和云南交投集团“国际航运+公路”联运模式极大提升了运输时效。

数字经济持续赋能贸易升级。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盟水果贸易的渠道日益多元化。除了传统贸易方式和边境贸易外,电商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渠道。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电商”模式兴起,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打破时空限制,大数据分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溯源系统提升质量管控能力,智能仓储物流提升配送效率,电商平台将进一步织密东盟水果畅销全国的“云上高速路”。

刘卿:中国—东盟水果贸易热络的背后有很多因素。第一,政策利好的能量释放。RCEP生效实施后,关税削减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持续放大。根据RCEP的降税安排,区域内90%以上的产品要逐步实现零关税,显著降低了区域跨境贸易的成本;进一步简化海关程序、提高海关程序法律和法规的透明度,将区域货物通关时间压缩至48小时内,加快了货物通关放行,促进了贸易便利化。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中专设中小微企业章节,通过信息共享、融资支持、数字化转型帮助中小企业融入区域价值链。这对于果农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比如,原来老挝的水果要北上,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现在中老铁路将昆明至万象的旅行时间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仅需3小时。而且,中老铁路还并入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接入了中欧班列。此外,中国—东盟之间的空中航线也在增多。通道增多了,运输自然更加方便。第三,农业相关技术发展迅速。从种子栽培到农作物施肥再到冷链技术加速革新,产业链延长了,结果是有更多人参与,共同做大了市场。第四,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比如,在抖音平台上就能看到越南果农推销自家水果,无疑能起到推广作用。

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典范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水果贸易不仅具有单一商品交易属性,还是双方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典范

【观察】

202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提出,在未来5年力争从东盟进口1500亿美元优质农产品。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10个月,中国已累计进口1412亿美元,完成了目标的94%。

10月28日,在第28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议定书,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签署,其中SPS措施、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章节的升级优化,将为双边农食产品贸易注入新活力。

【解读】

刘卿:中国—东盟水果贸易发展有三个趋势,第一,规模会持续扩大。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人口会进一步扩大,餐桌丰富性也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东盟国家现代化进程与中国同频共振、互相影响。可以预见,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第二,品种还会增多。一些小众水果会逐步进入大众视野。这也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市场。第三,附加值会继续提高。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可以想象,会有越来越多新鲜花样出现。

翟崑: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中,水果贸易不仅具有单一商品交易属性,还是双方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典范。

首先,水果贸易以其不断增长的规模为双方贸易增长提供新动能。水果贸易额连年快速增长,已成为双边贸易篮子中增长最迅速的品类之一。

二是市场繁荣促使双方水果贸易不断向全产业链合作升级。随着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协作持续加强,中国企业积极筹备在东盟建设水果加工厂、种植园等构建水果产品跨境加工产业链。双方亦可借助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自贸试验区等平台,在水果种植、生产加工、物流运输等方面不断强化产业链韧性、创新产业合作新模式。通过加强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协同合作,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共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稳定和互利的区域水果产业价值链。

三是水果贸易是促进中国—东盟国家民心相通的独特机制。民以食为天,水果贸易具有天然民生属性,水果贸易不仅培育出一种共享“甜蜜”的友好关系,更是将消费体验融入外交关系和区域认同之中的文化交流形式。东南亚水果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对“东南亚”最日常、最亲切的文化认知符号之一。在“榴莲自由”之后,双方水果贸易的持续发展将使国人的“热带水果自由”逐渐变成触手可及的日常。(记者 张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2日 第 06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果篮子”折射中国—东盟经贸活力(环球热点)

赞 (0)
分享到: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