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
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成效显著:通过建立全国防返贫动态监测系统,截至2025年7月底累计识别帮扶超600万风险人群;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832个脱贫县全部建立特色产业体系;通过健全防返贫机制、强化产业就业帮扶等措施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这些实实在在的减贫成果引发外媒广泛关注。
“全球南方国家学习的榜样”“大大加速了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外媒普遍认为,中国减贫成就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希望,更坚定了全世界消除贫困的决心和信心。
减贫实效:历史上前所未有
▶▶▶“中国推进减贫事业的速度与规模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2021年2月25日,中国正式宣布,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一庄严宣告引发外媒广泛报道。
中国减贫的体量与速度成为外媒聚焦点之一。巴西环球在线网站刊文称,中国在40年里使8亿人摆脱了贫困,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75%。加纳新闻网站“News Ghana”刊文称,中国推进减贫事业的速度与规模堪称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里程碑。
更令国际社会瞩目的是中国在脱贫攻坚阶段的效率:2012至2020年8年间,中国近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均减贫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摆脱绝对贫困。印度《印度斯坦时报》感叹,在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1.7%的跨越,“各项数字都令人惊叹”。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这一成就“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树立了标杆”。
“绝对贫困在中国已成为历史。”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文称,中国脱贫标准是综合性的,不仅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标准,而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通过提供更多保障和机会,让脱贫攻坚成果更可持续。
2020年12月,中国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设置了有效衔接的5年过渡期。中国设立5年过渡期、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的举措,被印度“新南亚论坛”创始人苏廷德拉·库尔卡尼称为“阻断贫困反复的关键设计”。
过去4年多时间里,外媒持续关注过渡期中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际效果。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刊登题为《消除贫困:以怒江为例》的报道称,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已经成为团结进步的范例:自治州居住着22个民族,共5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地区人口的89.31%。对于今天到访这个自治州的人来说,很难相信当地56.24%的人口曾经生活在贫困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东西部城市扶贫协作结对计划的推动下,怒江州成为中国消除贫困和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贵州化屋村这个曾“出山靠手扒岩、喝水江边背”的苗族村寨,通过易地搬迁让34户村民住进带苗族图腾的新居,配套建设5G基站、污水处理设施和旅游码头。英国《卫报》记者跟随村民王光焰体验后写道:“从‘悬崖孤岛’到‘乌江明珠’的转变,证明搬迁不是终点而是新生”——2025年该村旅游收入已占村民收入的40%。
据意大利媒体《日报》网站报道,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果。乡村振兴将是中国的下一个发展目标和重大任务。中国将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报道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强调,在消除绝对贫困之后,中国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即通过乡村全面振兴战略防止返贫并推动社会进步。
外媒注意到,近年来,数字赋能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亮点。在浙江德清的稻田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在山东寿光的温室中,物联网系统自动调节温湿度,番茄产量提升30%;在广西百色的芒果园,区块链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全流程……这些场景勾勒出数字技术重塑农业生产的生动图景,助力中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田间支起手机直播架,把农产品送出山区,电商带动乡村快速发展……”泰国《曼谷邮报》的报道认为,数字经济为中国脱贫带来新动能。泰国国家研究院泰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苏拉西·塔纳唐表示,随着电子商务对贫困县的全覆盖,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难卖”问题,使中国农民的创收渠道更畅通。
减贫秘诀: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扶贫
▶▶▶“中国减贫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正是基于‘脱真贫、真脱贫’的广泛实践,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中国脱贫攻坚能赢得胜利的秘诀是什么?外媒纷纷寻找答案。
据巴西《真实巴西》网站刊文称,日前,巴西卢拉研究所主席伊沃内·席尔瓦和所长安娜·弗拉维亚·马克斯来到中国河南省,实地探访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村、郑州市新密市超化镇黄固寺村等地。席尔瓦表示:“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近距离观察中国是如何成功消除极端贫困的以及哪些经验可以为巴西的行动提供启发。”马克斯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得益于社会政策、经济增长以及直接惠及最贫困人口项目之间的协调一致。“中国成功地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和地方发展相结合,从而创造了就业和收入。这些经验将为巴西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的公共政策制定带来启发。”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网站刊文称,在中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艰巨任务的过程中,两大关键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高速经济发展减少贫困、制定并循序渐进地落实消除贫困的目标。
不少外媒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系统治理模式是中国减贫成功的关键一招。西班牙欧洲通讯社刊文称,中国共产党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实现了对人民的承诺。
2012至2020年间近1.6万亿元专项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被俄罗斯《论据与事实报》视为“政策稳定性与执行力的直接体现”。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指出,中国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决心和政治意愿”是减贫成功的关键,从中央到地方的协同行动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外媒分析,中国的减贫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久久为功、长期坚持的结果。
巴西环球在线网站刊文称,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进行着这场反贫困的斗争。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将消除绝对贫困作为中心任务,致力于提高最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精准扶贫”成为外媒解读中国减贫的重要概念。“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这是有针对性政策的成果。”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刊文称,自2013年以来,“精准扶贫”一直是中国驱动脱贫的重要方式。基层官员利用在村庄里的时间,确定生活贫困的人员数量,评估他们贫困的原因及程度,然后找到解决方案。每个官员都有责任为一个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帮扶措施,包括实现可持续创收、在没有强迫情况下从不适合居住的地区搬迁和重新安置、增加受教育机会和提供无息贷款等。整个进展情况可以通过不断更新的数据库进行追踪和评估。
比利时弗拉芒语版《今日中国》杂志社总编辑丽娜·登格鲁丹伊森多次走访中国农村地区,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脱贫的报道。她说,中国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提高扶贫针对性,持续增强扶贫成效。“中国减贫取得举世瞩目成就,正是基于‘脱真贫、真脱贫’的广泛实践,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巴西环球在线网站刊文称,近年来,中国消除绝对贫困实际上依赖于多种策略。从激励企业创造就业机会,到以社会救助形式直接分配利润、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发放适应新形势的补贴和小额信贷、推动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城市协调合作等,不胜枚举。
减贫经验: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学习的榜样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和经济复苏增添信心和动力”
中国已成为国际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
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中国同乌兹别克斯坦在两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框架内增设减贫合作分委会,成为中国在政府层面对外建立的首个减贫合作分委会。借鉴中国减贫经验,乌兹别克斯坦制定专项减贫方案,在全国实施了多个脱贫试点项目。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副总编辑肯扎耶夫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借鉴中国“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模式,在费尔干纳盆地实施乡村振兴计划,并建立贫困户电子档案系统。2024年,乌兹别克斯坦有71.9万人实现脱贫,贫困率下降至8.9%。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通讯社网站刊文称,正如我们所目睹的,中国减贫经验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应用取得了预期效果。在这方面与中国深化合作,将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显著完善减贫政策、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消除贫困既定目标的有效手段。
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各种形式,中国积极分享减贫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全球减贫事业。一系列实打实的减贫合作成果,让更多外媒看到推进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
欧洲《现代外交》网站刊文称,中国在摆脱贫困方面已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学习的榜样。
柬埔寨《高棉时报》关注了在柬埔寨茶胶省巴提县达弄村启动的中柬友好扶贫示范村项目,讲述了村民索颂占的故事。索颂占之前只会种菜,生活困难。项目组帮他开了一家养鸡场,教会他养殖技术。柬埔寨干丹省农村发展厅厅长吉塔维表示,在柬中共同开展减贫项目过程中,中国扶贫专家带来了扶贫技术和经验,让当地增强了脱贫的信心和力量。
土库曼斯坦东方通讯社网站刊文称,中国积极开展网络扶贫国际合作,通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平台推广分享数字减贫经验。
据肯尼亚《民族日报》网站报道,非洲在与中国的发展合作中始终将扶贫放在中心位置。2022年,中非减贫与发展伙伴联盟成立,在减贫、乡村转型、巩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支持下,中国继续与非洲国家分享专业知识、资源和技术。
加纳新闻网站“News Ghana”刊文称,中国政府通过诸多倡议与实际行动致力于同非洲国家分享减贫经验。通过学习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非洲国家有望在有效消除贫困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增进非洲国家人民福祉,为非洲大陆塑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坦桑尼亚《每日新闻》日报网站刊文称,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减贫事业和经济复苏增添信心和动力。”丽娜·登格鲁丹伊森说。
英国《晨星报》网站刊文称,中国的脱贫实践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为全世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经验。中国的经验表明,如果全球能一致努力,运用正确的方法,全球范围内的贫困是可能成为历史的。(本报记者 贾平凡)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1月26日 第 08 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综合资讯 » 全球减贫事业的中国答卷成绩亮眼(国际论道)
